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先进事迹7篇

| 吴泽

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花甲之年受聘担任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分文不取,扶贫支教,一干就是四年。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20年8月卸任校长之后,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依然放不下贵州的孩子们,一年多时间里25次奔波于杭州与台江之间,续写教育情怀!

他就是“时代楷模”陈立群,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在他出版的专著《我在苗乡当校长》中,我们找到了他烛照苗乡的初衷——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扶贫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授之以渔,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今年8月,陈立群终于松了一口气。台江县民族中学传来高考喜报:上二本线以上的学生698人,其中一本线以上263人,破天荒第一次有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今年的高考成绩与我当校长时不相上下。”陈立群开心地说,“这充分印证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的精气神、学生的上进心、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他早就把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

在他的出资和推动下,台江县民族中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教师情况推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建立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

他个人出资在台江县民族中学设立奖教金,分设爱心奖、责任奖和育才奖3个奖项,每年奖励9名优秀教师。奖教金已陆续发放五届,共计22.5万元。

他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建立“走出去”培养制度,派出教师到杭州市重点中学学习……

尽管卸任了校长职务,他依然担任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顾问、台江县教育总顾问和台江县民族中学名誉校长。利用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的“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平台,他义务授课,主动担任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导师,并到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1万人次。

2021年下半年,贵州省教育厅推出“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邀请他担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迄今为止,他带领专家团队去了威宁、望谟、册亨、施秉、黄平、印江等县的30多所学校,且大多是乡村学校。每到一县,他都要给全县校长和副校长开讲座,解剖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成功案例。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认真调研,给出诊断后的改进意见。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

卸任校长离开台江前,陈立群收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赠送的一份特别“礼物”——38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名单。

一回到杭州,他四处奔波联系结对38名贫困生,逐个落实他们上大学的费用。说到这里,他特别感谢杭州扶贫帮困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们,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孩子们的求学费用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陈立群出身农村,几度辍学,选择支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平常心做平常事,我到台江后,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提升,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陈立群说。

台江县民族中学有3000多名学生,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来找我。”这是陈立群对学生们许下的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以个人名义资助的学生就有60多人,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

“尊敬的校长: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您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使我的生命有了一丝光彩……”陈立群手上有厚厚一沓学生写给他的信。每封信都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实情感。

“教师对学生是否付出真爱,他们都能感受到。”陈立群说。5年多来,他走进了300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适当资助。不仅如此,他还动员杭州的朋友们一起去家访。去年暑假,一位企业家朋友的儿子跟着他到台江家访,累计发放了50多万慰问金。2001年,他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创办了浙江省内首个宏志班,受宏志精神感召的学生们成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宏志助学基金”,已资助80多万元。

“寒门何以出贵子?很多时候就是靠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一个都不能少我做不到,我所能做的就是拉住一个是一个。”陈立群说。

“给孩子一点光亮,他还你一片天空。”在《人民教育》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陈立群写道,“如果学校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一条盘瓠,苗族神话中神勇的龙犬,用敏锐的嗅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厌其烦的吠声去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2

“现场温暖而热烈,在握住_手的那一刻,我很激动。”9月11日上午,记者电话连线正在上海的“时代楷模”获得者、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在前一天,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京举行,_同代表们热情握手,不时交谈。列队整齐的人群中,陈立群格外显眼,站在第一排中间位置。

“握手时,我向_汇报,我曾经是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现在在贵州黔东南的一所普通中学做校长。当_回到队伍中间,准备同代表们合影时,他再次关切地询问我所获得的具体奖项。”电话那头,陈立群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握着_的手,接收到的是温暖和鼓励,感受到的是责任和使命。陈立群说,他支教就是想给欠发达地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希望,用“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意义,去启发群众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反哺大山。

就在当天深夜,一条短信令陈立群久久不能平静。发来短信的是贵州省盘州市第五中学高二年级部的负责老师。他看了5遍中宣部授予陈立群“时代楷模”称号的节目,他在短信中这样说:“我们盘州五中当下的现状和您当年刚接手的台江民中差不多。作为年级部负责人,我身上有责任,希望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看了您的事迹和报道之后,我想我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一个好老师,一个肯学习、肯努力的老师,于学生、于学校、于家长都是一种幸运。在再教育的路上,我深知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还很低,但人总是要前进的,说自私一点为了自己,说大一点为了我们学校3300多名寒门学子和家庭,为此,我再次恳请您能给我和我们高二的部分党员同志一个来贵校拜访和学习的机会。”

在这位盘州五中高二年级部负责老师的眼中,台江民中的学生是多么幸运,能遇上“帮大家一把”的陈校长。同样,他也想把这份幸运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城拔寨的冲刺期,_多次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扶贫合作。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需要像陈立群一样有情怀、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也需要更多甘于扎根艰苦环境的青年教师力量。

感受着_的关怀和温暖,陈立群也正把这份暖意带到更多需要他的地方。“我现在着急回学校。”电话那头,他归心似箭,“我要邀请盘州五中的老师来台江民中参观,我也会去盘州五中看看他们的情况。”陈立群一直有个信念——人在难时,帮他一把,或许能改变他的一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唤醒更多的心灵,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3

3月19日,贵州省举行高考第二次听力考试,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陈立群专程从杭州赶到台江,为高三学子们加油鼓劲。

“作为台江民中终身名誉校长,我始终牵挂着这里的孩子们。”2020年8月卸任校长之后,他依然放不下贵州的孩子们,两年多时间里几十次奔波于杭州与台江之间,续写教育情怀。

时间回溯到2016年,花甲之年的陈立群,放弃了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婉拒了民办学校的百万年薪,怀着教育改变贫困的信念,来到贵州省台江县,担任台江民族中学校长。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台江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高中,这里承载着孩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希望。2016年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族中学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陈立群至今仍记得刚到台江民族中学时的景象: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而这只是一个开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名师的陈立群亲自指导老师们做教案,进行业务交流,并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一系列举措,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让学生和老师告别了过去的“野蛮成长”状态,在各项制度的呵护下,自我觉醒,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看法。他还说,重要的是增强教育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造血功能,那么造血功能主要就是对当地老师的培训培养,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短短4年,台江民族中学“脱胎换骨”,高考本科上线率翻了两番,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2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改写命运;2021年8月,台江县民族中学传来高考喜报:上二本线以上的学生698人,其中一本线以上263人,破天荒第一次有一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启发了村民重视教育。”陈立群说。在台江的日子里,他翻山越岭家访,走遍台江1080平方公里的土地;出资40多万元,资助苗族贫困家庭;在贵州全省义务讲座100余场,培训校长教师超过万人,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大山。

支教扶贫,一片丹心。陈立群常说“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是他的支教初心,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普通教师,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4

今天是教师节,你会想起你人生中的哪位老师?

对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来说,他们一定会想起他们的“陈校长”。

陈立群,躬耕教坛40余载,担任校长30余年,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他婉拒东部民办学校百万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5年多来,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繁忙工作之余翻山越岭、走寨访户,不仅带领一所贫困地区民族中学实现了从倒数第一到第一的完美“逆袭”,还用义举带动了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

但他的学生却说:“何其所幸遇见您。”

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通过本书,读者们可以真切感受这位翻山越岭走进苗乡的教育者的大爱和初心。

“中国那么大,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2016年,年届花甲的陈立群从浙江省级重点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校长的任上退休,背上行囊,跨越1400公里,远赴黔东南义务支教,应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简称“台江民中”)校长。

在台江支教这五年,他看到了大批扶贫干部被派驻到苗寨苦干实干,国家各级各类帮扶政策、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水泥公路修到了村村寨寨;看到了深处偏远苗疆的贫困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得到了各类资助、享受到了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但“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支教过程中,他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这些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作为一个教育者,从教育这个角度,陈立群观察到:通过接受教育拥有知识和文化,当地群众就能更好地利用各类政策、资金、交通、游客等资源,抓住各种机会勤劳致富,而那些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如一些村寨中十七八岁不识字的女孩子、许多不会讲汉话的学生家长等,就没有能力利用各类资源,也没有能力与外界对接,不能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各类扶助往往只能解一时之困而无法持续发挥作用。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我扎根贵州台江县义务支教的初衷,正是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扶贫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老师的志、扶学生的志、扶家长的志

“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帮助不应带有任何主观诉求,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五年多来,陈立群走进200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资助。同时,他给自己的支教定了三项任务。

)

第一项任务是管理好学校。五年多来,台江县民族中学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陈立群校长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100多个到现在实况“净流入”。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排名全州第一。2019年,高考一本指标为44人,实际完成107人;二本指标为306人,实际完成561人。2020年,全校1047人参加高考,都考上了大学,共有829人上了二本线,其中270人上了一本线。

当然,相比于数据,陈立群更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变、精气神的提升,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心的增长:“2020年以前的三届毕业生,入学时都不是我招录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当地老师是有水平的,说明提升当地教育的质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项任务是尽己所能,培养好当地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始终认为,所有的帮扶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重要的是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五年间,他跑遍了州内所有16个县(市),还去了贵州省内的其他一些地区,累计义务作报告、开讲座10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万人次。

第三项任务是要将社会的最底层撬动起来,形成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每年高考结束,他就把高三老师分成八个组,为上了本科线的学生,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令他 欣慰的是,从2019年开始,台江的一些村寨开始自发地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召开庆祝大会。“考上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理念,逐渐被苗族百姓所认同。

将奇迹发生的原因写进书里

从每年辍学学生多达100个到全校1047人全部考上大学,这对于一所身处国家级贫困县、曾“垫底”的民族中学来说,无疑是一场完美的“逆袭”。

而这背后,陈立群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做了什么样的实践与尝试?

这场奇迹发生的原因,陈立群都写入了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里。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心中的大爱,首次全方位记录支教之间的工作和探索,记录为贫困地区学生、教师、社会层层立志的故事,并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扶贫扶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启发读者站在更高角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策,确保脱贫不返贫。

本书序言中,陈立群写道:我也特别感恩过去的宏志生和现在的苗族孩子,是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理念,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做了30多年的校长,积累了一些学校管理的经验,尽管退休了,但还能服务百姓、发挥余热,传递东部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传递东部教育的“爱与责任”。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同时提升当地民众整体的文化水平。我将此视为我的责任,我的使命。”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5

3月19日,陈立群专程从杭州赶到台江。当天,贵州举行高考第二次听力考试,他来为台江县民族中学的高三学子加油鼓劲。

陈立群是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他说:“我始终牵挂着这里的孩子。”2020年8月卸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之后,他已在两地间往返几十次。

时间回溯到2016年,退休后的陈立群婉拒了民办学校的百万年薪,怀着教育改变贫困的信念,来到台江县支教,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他说:“给我百万年薪,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让我开心。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是‘雪中送炭’。”

台江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高中,承载着孩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希望。此前,该校每年辍学的学生约有100多名。

陈立群至今仍记得刚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时的景象: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学生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

那时的台江县民族中学,二本上线率仅10%,2008年和2011年,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陈立群是教育名师,有人担心他“晚节不保”,但他没打“退堂鼓”,而是毅然决然开干: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相继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这只是一个开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陈立群亲自指导老师们做教案,开展业务交流,并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在他的协调下,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同时开展师资培养工程,让学生和老师都告别了过去“野蛮成长”的状态。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看法,也是他用心用力做好师资培养的动力。

短短4年,该校就“脱胎换骨”。高考本科上线率翻了两番,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2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改写命运;2021年上二本线以上的学生698人,其中一本线以上263人,第一次有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我最大的欣慰就是启发了村民对教育的重视。”陈立群说。

在台江的日子里,他翻山越岭家访;出资40多万元,资助苗族贫困家庭;举办义务讲座100余场,培训校长及教师过万人,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大山。

支教帮扶,一片丹心。陈立群以“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为初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普通教师,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6

“我们就是要培养更好的人民教师。本科毕业时,数学系772班全班44个同学约定,走入社会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

10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时代楷模”陈立群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陈立群回到母校,与师生们分享他近40年“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的育人理念。

40年前许下的约定,陈立群坚守到如今。他用近40年的教师生涯,给现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坚守四十年的约定

做最好的老师

42年前,陈立群考入浙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回忆起大学生活,陈立群最难忘的是每天在东大教室的晚自修和通宵学习,以及每天早上不少于1600米的晨跑。

“学习给了我良好的知识,体育给了我健康的身体”。重视学习同时强身健体,这也是陈立群在教育生涯中一直坚守和传承的教育模式。

陈立群认为,作为师范大学的师范性一定要强化,“我们就是要培养更好的人民教师。本科毕业时,数学系772班全班44个同学约定,走入社会一定要比别的学校的老师都要教得好。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是浙师大的!”

这个40年前许下的约定,陈立群坚守到现在。报告会上,陈立群回顾近40年的教师生涯,给现场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到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从杭州学军中学,到支教贵州苗乡,陈立群用脚步丈量连绵群山,用真情增添了支教温度,用改革发展守牢了教学生命线。三年间,陈立群秉持宏志教育理念,几乎以一己之力,让台江民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全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一些贫穷的地方,似乎变化不大。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陈立群说。

他回忆起走访过的100多个苗族家庭,“刚开始我是要带着翻译去的,我听不懂当地人的苗语,家长也听不懂我的普通话;许多十七八岁的孩子还是文盲。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有游客来到那里,他们也无法交流沟通。只有接受过教育,才懂得如何利用方方面面的资源,从而融入现代,拥抱文明,走向富裕。”

“人生而平等,在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机会,这点非常重要。”

相比于大城市的孩子们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台江的孩子因为当地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整个社会和家长们普遍不重视教育,导致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惰性强。有近3000名学生的台江民中,直到2014年才走出第一位大学生。为了找出教育意识淡薄的根源,他挨家挨户家访,竭尽所能地帮助村里的孩子,告诉家长们知识的力量、教育的重要性。

每年的高考结束后,陈立群就会带着老师们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戴上大红花,与当地群众分享升学的荣耀。现如今,台江民中已经从当年的垫底中学一跃而起,学校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到百位数,学校的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全州第一,打出一场漂亮的高考“翻身仗”。

“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是一名精神工作者。”所以,陈立群要抓立德,抓学生们的精神教育。

从“宏志班”到“宏志校”,陈立群将一路走来的实践概括提炼成“宏志精神”并投入心血加以研究。“宏志精神”三个核心词是理解、主动、勤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高昂志气、高雅志趣,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办宏志班就是希望给生活于困苦中的孩子们一个机会,事实证明这些孩子都非常争气,第一届宏志生中51个孩子45个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一个裸分直接上了清华大学。”

从台江民中考入浙师大的苗族女孩:

“您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陈立群的母校报告会,设置了十分暖心的环节。从台江民中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商学院国贸181班的李春花从学生的角度倾诉师生情。开始演讲前,她向陈校长深深鞠了一躬。

“在见到陈校长之前,我们都想象陈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改变我们学校年年高考全州垫底的现状吗?我们会有希望考上大学吗?”

当年,刚上高二的李春花和台江民中的同学们一样,一开始都没有想到,陈立群的到来,会让他们的命运有了如此大的改变。新建综合楼和寝室楼,食堂从1个变成3个,热水从无到有,教师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加强体育锻炼……不破不立,陈立群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沉疴,改善了苗乡孩子的教育条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校长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告诉我们:‘你们和大城市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校长说,人应该志存高远,而我们苗疆的孩子更不应该被大山遮住视线,阻挡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走出去,看看山外的世界,看看不曾见过的风景。”

正因为陈立群“暖爸”般的关怀,台江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刚入校时,我们因自己是台江民族中学的学生而难以启齿,到现在我们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台江民中的学生,我们以台江民中为荣,以陈校长为荣。”

看到自己亲手带出来的苗疆孩子在大讲台上侃侃而谈,陈立群在一边禁不住落泪。

和陈立群一样奋斗在支教路上的,还有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1年接力跑,对口帮扶广西龙州,一群人将万千微光聚成一团炬火,照亮了边境龙州的教育星空。他们帮助龙州提前5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评估,实现教育脱贫,陪伴龙州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见证了当地正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

“陈校长说,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回忆起自己的支教初心,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馨文立志做像陈立群一样的初心“守望者”,一生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做好,用爱和责任为教育注入精神的力量。胡馨文激动地说:“做教育事业的忠诚爱人,陈立群校长幸福的,浙师研支团是幸福的,所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浙师人都是幸福的。”

陈立群先进事迹篇7

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立群,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支教点滴,他也想通过《浙江日报》,向家乡人民分享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喜讯。

“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内驱的强大动力。舍此,便不成其为教育。”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这两年开学前,贵州省台江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开欢送会。孩子的脸上充满自信,家长眼含热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耀。

2018年,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019年,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静下来,怎么能够想得深远呢?”陈立群说。

浮躁止于宁静。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这些四处撒欢的学生们像是被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进入了紧绷状态,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2017年6月7日,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的日子。两个星期后,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教育,就是要把人性中的善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出来,并付诸实践,绵延后代,完成人类精神文明健康和谐的传承。教育即心灵唤醒。”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滋润心灵

织成爱的经纬线

“严师”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是深的得学生之心的“暖男”。个人的烦恼,家庭的困难,学习的困惑,乃至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学生们都会写在纸上,从校长室门缝塞进来。

2017年底的一天,陈立群打开办公室的门,脚边是一封信和1000元钱。写信的是高三学生王世珍。当时,她因母亲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学,陈立群去医院探望,极力挽留她,临走时留下1000元钱。没想到,第二天,钱如数退回,并附信一封:

“您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您的心意我领了,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绝境,绝对不能靠别人来改变处境,而是要有所作为。”

欣慰之余,陈立群退还了王世珍的学费,并帮忙联系医院。“之后,在学校每一次碰面,陈校长的第一句话都是‘生活费还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一定要跟校长说’。”王世珍说。

2018年6月,王世珍参加高考。现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专业是学前教育。“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像陈校长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她说。

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方式,陈立群深知这一点。出生于浙江农村的他,也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

一进台江民中大门,很远就能看到石头上镌刻的一行大字——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到这里做校长后新设立的。“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特别想对师生传达的价值理念。”陈立群说。

刚担任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有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离异的、家里揭不开锅的、学生生病住院的……陈立群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学期,陈立群都要了解每个班的学生入籍报到情况。谁要是连续旷课,班主任都要第一时间报告。

没过多久,老师们又被陈立群的脚力所震惊——这个杭州校长一路向西,到了台江还没有停止步伐,一有时间就要去家访。

在台江民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较多,陈立群经常走村入户家访。台江县境内崇山峻岭,车辆经过之处,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最远的一次家访,陈立群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再坐45分钟柴油船,下船后再走半小时路,才能到达学生家里。陈立群不在学生家中吃饭,走时却总会留下几百上千元,目的就一个:千万不能辍学!

只有把教育放在“特殊优先级”,才能克服现实困难,找到解决办法。3年时间里,陈立群跑遍了整个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春风如雨,润物无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基本消失。

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陈立群都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及各种公开场合,陈立群都鼓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励志节”这天,师生们将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树下;培训驻村第一书记,讲授尊师重教、教育与脱贫、家庭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喜报,让家长感到读书光荣……

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跑当地的教育部门。他还拿出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20多万元,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5000元。

陈立群又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走遍黔东南16个县市,作了100多场讲座,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过了1万人次。

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回来了: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2018年9月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今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校园里到处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点燃希望

走向远方地平线

教师节前夕,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张家村的张夏夏坐高铁来到嘉兴学院,迎接她的是南湖畔的秀美景色和大学的美好时光。

临行前,她给自己敬爱的陈校长写了一张贺卡。“我是一个不突出的学生,成绩也不是很出众。在填志愿时,家里人都劝我报一个省内的学校,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填了浙江高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的想法,我坚信自己的选择……”

“比起升学上的靓丽数据,我更开心的是,老师学生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陈立群和记者分享了这个新变化,“以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远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贵阳。今年,我查看了学生的录取情况,基本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里都有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意义就摆在眼前,苗民们逐渐认识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孩子们感谢这位“校长爸爸”,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贺卡。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感谢,陈立群却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备去支教前,陈立群向老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个心愿由来已久。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陈立群就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陈立群说。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相比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后来,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宏志精神”——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来贵州支教,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陈立群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而今,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陈立群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传递到了更多的地方。

曾经的宏志生朱华彬去台江看望陈校长,看着苗族孩子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随即,他和其他的宏志生们一起筹备宏志基金,决心像陈校长那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诠释“教育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让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的意义。

陈立群的支教进入了第4个年头,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可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说“我没有拒绝的理由”。然而,他却很少把自己的事说给大家听。他常年药不离身,也并不富有,更有好多牵挂:92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面对这些,教育局领导、学校老师都不敢多问,他们从不问“陈校长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只关心“陈校长还能留多久”。

陈立群的微信头像是教室用木板钉起来、四面通风的台江县小江小学。他以此激励自己,只有争取给孩子更好的求学机会,才能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当地传播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经验。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至于到底会在台江支教到何时,陈立群自己也说不清,但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因为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

4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