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

| 徐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大家了解过吗?李振声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精选篇1)

李振声,1931年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是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曾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届、第九届全国____常务委员,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全国劳动模范。

李振声是在农村先上私塾,后上学堂的,上学堂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亲友的帮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原来想到济南托人找个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广告,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了,没想到考上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精选篇2)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25岁的李振声踏上从北京开往陕西的列车,随身背包里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有牧草草根。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研究所的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并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精选篇3)

上世纪50年代,小麦条锈病一年能“吞掉”120多亿斤口粮,让本就吃不饱的中国人更加饥肠辘辘。在杨凌,李振声体会到条锈病的可怕:穿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裤子就会变成黄色,不少农民在田里抱头痛哭。

小麦一旦感染条锈病,就会减产30%到50%,甚至绝产。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近亲繁殖”的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如何才能解决育种速度赶不上病菌变异速度的致命缺陷?

李振声苦苦思索后大胆设想:能不能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小麦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渐丧失;野草在自然界通过层层筛选,是非常好的抗病基因库。”

李振声的设想得到了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支持。他牵头组建青年科学家课题组,对牧草和小麦“远缘杂交”展开攻关。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精选篇4)

时光荏苒,李振声从2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年近半百的“老李”。但他收获了陕西农民给他的最高评价——“要吃面,种小偃!”

特别是他们培育的“小偃6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8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而且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从1981年通过品种审定到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累计推广2400万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它还是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

从1978年起,李振声又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为技术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项原创性成果让1986年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会会议落户西安,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李振声十分推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这句名言。这句话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育种工作的写照。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精选篇5)

李振声和调研团队跑遍黄淮海地区。在河南封丘,调研团队了解到,当地推广中低产田治理措施后,给国家贡献更多粮食;在安徽蒙城,中低产田的治理成本也都得到回报。这些实践成果让李振声看到了中低产田治理的潜力。

充分调研和准备之后,1988年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25个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经过6年治理,仅黄淮海地区就增产504.8亿斤。

2013年,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再次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李振声说:“新中国让我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国家。”这也是李振声一生科研工作的写照。

在不懈耕耘的过程中,李振声培养了一批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人才。

25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