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名人事迹800字左右

| 郑诗2

肖邦生于浪漫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剧变时代,但他并不完全是一个艺术上的造反者。肖邦的激情是成熟的、自制的,总是暗含着一句合适的格言警句,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都编织进康乃馨与晚香玉的花饰,但一个沉重的戏剧性主题永远蕴藏在那装饰性的花丛之中。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肖邦的名人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肖邦名人事迹1

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送别的场面激动人心,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当时他创作的抒情歌曲《战士》可以表现出他对祖国的崇高的情感和别离她的心情:

“时间已到,战马嘶鸣,马蹄忙不停;再见,母亲、父亲、姐妹,我告别远行。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我的战马快似旋风,一定能得胜。我的马儿英勇战斗,如果我牺牲,你就独自掉转头来向故乡飞奔。……”

肖邦刚到维也纳不久,还没有赶到巴黎,就得到了波兰11月29日武装起义的消息。他愿像《战士》歌词里写的那样“乘风飞驰,扑向敌人,浴血去斗争”,他愿和所有的爱国志士一样,把自己的热血洒在波兰的国土上。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沮丧地回到维也纳。

不久,肖邦得到消息,起义以失败告终,华沙陷落了。肖邦感到这是他的民族的悲剧,他为祖国,为亲人担忧。这种不安一直攫取着他的心。他痛苦到极点,他愤怒地高喊:“上帝,你还在吗?你活着却不去报仇雪恨!俄国人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或者,或者你自己也是一个俄国人!?”肖邦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到顶点,他对侵略者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在献身祖国、拯救祖国的神圣事业中,肖邦和密茨凯维奇走到一起,音乐家和诗人结成了战斗的友谊。诗人于德累斯顿创作了长诗《葬礼》,肖邦创作了感人肺腑的不朽作品《葬礼进行曲》。

肖邦对祖国的沦亡,对自己不能再回祖国而成为流亡者,流亡在巴黎而痛苦,但他没有灰心,没有失望,更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写到:“加里西亚的农民已经给佛尔希尼和坡多利亚的农民作出榜样,事情是不会没有恐怖的变故就结束,不过一切的结果都会产生一个壮丽的、伟大的——波兰。”

在肖邦的心目中波兰是伟大的,将来仍然会繁荣强盛。这信念一直鼓舞着他在流亡的生涯中进行艰苦的音乐创作。他创作了夜曲《对祖国的冥想》《波兰主题幻想曲》和《波兰葬歌》等等大量的爱国主义的作品。

肖邦早已把心献给了祖国,但是,他又不得不每天穿着燕尾服和胸褶衬衫在巴黎的上流社会抛头露面。这对真正艺术家的良心是痛苦的折磨。他说:“多到淹没我头颈的一切饮宴、晚会、音乐会、舞会,都使我厌倦,我周围是这样地悲哀、郁闷、凄惨。本来这是我所喜爱的,可是不能采取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我不能随我的心愿做什么,我必须修饰自己、打扮自己;在沙龙里,我装出平静的样子,可是回到寓所后,我却在钢琴上作雷鸣。”

这种心情导致他常常不愿公开演奏,不愿在大庭广众中弹琴。渐渐地人们听他演奏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他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挂上厚厚的窗帘,点着蜡烛,坐在钢琴前,望着壁炉里跳动的火苗,驰骋他的想像,浸沉在对祖国——波兰美好的回忆里。

这段时间,肖邦的耳边时常响起少年时代在乡间听到的波兰的民歌的旋律,响起了热烈的马祖卡舞曲……肖邦情不自禁地弹起即兴曲,弹起了马祖卡舞曲特有的旋律。马祖卡舞曲描写了波兰人民的生活,也表现了他们不论内心多么痛苦,都不能毁灭他们的惊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和信仰。

“祖国、荣誉、自由!尤其是自由、自由!痛恨奴役、痛恨、痛恨卑鄙!死!死!立刻去死!宁可死一千次,也不愿丧失自由的心、自由的个性,也不愿依赖沙皇和皇后的恩典,依赖君主的微笑或污辱,依赖君主龌龊的屈辱的温存或狂怒的任意横行!”这就是肖邦常常在钢琴上所做的雷鸣,这就是舒曼所称的“隐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突然他的琴声断了,疾病这个恶魔,悄悄地爬进了他的肌体,肖邦在疾病中经受折磨。青春、俊美的脸颊浮着病态的红晕。他头晕无力,咳嗽,感到胸部像被绳索捆缚着,呼吸有些困难。1849年他在法国巴黎逝世。他要求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以表他对祖国波兰无限的热爱!

肖邦名人事迹2

在众多音乐家中,我最崇拜的要数肖邦了,他是杰出的音乐家,也是著名的钢琴家。

自从读了《肖邦》一书后,我才真正融入了他的生活以及创作之中。

肖邦生长在波兰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热衷与音乐,每当院子里丁丁咚咚的木鱼声,他就会认真聆听,他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超人的创作灵感,但无论谁想干好一件事,他的背后都会有无限的付出和艰辛,正如书中所说:“亲爱的孩子,打动你的,也许不是他的灵性与才气,而是他的苦难与不幸。”

尽管有人骂他弹的曲子是“娘娘腔”,但这些并没有使他对热爱的音乐有动摇之心,我之所以爱戴他、崇拜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将永远鼓励着后人。

直到他临死前,他的好朋友把一杯盛有波兰泥土的银杯端到他的床前,他闻了闻,用虚弱、颤抖的声音说:“我死了,但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回到我热爱的祖国——波兰。”肖邦仅活了39岁,但他的音乐却获得了不朽。他那种勇往直前、坚强不屈的意志深深地震撼了我稚幼的心灵。

我们要像肖邦那样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失败了,重新来;摔倒了,爬起来。

肖邦名人事迹3

只有在暗夜里才能感受那种音符,突然奔出倾涌让你有一种未名的感动,一下子进入你的心里,捕捉到那一瞬间的幸福,于是刹那间让你的泪涌上心头。

我喜欢这个纤弱的或者说是病态的,更象是诗人的钢琴家。

勃拉姆斯太内敛了,我体会不到那种生活的幸福感;柴可夫斯基过于忧伤,听他的曲子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李斯特他狂野了,如果钢琴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提前累死;贝多芬的抗争或许这个年龄的小孩还没有感觉。只有肖邦,白色的面容凝铸了太多的过往。

或许只有在黑夜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萧邦,是白天强烈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抹杀了吧。

我听他的玛祖卡,夜曲,很难想象在那个热闹的世纪之都巴黎,在那香水沙龙充斥的城市。他仍有一颗恬静温和的心。一直很安静。在夕阳落了以后,黑的透亮的三角钢琴,月光从高大的落地窗散入满地的温柔。那个纤弱的,近乎病态的钢琴手在黑白键中阐述自己的生活。

萧邦是孤独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的悲哀,在最后的《夜曲。op22》——他的遗作,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没有人能够逃离孤独,在孤独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人,注定他将成为一个伟人。

萧邦一生只有钢琴,没有歌剧,没有交响乐,也许就是因为这不可抹杀的改变,铸就了他一生的承诺。

肖邦名人事迹4

  只有在暗夜里才能感受那种音符,突然奔出倾涌让你有一种未名的感动,一下子进入你的心里,捕捉到那一瞬间的幸福,于是刹那间让你的泪涌上心头。

  我喜欢这个纤弱的或者说是病态的,更象是诗人的钢琴家。

  勃拉姆斯太内敛了,我体会不到那种生活的幸福感;柴可夫斯基过于忧伤,听他的曲子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涌上心头;李斯特他狂野了,如果钢琴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提前累死;贝多芬的抗争或许这个年龄的小孩还没有感觉。只有肖邦,白色的面容凝铸了太多的过往。

  或许只有在黑夜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萧邦,是白天强烈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抹杀了吧。

  我听他的玛祖卡,夜曲,很难想象在那个热闹的世纪之都巴黎,在那香水沙龙充斥的城市。他仍有一颗恬静温和的心。一直很安静。在夕阳落了以后,黑的透亮的三角钢琴,月光从高大的落地窗散入满地的温柔。那个纤弱的,近乎病态的钢琴手在黑白键中阐述自己的生活。

  肖邦是孤独的,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的悲哀,在最后的《夜曲。op22》——他的遗作,我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没有人能够逃离孤独,在孤独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人,注定他将成为一个伟人。

  肖邦一生只有钢琴,没有歌剧,没有交响乐,也许就是因为这不可抹杀的改变,铸就了他一生的承诺。

肖邦名人事迹5

我对语文书里的每篇课文都印象深刻,可我对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情有独钟。

课文讲的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外长年奔波,最后不幸去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其中,有十分之九的土地落到了可恨的沙皇俄国手里。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可在不远的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和同学前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乐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还送给了肖邦一个意义重大的礼物——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对肖邦叮嘱道:“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这个银杯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接过礼物,回首望了望华沙城,坐上马车,急驰而去。

肖邦在外国,时时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祖国,可当他听说波兰军队被沙俄军队打败后,悲愤欲绝,写下了着名的《革命练习曲》。

此后,肖邦不停地工作,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又复发了。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用最后的力气说道:“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就这样,一代伟大的天才便与世长辞了。

看完这篇故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肖邦弥留之际说的那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遗言是那么感人肺腑,这好像是肖邦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至死不忘祖国,这就是伟大的肖邦!

从这则故事中,我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像曹植所说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就应当为国捐躯,应该把死当作像回家一样。只有有了这种爱国的思想,我们活在人世上才有意义,在社会上才能立足,才会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