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

| 徐球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事迹同学们了解吗?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有谁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1)

2020年1月,____疫情暴发,李尹雄不畏感染风险,紧急召回正在休假的9位员工和博士研究生,并联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组成一个12人的“攻冠先锋队”,积极投入到新冠药物研发和一线救治的工作中。他带领团队每天从医院运回200份以上的患者生物样品进行处理,通宵达旦进行质谱检测和数据分析,为第二天的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支持。

为了协调跨领域跨行业跨单位等紧急情况,他常常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临床救治一线和实验室,总结实验结果和临床治疗的一线患者病情进展,每天凌晨向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攻关领导小组汇报进展,提出问题和列出建议。他带领的团队24小时分两班值班连轴不歇,饿了就啃点干粮,渴了就喝口水,转身又投入紧张的实验中,如此这般地高负荷工作达50余天。

2020年2月15日,李尹雄在____疫情大暴发的情况下,仍坚持赶赴武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参与一线救治,到ICU病房观察患者病情,与来自各战区各军种的高级专家密切合作,积极协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____炎症和致死的病理机制,发掘出塞莱希布,老药新用治疗新冠,建立了基于关键病理靶标的诊治一体化方案,为____的临床救治提出了新的策略。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致广东省____疫情指挥部的感谢信上,李尹雄得到省领导批示,并获得中部战区总医院的《致敬英雄纪念书》。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2)

朱睿,九三学社社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辅具资源部主任,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辅助器具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康复器具协会副会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残联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承担科研经费累计近千万元,入选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1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6篇。申报专利共25项,其中授权17项。

参与制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2项。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1部。主要聚焦康复医学和康复工程,结合生物力学和材料学,开展康复基础研究和康复辅具转化研究, 参与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建设,强化基础与临床结合,突出医工交叉特色, 建立融合型科普平台,推动实践育人,促进科普反哺教学。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3)

刘志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妇产科麻醉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妇产科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围产期抑郁机制及防治、麻醉药发育神经毒性及阿片药物成瘾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SCI 论文61篇(IF大于5分28篇,最高IF 33分);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2部,执笔2部国内专家共识,参与制订6部国际和国内临床指南及共识;主持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等课题18项。

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3)、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奖(2023)、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二等奖(2021)、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9),第三完成人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3)。培养出站博士后3名,毕业博士10名,硕士12名。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4)

苏春霞,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肿瘤科行政副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肺癌协作组织全球多学科实践标委会执行委员、中初保肿瘤临床转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兼常委、美中抗癌协会(USCACA)执行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省部级课题 6 项,总经费超 3000 万元,作为 PI 或 Sub-PI 主持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 20 余项。

作为执笔人撰写《CSCO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CSCO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及《上海抗癌协会肺癌筛查指南》,主编/主译专著 8 部,获得专利 2 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Lancet Respir Med,J Thorac Oncol,Eur J Cancer 等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在 WCLC、ESMO、CSCO 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近 20 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抗癌科技一等奖、上海“医树奖”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获上海市优秀杰出青年医师、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人民好医生(肺癌领域)金山茶花优秀典范专家” 等荣誉称号。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5)

2016年,科技部启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洋作为该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和控制系统负责人,带领团队继承前两代深潜器的优点,设计了我国首个万米载人潜水器的“大脑”——控制系统。它能够采集潜水器上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各种设备的控制,执行潜水器的运动操控,并且集水面监控、应急航行、系统仿真等多项功能于一身。

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也是国际上首次可以同时搭载3人下潜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了其首次万米海试任务。

当天,赵洋作为右舷科学家试航员,与其他两位试航员驾乘“奋斗者”号,下潜到10909米的深渊海底,验证了潜水器及控制系统的优异性能,顺利完成了岩石、生物抓取及沉积物取样等精准作业任务。赵洋此行不仅见证了“奋斗者”号在深海中的出色表现,也亲身感受到了深海探索的艰辛与不易。这一壮举不仅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的强大实力。

深潜之于普罗大众,是去往一个高压、冰冷以及一片黑暗的世界;而对于从事深海潜水器研发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万米海底的神奇,是以一米每秒的速度下沉过程中漆黑的窗外划过的耀眼“流星”,是用厘米级精度的机械手与透明柔软的海参之间的“斗智斗勇”,更是上亿年的海底沉积物和形态各异的岩石背后的科学价值。

这种对科学价值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科学精神催人奋进。在“奋斗者”号的研制过程中,为满足控制系统的高精度、智能、安全等多项要求,赵洋和他的团队不知面临过多少次挑战与重压,经历过多少回艰难与险阻,他们从未退缩过,不仅逐个攻克技术难关,并且迎难而上,应对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困难。4年里,赵洋经常带领团队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优化系统性能。在关键时刻,他更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项目的成功研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6)

从2017年起,张敏作为带队老师参加金相大赛,至今已有8年了。在带队参赛的过程中,张敏不断总结金相试样制备经验,耐心指导每一届参赛选手,使得太原理工大学代表的比赛成绩显著提升,在近几届金相大赛中几乎每年都能斩获一枚个人一等奖。

第十届金相大赛中,张敏作为大赛筹备组的核心人员、赛场协调组的副组长,经过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后,在决赛开始前的那个晚上病倒了。“几乎每一届大赛我都是超负荷运行,只能见缝插针地休息,坐着都能睡着。但每场大赛的成功举办都让我觉得特别值,因为热爱,所以甘愿。”张敏笑着说道。

现在,张敏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副主任。在一张张奖牌、一个个证书、一次次成就中,张敏不断地突破自己,在每一场大赛中坚持着自己内心的那份热爱。2020年,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成为当年全国唯一线下举办的大型国家级赛事,这也是迄今为止张敏最骄傲的一件事。最终,那一届的比赛成绩不仅让张敏倍感欣慰,闭幕式上大赛委员会还向太原理工大学颁发了金相大赛“特殊贡献奖”。

回顾金相大赛的参赛之路,走的每一步都很不容易,但张敏表示,在这件事上,他挥出的每一拳都是有力量的,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从零奖牌到个人一等奖及团体二等奖,参赛选手的进步鲜明而又深刻,他们每一个脚印都是满腔热忱踏出来的。

“贴心的张老师。”“感谢张老师解惑。”“无论改成什么名字,我都会是张老师的铁杆粉丝!” “10万+”的粉丝量,每条视频下几乎都是上百条留言,张敏对待学生、家长及热心网友的问题耐心解答,热门话题的讨论、犀利的观点让他赢得了一众网友的支持。他通过学校的各类平台、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对金相大赛及材料专业进行了积极宣传,用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为学生及家长们答疑解惑。张敏还把小学生领进金相实验室,让小学生们亲自操作显微镜,体验微观世界的神奇之处。结合幽默风趣的讲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金相的种子。

“最美科技工作者”个人先进事迹(精选篇7)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和“眼睛”。作为一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来自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勇以创新舞动精彩,用奋斗传递工匠精神,他精益求精,以梦为马,实干创佳绩,用辛勤与汗水书写属于他自己精彩的人生华章。

“在传统观念中,环境监测行业只能‘照本宣科’难以融入技术创新元素。”为了打破这一思想禁锢,转变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思维模式,张勇身先士卒,探索出一套“二参二实四转化”的环境监测行业科研模式。该模式成功改研发成果从“束之高阁”到“研以致用”,变科创模式从“金房藏娇”到“合作共赢”,为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标杆示范引领作用。

张勇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孤勇者”,也是一名出色的“领头羊”。近3年,他带领创新团队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工匠、安徽省巾帼标兵、合肥市劳动模范、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最美职工、合肥市金牌职工等荣誉;获批合肥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合肥市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科创平台,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状、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

26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