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

| 徐球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是怎样的?姚桐斌的科研成就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集合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篇1

1946年,姚桐斌拿到了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公费留学名额,并于次年10月,来到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此时的英国正从二战阴影中加速复原,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活动异常活跃。伯明翰大学自然环境优美、校风严谨、师资雄厚、学术氛围浓郁,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姚桐斌沉浸在工业冶金研究中,潜心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1951年12月,他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姚桐斌原本计划,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刻回国,但组织安排他到伦敦帝国学院继续深造。在伦敦帝国学院,姚桐斌对铝—硅合金的热裂性能开展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于1953年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

姚桐斌一直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留学期间,他日夜关注国内时局的发展变化,积极学习马列主义、_______,满腔热忱为祖国奔走宣传,被称为新中国“红色信使”。1953年,姚桐斌的爱国活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被要求限期离开英国。这对于归国心切的姚桐斌来说是莫大的机会,但他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继续留在国外工作。此时,姚桐斌得到了世界著名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的赏识,并到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开展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研究。在这期间,姚桐斌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他学识渊博、见解独特、学术成果突出,在当时已有名气。即便如此,姚桐斌也从未动摇过归国之心,毅然坚持回国。

1956年9月,他在瑞士伯尔尼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1957年,他再次提交了归国申请,并得到了组织同意。姚桐斌无比兴奋,这次他终于可以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了。多年后,姚桐斌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被外国冶金专家问及回国的原因,他坦然回答:“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篇2

回国之后,依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姚桐斌被调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了。他担任材料研究所所长的一职,深知自身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积极地组织并安排科研工作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姚桐斌首先制定了研制规划,明确了团队的研究方向。他深刻认识到“材料要先行”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了材料与工艺的预先研究,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力求建立并形成完善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制体系。在他的引领之下,团队展开了50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也把很多难题给解决了。

例如领导和指导高温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课题,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结构,极大地提升了火箭的性能。他还领导开展了钛合金高压容器的研究,这种容器,在我国历朝历代的航天产品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减轻火箭的结构重量以及增加卫星的有效载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他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且将其成果应用到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当中,这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以及制造都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姚桐斌不仅专注于科研工作,还积极为国家培养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人才。他时常鼓励团队成员,要以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和严密的工作方法对待科研。在他的影响下,全所上下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我国运载火箭及导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篇3

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们,都激动万分,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姚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邀请姚桐斌去德国,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仅仅三个月,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姚桐斌决定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放弃优厚的待遇和生活回国。德国政府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强力阻挠。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姚桐斌才终于回到了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都希望姚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1962年,703所成立,这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篇4

姚桐斌大力协同的典范,他亲自带领有关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进行技术交底和交流,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及其测试、检测方法研究的协作网做了大量的积极促进工作。同时,也由于导弹与航天的需求牵引,带动了国内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关于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姚桐斌深知材料工艺研究离不开试验室与检测、测试与分析的设备,他亲自制订了研究所的发展蓝图,并主持建成了具有初步规模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非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材料性能测试、无损检测、失效分析的设施设备。这个材料工艺研究所已具有综合性强、模拟试验能力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和风格,是一个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所。

1958年1月,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材料与工艺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一分院第六研究所(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60年,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长。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

姚桐斌与妻子彭洁清育有三个女儿,姚桐斌逝世后彭洁清一直居住在北京。大女儿姚微明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

姚桐斌两弹一星烈士事迹篇5

国防部五院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68年6月8日,姚桐斌不幸牺牲,年仅46岁。他的牺牲,震惊了研究所,震惊了国防部,也震惊了党中央。当秘书将这一消息告诉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____时,____手中的茶杯竟掉在了地上。

姚桐斌牺牲前的两天,他还参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会议。在会上,他提出703所可以承担防热系统等研究任务。会后,他立即把这些任务布置到各有关科室,70年代我国某型火箭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试验屡屡失败。后来,科研人员终于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解决了发动机材料问题。而让他们感慨的是,论文作者赫然写着姚桐斌。

姚桐斌生前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和工艺,直到现在,还在航天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1983年6月1日,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9年9月18日,姚桐斌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那一刻距离姚桐斌牺牲已经过去31年了。这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章,是国家给予姚桐斌的至高荣誉。几个月后,姚桐斌的夫人彭洁清把这枚勋章,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她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她的丈夫。

2000年9月15日,姚桐斌铜像落成典礼在703所隆重举行,钱学森为此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姚桐斌一生短暂却活得辉煌,作为第一代航天追梦人,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一生。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27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