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新鲜出炉,朱光亚的事迹中大家最想知道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1】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1962年,第九研究所向领导人提出将在两年内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为此,朱光亚亲自编写了我国核武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对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30多次亲临现场。
1994年,朱光亚成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1999年9月18日,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直到这时,朱光亚才从幕后被推到台前,他的事迹渐渐为人们所知。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2】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英勇作战,捷报频传。美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一度发出核威胁,这让很多不太了解核武器的普通大众忧心忡忡。针对这种情况,朱光亚撰写了科普读物《原子能和原子武器》。与此同时,朱光亚也意识到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想要自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装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在青海开工建设。朱光亚等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中国的核研究稳步推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销毁图纸。具有极高核物理研究造诣的朱光亚迎难而上,成为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接下来,他又会如何统筹工作,带领大家攻克难关呢?
1962年,朱光亚起草了两份报告来制定原子弹研究规划,目的是保证中国在两年内成功爆炸原子弹。在朱光亚的统筹安排以及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原子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科研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严峻的考验也接踵而至。每一次的核试验,不仅会面临巨大风险,还有外部环境造成的干扰和阻碍。在这种困难重重的局面下,朱光亚又是如何勇往直前的呢?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回顾自己的一生,朱光亚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3】
朱光亚的一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49年新中国初立,在美留学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回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合撰写《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肺腑之言呼唤海外学子回国参加建设,这封信在欧美留学生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程开甲第一眼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打定了主意:“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
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做什么?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你也许说自己学的还不够,要“继续充实”、“继续研究”,因为“机会难得”。朋友!学问是无穷的!我们念一辈子也念不完。若留恋这里的研究环境,恐怕一辈子也回不去了。
而且,回国去之后,有的是学习的机会,有的是研究的机会,配合国内实际需要的学习才更切实,更有用。若呆在这里钻牛角尖,学些不切中国实际的东西,回去之后与实际情形脱节,不能应用,到时候,真是后悔都来不及呢!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4】
等他们到了美国,等待他们的却是:“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均不准许外国人进入。”
看到美国人趾高气扬的态度后,朱光亚就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后来,他攻读与原子弹相近的核物理专业。也许是被祖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所刺激,朱光亚在得到良好后开始展露头角。他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还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论文,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
1950年3月18日,26岁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拒绝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和51名留学生一起回归祖国。信里这样写道: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
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1950年4月7日13时45分,朱光亚搭乘的火车到达武昌东车站。但他刚刚到家,北京大学就给他来了一封加急电报,让他尽快到职任教。他在家的时间一共才两天半。那一天,他在日记中写到:“游子离家多年,如今又要远行,总是不能伺候年老的双亲,深感内疚。”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先进事迹【篇5】
一时间,在美学子纷纷响应这个富有激情的召唤。很快,朱光亚取道香港,成功回到了中国。这一切,似乎都在成全着朱光亚深植内心里的那个信念——搞中国的核武器!
回国后,朱光亚先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当教授,每日将留学所得点点滴滴地传授出去。最令人称道的是,经他面教的500多名学生中,不仅出了数百位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还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位大学校级领导、1位教育部副部长!这些已成栋梁之材的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记忆,那就是朱光亚在教学上的一丝不苟,说他“连教学卡和习题卡都一笔一画地认真写,从不找助教”。
教学之余,朱光亚心心念念的仍是“搞中国的核武器”。他将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名为《原子能和原子武器》的专著。这本195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册子看上去很薄,表达的却是朱光亚对发展中国核武器最厚重的思考。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本核能专著展示出了朱光亚人格中最傲人的一面——总是在思考,总是在发声,总是在挺身而出、智慧担当。
打造中国核盾牌的最早期努力,应该算是1956年开始筹建的近代物理研究室,当时国家意在以此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一纸调令,朱光亚离开东北人民大学,前往参与筹建。他的学生们泪目相送,依依不舍……
刚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室让钟情核物理学的朱光亚终于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一年之后,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这里,共同打造中国的核盾牌。许多年后有记者问起,当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朱光亚的回答是——没有资料,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回溯起来,那是一种行走在深暗隧道里的漫长困境。偶尔闪现的亮光,是从苏联专家遗留下的报告中发现的一些“残缺碎片”。朱光亚不急不躁,带领大家对这些“残缺碎片”进行微观剖析与宏观联想,以一种考古般的姿态一点点地破译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万千密码,最终拿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紧接着又拿出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就此,初步完成了中国核武器试验从战略到战术的应有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