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篇1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51年来,她曾放弃返回首都北京的机会,也拒绝过大医院的高薪聘请,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退休后,她仍然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儿童健康。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正值寒冬,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火车到达铜川后,她又挤上了开往陕北的敞篷卡车,蹲在穿着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辗转到达佳县,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当时佳县人还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路生梅回忆,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相当于华北地区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路生梅用诗句自勉,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路生梅大学专业是儿科学,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她每天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疫情也得到了控制。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篇2
“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五十年”
路生梅告诉记者,一次令她震撼至今的出诊经历,让她做出了一生的承诺:“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最需要我,我要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五十年。”
“当时佳县有一种病,叫‘四六风’,病死率近乎100%,其实就是新生儿破伤风。”路生梅说,有一次,她走了一个多小时夜路赶到一位待产妇家中,进门时发现产妇已经生产,就坐在一个沾满血迹的土袋子上,家人正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断脐带。路生梅立刻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感染破伤风的危险,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扎。路生梅震惊于乡亲们对于医学的无知,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多年后,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创办小儿科,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她以实际行动告诉团队医护人员:“医疗实践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慎之又慎;医患关系如鱼水关系,绝不受贿。”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路生梅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到西安市儿童医院进修。佳县医院是榆林地区较为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的儿科水平,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
与路生梅共事十余年的佳县人民医院原儿科医生郭粉莲说:“路主任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从不让我们拿病人的一分一毫。我从她身上学会了如何看病、如何对待病人,更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分别被选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和陕西省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进修。因为成绩优异,指导老师都表示可以帮助她调动工作,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县,佳县人民需要她,两个孩子也离不开她,路生梅谢绝了老师的好意,重回佳县。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篇3
1999年,路生梅退休,有不少外地医院希望能聘请她做专家,甚至有榆林的医院发出年薪20万元的邀请,但她依旧没动心,而是继续留在佳县服务。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每天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络绎不绝,路生梅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随时随地电话咨询的患儿家长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对路大夫的信赖是打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一家四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佳县居民乔燕告诉记者,从全科医生到儿科医生,几乎一半佳县人都曾是她的患者。
2018年,路生梅回到首都医科大学参加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她对老师和同学说:“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为了理想,我坚持到了最后。”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2019年起,路生梅每周一、三、五上午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患儿义诊。
75岁的路生梅说:“我要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篇4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篇5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个北京姑娘扎根黄土高原一待就是50年,未曾离开。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没有动心,因为她要信守自己的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此后,她继续留在了佳县,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守护佳县儿童的健康,继续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退休后的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自信地说,“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人民医生,合格的佳县人”。2018年12月,她完成了对佳县人民的承诺。2019年起路大夫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义务坐诊,免费为群众诊疗。离家前,她是风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已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在佳县,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陆生梅2014年被评选为榆林市“五好老干部”,荣获“感动榆林”2015年度人物;2016年荣获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2017年9月荣登“陕西好人榜”,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8年3月荣获榆林市“十大最美女性”称号。2018年9月荣获“第五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荣获“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