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7篇

| 吴泽

她扎根秦岭六十年,把致富的希望带给深山里的乡亲。她就是被商南百姓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  尽管已年过八旬,张淑珍最喜欢做的事,还是到茶园里走走看看。这里不仅有让她痴迷的茶香,还见证了她奋斗了一个甲子的时光。

陕西省商南县如今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优质产茶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商南县位于北纬33度,传统意义上,茶叶的适宜生长区在北纬30度以南。为将茶叶产地向北推移这300多公里,她扎根秦岭六十年,把致富的希望带给深山里的乡亲。她就是被商南百姓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

1961年,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她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与爱人焦永才一起,来到大山深处的商南县林业站工作。当时,商南县的群众生活很困难。在一次调研中,一位老太太把自己珍藏了很久的,仅有的一份挂面拿出来,给夫妻俩下了一碗面条。张淑珍说,这是自己这一生吃得最难忘的一顿饭。老百姓的真情让她终身难忘,张淑珍在心里默默立志,她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选择什么项目来帮助乡亲们致富呢?张淑珍尝试在荒山上栽植经济树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淑珍了解到茶叶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在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而商南地处北纬33°,从无产茶历史。商南能跨过这条300多公里的栽培临界线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但结果却是年年栽,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风凉话,有人说城里的娃娃啥也不懂,就会吹牛。倔强的张淑珍没有放弃。为采集一手资料,她披星戴月、翻山越岭采集土壤进行分析,一次次点种茶籽、采茶、炒青……潜心试验、反复实践,做了200多万字的观察记录,终于在8年后,收获了第一批1.9公斤的商南本地茶。随后,为提高茶产量,张淑珍又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符合商南地域特点的丰茶措施。短短几年间,商南县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从计划经济走出的商南茶叶一度面临滞销的窘境。作为时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坐不住了,她大胆倡议,成立商南茶叶联营公司,带领茶农闯市场。

常年的奔波拖垮了张淑珍的身体,1989年,她被确诊癌症。手术前,张淑珍给茶叶站的同事们留下了这么一段遗言:我这辈子啥事儿也没干成,只搞了个茶叶。这一去,也许不再回来。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茶叶事业搞好,茶叶发展了,我也就放心了!

在丈夫焦永才的鼓励和照料下,张淑珍顽强地挺了过来。然而,当张淑珍还在与疾病抗争时,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病魔夺走了丈夫的生命。一路陪伴和支持自己的丈夫离开了,张淑珍痛不欲生,但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愿还没有完成。擦干眼泪,带着丈夫的遗愿,张淑珍夜以继日地工作,商南的茶产业迅速壮大。

如今,商南县共建茶园40多万亩,年产茶叶5600多吨,产值达9亿元;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带动贫困户2.4万人;拥有6大系列、30多个茶品种,以其滋味鲜爽、回味甘甜、汤色黄绿等特点而赢得众多爱茶人士好评,茶叶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绿色支柱产业。

现在,84岁的张淑珍依然在忙碌,上茶山、进茶场,研究茶叶新技术。而她的奋斗不息的人生,也如这茶香,久久回味醇厚隽永。张淑珍记得十八岁那年自己第一次上党课,老校长告诉她,共产党员是什么?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句话她记住了,记了一辈子。

多年来,张淑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杰扶贫状元”等荣誉称号。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2)

从“茶姑娘”如今变成了“茶奶奶”,60年来,三秦楷模、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淑珍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茶树。她用青春和汗水改写了地处北纬33°的商南县不产茶叶的历史,让茶树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商南县富水镇的万亩生态茶园,已经86岁的张淑珍仔细地查看着茶树长势。从荒山秃岭到如今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茶叶种植区,这里凝结着她60年来的青春和汗水。1961年,农林专业毕业的张淑珍,与爱人焦永才一起,放弃了省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小两口坐上拖拉机,颠簸了一天半,来到秦岭深处的商南县。

拿起锄头说干就干,张淑珍先后给山上引种桉树、油茶、桑蚕树,但由于土壤贫瘠,很少成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淑珍想到能否利用商南县地处南北交界的特殊气候,在山上种植茶树?但茶叶的适宜生长区大都在北纬30°,而商南地处北纬33°,能否挑战自然规律取得成功,张淑珍决心一试。

在丈夫的帮助下,张淑珍总结教训改变种植方法,1967年,张淑珍采取直接点种茶籽,经过反复试种,茶种终于破土而出。3年后,采摘鲜叶后,经手工炒制得茶叶3斤8两。

从韶华到耄耋,张淑珍从“茶姑娘”到“茶奶奶”,而商南已从荒山秃岭变为漫山茶青。因为工作拼命和长期劳累,1989年,张淑珍和老伴相继查出来患癌,后来老伴因病去世,临终叮嘱张淑珍,“我不能陪你一起种茶了,这辈子你就认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种茶树。”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张淑珍再次回到茶山,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上。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3)

张淑珍属牛,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商南,人们对张淑珍有三个尊称:张站长、张姨、张奶奶。她的职务很小,名气却非常大,荣誉多的有一笸篮。当了24年的业务干部,担任林业站长36年,仍是业务干部,2003年66岁成为科级;1985年为了解决茶农茶叶销售难,她自任茶叶联营公司经理,一干就是31年,直到2016年79岁才解鞍松套。面对很多优厚待遇,她断然拒绝跳槽之机。早在1965年,妹妹就为张淑珍夫妻联系河南开封农科所,母校也多次邀请她俩回校工作,姐姐联系好了苏州园林单位,甚至在丈夫借调到省教委工作的情况下,她撵到机关把人叫了回来,不忘初心、扎根商洛,义无反顾地与大山为伴,与贫困抗争,用奋斗的汗水回报三农。自1983年主持的茶叶丰产园技术首获商南县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成果二等奖后,先后获得商洛地区“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巾帼十杰”、“全国十杰扶贫状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等140项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她仍有一个终身职务——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事业重如山,名利轻如水。作为科技专业人才中的优秀党员,张淑珍始终将清廉自守作为家规家训,以身作则。她几十年如一日,清茶淡饭,简装便行,公而忘私。1998年夏,儿子住的房子围墙倒了一角,刚好茶业站拆旧房有些废砖头,儿子就拣了半架子车修补院墙。张淑珍得知后,坚决让把砖还回去,儿子只好买了新砖还给茶业站。女儿大学毕业从外地带回两棵云杉,这是商洛少有的名贵树种,姐弟俩高兴地栽在自家门前。几年后,林业部门有人想以2500元买走,姐弟俩没舍得卖。可1996年茶业站搞绿化时,张淑珍啥话没说,就把两棵树给挖走了。

“自觉丹心壮,岂忧白发斑。”有追求的人生命就会充满张力,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半个世纪的茶业人生,茶业已成为张淑珍生命的一部分,张淑珍用跨越世纪的坚守,实现了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日子的愿望,她的人生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心怀理想、情系群众、我将无我的时代楷模,伟大时代、伟大事业、工匠品质的精神符号!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4)

在当前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市委五届二次全会之际,为弘扬“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开拓奋进、攻坚克难,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奋力前行,9月13日,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张淑珍同志艰苦创业、砥砺奋进,执着于“南茶北移”六十载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堪称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

《决定》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以张淑珍同志为榜样,学习她心怀理想、许党报国的赤诚信念,坚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实际行动凝聚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强大力量;学习她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高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腔热情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学习她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昂扬斗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斗争精神,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学习她我将无我、执着专注的匠心品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精彩人生,奋力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决定》强调,今年是党的x大召开之年,是商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_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党旗飘扬强堡垒·奋进商洛当先锋”党建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凝聚起崇尚先进、见贤思齐、履职尽责、埋头苦干的强大正能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把学习张淑珍同志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为打造“一都四区”、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5)

在全省上下向“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之际,为弘扬“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鼓舞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开拓奋进、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全市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事业开创新局面,9月22日上午,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处长吕强一行前往商南县看望了“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并举办了座谈会。市处副处长黄丹、办公室主任席丰勇、副主任王敏一同看望。

吕强处长一行详细了解了张淑珍同志的生活、身体情况,为她送上了鲜花、果篮,传达了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全体同志对她的亲切关怀、向其致以真挚问候,对她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表示了崇高敬意,祝愿她阖家欢乐、身体健康。

在茶叶联营公司,商洛市养老保险处代表、商南县养老保险经办中心代表、张淑珍同志共同举办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张淑珍同志介绍了自己热爱并且坚守了60余载的茶叶事业,表达了对年轻一代人的殷切嘱托。“我这一辈子只做成了一件事,幸运的是职业就是爱好,专业成了职业,组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就得把茶叶做出个样子来。现在咱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希望咱们的年轻同志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做好本职工作,各尽所能,为祖国的事业增砖添瓦。”

吕强表示,张淑珍同志的事迹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全系统党员干部要积极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学习她心怀理想、爱党报国的赤诚信念,学习她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高尚精神,学习她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昂扬斗志,学习她我将无我、执着专注的匠心品质。今年是党的x大召开之年,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年,我们要把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活动与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结合起来,与开展“党旗飘扬强堡垒·奋进商洛当先锋”党建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凝聚起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履职尽责、埋头苦干的强大力量,为商洛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6)

1980年,走上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岗位的淑珍又开始忙活扩大茶叶种植规模,由人工制茶向机械化制茶的转型。茶场在她的帮助下购回制茶机械,因为那时的农村不通电,没有动力来源。

看着那一台台没有动力便如同废铁的机械,淑珍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她决定:用茶业发展基金垫付,为急需动力设备的茶厂拉回柴油机,使这些茶场迈入简单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1982年,当她夜以继日地忙着茶叶事业时,射来一支暗箭让她猝不及防。

“张淑珍给茶厂买柴油机不要钱……违反财经纪律。”有人将一封告状信递交时任国家财政部部长王丙乾。这封诉状被批转给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安启元,安启元批示相关部门,成立6人组成的专案组。

专案组调查9个月,形成3000多页一尺多厚的调查材料,却无定论。

陕西省委又派陕西省妇联一位副主任来到商南介入此案,这位副主任一个通宵看完3000多页的调查材料,认为诉状反映的几件事情经过调查,都是张淑珍为了茶叶事业一心为公、开拓创新之举,并没有损公肥私,因而给出结论:张淑珍不仅没有问题,还应大力宣传。

污名被洗清。这一年,张淑珍被中共商洛地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计划经济时代,集体茶场生产效率很低,正在这些集体茶场吃不饱、饿不死的时候,党的十一届_全会召开,联产承包的信息让淑珍坐不住了,她立即着手走访制定集体茶场联产承包方案,出台“五定一奖”联产承包办法。

茶树种活了,茶叶制成了,产量上来了。

商南茶成为商南乃至商洛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但商南茶都是商南人买,喝的人多,买的人少。茶农们看着漫山茶树和一包包茶叶,吃饭想,睡觉想,日思夜想,怎么才能让这浸透汗水和希望的茶叶变成好看的票子。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茶叶不允许个人经营。茶场只能将茶叶卖给县供销社,县供销社再批发给各镇村供销商店。而那时的农民靠攒点鸡蛋、挖点药材换点毛毛票子,隔三差五去供销社买2斤煤油,称点盐。买茶叶可能是富裕人家过年时节才会考虑的事情。

全国性茶叶积压滞销,茶叶降价50%—60%。

1984年,商洛地区供销社春季收购的1万多公斤茶叶,到11月了1斤也没卖出去。

供销社主任对淑珍说:“你不要发展茶叶了,种的茶叶卖给谁呢?”

是夜,淑珍在清冷的月光下行走,来到已经草枯水瘦的县河边,这条河发源于“商山四皓”之皓首甪里先生周术隐居过的双尖。

她在河石上坐下,看天上流云遮住月亮的清辉,看一溪清流在乱石杂草间跳跃……

丈夫永才来到她身边,为她披上棉衣。

“淑珍,不必焦虑,认准了的路,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只管去干就是了。”

不知是月亮移动了,还是流云散开了,月色明亮起来。

“有了种茶人,还得有卖茶人。没有卖茶人,茶树就跟漫山遍野的灌木、荆棘一样。”

“怎么卖,卖给谁?”

淑珍不用说出口,永才也能听到。

永才知道国务院下发了75号文件,允许茶叶由单渠道经营转为多渠道经营。

“要卖,就要有公司带动,走市场化的路子。但是,这条路是新路子,需要胆量和勇气。还得你去干,带着大家干。退一万步说,你下海去,工资没有了,还有我,我有工资啊。咱俩都是苦日子过来的,要是图富裕安稳,当年咱们也不来这里了。”

自大学毕业时放弃留省城的机会之后,为了淑珍和她的茶树,永才又两次放弃去省城工作的机会。

深邃的夜空开始清透,长庚星渐渐隐去,启明星灿然升起。

1985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宣告成立。

11年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桂冠加身,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明示范单位”“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1989年,为“南茶北移”拼搏30个寒来暑往,茶树茁壮了,淑珍却病倒了,被诊断为右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她淡定地要求手术,“手术成功,我继续为人民务茶;失败了,就算是医学上的一次临床试验,为后人造福。”

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委托省委组织部部长亲自到医院探望,过问治疗方案。

她再次不负众望,1991年,茶树吐绿时,刚做完第二次化疗的她又回到了茶园里,查看春茶采制准备情况。

当她怀着浴火重生的心情,再次开始拼搏时。永才又病倒了,确诊为“肝癌晚期”。

1994年7月1日,党的生日之际,永才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留下遗嘱,并从微薄的收入中取出1000元钱,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商南县林特局党支部,199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颁发了党费收据。

永才在遗嘱中说,“我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妻张淑珍深深地表示敬意,她在发展商南茶方面,有突出贡献,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善待,一个科技工作者能做到这一步,是极为不易的。”

她一生的伴侣,她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走了。

她一个人,要继续走下去,为了她爱的,和爱她的人,为了当初的梦想。

2004年,67岁的她为南茶北移拼搏了46个年头,她依然牢记种茶伊始时县委宋书记送给她的“求是、创新”四个字。她不断研制新品种,继“商南泉茗”“商南仙茗”之后,看着漫山茶树在春季采摘过后,夏秋冬三季都陷入枯寂之中,她又动起了心思:如何将茶叶生产由一季变为三季,茶农收入由一成变三成?

于是,她又向半发酵名茶“铁观音”“乌龙茶”迈进。依然是冬寒酷暑都奈何不了她……

张淑珍被授予“中国改革功勋”荣誉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古汉杯”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她获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130多项,国家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十几项。

2022年8月19日,中共陕西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各行各业要向“三秦楷模”张淑珍、禚振西同志和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学习。学习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心系群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面对金灿灿的奖章、奖杯,她说:“农民富裕,是最高的奖赏。”

三秦楷模张淑珍事迹(篇7)

她60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山区,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以她为带头人的茶叶产业使商南山区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她就是被人尊称为“茶奶奶”的张淑珍。

今年85岁的张淑珍已经扎根秦岭深山60余载,从“茶姑娘”变成了“茶奶奶”,她在北纬33°的商南秦岭大山里创造了 “茶青漫山坡”的景象,让商南成了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10亿元的产茶大县。

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放弃了城里的工作,主动要求派往“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区”。她辗转来到山大沟深的商南县林业站。初来乍到,下乡调研,百姓日子过得苦,看得张淑珍直掉眼泪。

学林业出身的张淑珍,开始尝试栽植经济树种。她先后引种桉树、油茶,种桑养蚕,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县上领导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咱商南,能种茶吗?”

在我国种茶历史上,茶叶适生区大都在北纬30°以南,商南地处北纬33°06′-33°44′之间,从无种茶先例。但是茶树栽培临界线,真的不能逾越吗?张淑珍决心试一试。

张淑珍在商南刚开始试种茶树的时候,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年年栽,年年不成功。有人不理解,有人说风凉话,倔强的张淑珍没有放弃。为采集一手资料,她披星戴月、翻山越岭采集土壤进行分析,一次次点种茶籽、采茶、炒青,不断试验、反复实践,做了200多万字的观察记录。1967年,经过多次失败的张淑珍点种茶籽,3年后从苗圃采茶,经手工炒青,收获茶叶3斤8两。这是第一批商南本地茶。

随后,为提高茶产量,张淑珍又试验出“松土保墒,疏花疏果”等符合商南地域特点的丰茶措施。1971年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没有种茶历史的茶坊村开建,短短几年间,商南县建成茶场36个,开荒种茶2万余亩。

“刚试种的时候,群众没有见过茶树,我们就办学习班,年年办。”此后,张淑珍又在茶坊村开辟新茶园,为“商南无茶”的历史画上句号。张淑珍和百姓一道,在北纬33°创造奇迹,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1985年,担任商南县茶叶站站长的张淑珍召集36家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国企“茶叶联营公司”,集产、供、销于一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开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

现在85岁高龄,张淑珍依然上茶山、进茶场,研究茶叶新技术。“回想过去,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就已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张淑珍还进行了大棚无性育苗实验,“我们以前种茶都是有性繁殖,就是用茶籽做种子,有性繁殖由于它的变异性,不能把这个茶叶的优良品质保持下来,现在我们推广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把一个品种最优良的品质继承下来,单产要高得多。大棚无性育苗我们才开始,没有啥经验,在育苗时间、温度、苗根部土的多少等方面都要慢慢摸索,积累经验。”

时光荏苒,商南茶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达10亿元,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5000元。

而当年那个坐着拖拉机颠簸一天来到大山深处的“茶叶姑娘”也已经变成了“茶叶奶奶”。60多年来,张淑珍始终矢志不渝致力于南茶北移的试验推广,使茶叶在商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之后还要继续努力把商南茶叶发展得更好、效益更高,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张淑珍说。

4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