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7篇

| 吴泽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1)

谭千秋,男,中共党员,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1978年3月,谭千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他却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四川东方汽轮机厂职工大学工作,随后又到东汽中学任教。2000年9月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东汽中学高二(1)班里,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教室一阵剧烈摇晃,课桌椅开始抖动。地震了!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大喊着让同学们往操场上跑。几秒钟后,教学楼开始坍塌,看着身边4个来不及逃离的孩子,谭千秋用双手奋力将他们塞进课桌下,然后,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钢铁长城。

5月13日,当搜救人员从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谭千秋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当场所有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跪仆在地,伸开双臂,在他身下,蜷伏着4名学生,而他的后脑却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谭千秋折断了他的翅膀,让学生们继续展翅飞翔。他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双臂的身躯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地震当天,他讲的最后一课是《人生的价值》,危难时刻,他以实际行动给所有人上了最好的一课。

在同事们眼中,谭千秋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同时又为人谦和;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同学们玩耍时受伤的好老师;在家人眼中,他是“模范丈夫”“慈父”“孝子”……震后,谭千秋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纪念谭千秋。电影《最后一课》、图书《大爱千秋》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一个立体的谭千秋。矗立在母校湖南大学的铜像更是将他舍己救人的瞬间定格,令人肃然起敬。在四川德阳龙井公墓,绿树环绕,曲径通幽,每到清明,谭千秋的墓前总有鲜花追思。

十余年过去了,当年变为废墟的东汽中学在德阳市区旌湖之畔重生,如今的东汽八一中学正以“求适教育”为理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宽着成才途径。书声琅琅,激情飞扬,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这里成为追梦人,开启自己的人生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2)

2008年5月,是惊心动魄的五月,也是真爱充满人间的五月。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是人们永远不会遗忘的一次特大灾难。下午2点多钟,人们像往常一样工作、学习,但是大家不知道,灾难正像猛兽一样向他们一步一步袭来。26分、27分、28分,这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瞬间,地动天摇,房倒屋塌,8级的特大地震使原来一切都很美好的汶川县瞬间变为一片废墟。人们像受了惊的马群一样,四处逃窜,雷雨声夹带着哭喊声……

在这时候也涌现出许多无私的英雄,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救别人,不惜牺牲生命,去救更多条生命。其中,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谭千秋,和一位伟大的年轻妈妈。

谭千秋,他是一名教师,地震发生时,他正在给同学们上课,地震发生的当时,他完全可以一个箭步从讲台上冲出教室,但他没有,他命令同学们先撤离。来不及了,教室里还有4名同学没有逃出来,他冲起室,用身体保护了这4名学生……当救援人员在废墟找到他们时,谭千秋已经停止了呼吸,可他紧紧地搂着的4名同学却安然无恙,大家想把他怀中的孩子抱出来,但他的手臂已经僵强,紧紧地搂着孩子,无奈之下,救援人员只能含着眼泪,将他的手臂锯下来,抱出孩子,全场的人员都流下了热泪。我们将铭记,他——谭千秋,永远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而那位伟大的年轻妈妈,为了保住自己孩子的生命,她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孩子,她双腿跪子,双手支地,为孩子支起了一个狭小的空间,而孩子就在这个小空间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救援人员找到这对母子时,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战士们把孩子从妈妈的身下抱出时,发现孩子的衣服里有一部手机,手机的显示屏上写着: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你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当时,人们明白了一切,人们都为这位年轻的妈妈感到骄傲。

全世界都为中国遇到的这特大的自然灾害感到悲伤,都降半旗,为在这次灾害中的亡灵致哀。

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关爱。政府号召人们为灾区捐款、捐物,救援物资通过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还有那些大无畏的志愿者们,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余震的危险,尽心尽力帮助救援人员拯救被困人员,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地震虽然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这正好应证了这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个五月处处都洋溢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心与心之间的关爱!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3)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人,不少事,给人铭记,一提到他们内心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安书》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是否真的有那些奉献精神?敢于把生死置之度外,舍己为人,把生的一丝希望留给他人的人?不要说这个社会冷漠,谭千秋以自己的生命讲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没错,就是那个令亿万人民所铭记和敬佩的谭千秋。

谭千秋的牺牲挽救了几个家庭,却令自己的家人心上蒙了一层灰。匆匆十几载,那位英雄的家人现在如何了?

平凡而不失大爱

在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祁东县岩前村中。谭千秋共有四个兄弟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在那个本就不富裕的年代,多子对于他们本就贫穷的家庭来说,显得更加拮据了。

有多少人以贫穷为借口,当做自己不努力的理由?而对于谭千秋来说,贫寒的家境并不能磨平他的斗志,反而是他努力的动力,让他在学习中更加勤奋刻苦。知识改变命运。读的书越来越多的他,更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3月,谭千秋考入湖南大学的政治专业学习。大学的学习生活更是增加了他的觉悟。在学校学习四年,1982年1月,毕业后的谭千秋被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并且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在东汽中学担任政治老师的他,再工作几年后,由于教学工作的优秀,被任命为教导主任。据同事说,在日常工作中,谭千秋都很爱护学生。甚至在学校里发现一块小石头都会捡起来,担心学生在急忙之中或者玩耍中受伤。也正是如此,谭千秋被学生和老师成为“最疼爱学生的老师”。

他是一名教师,他爱护孩子,爱护每一个孩子。

最后的一课

在生死抉择的瞬间,在大地震来的那一刻,那间不容发的一刻,是自己逃,还是指挥学生逃跑?在那一刻,容不得思考,那是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便发生了令人心痛而又感动的一瞬。

当时的谭千秋,正当讲到课本的精彩之处,便感觉到整个教室都在摇晃。经历过地震的他立马意识到是地震来了!他马上喊到:同学们,地震了!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跑!同学们也都迅速的跑出教室,向操场跑去。

与此同时,地震并没有停止,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剧烈摇晃的教室。剧烈的摇晃下,同学难以保持站立,跑步的姿势。在剧烈的震感下,仍有4名同学难以跑出教室。建筑物撑不了多久了,眼见得石块将要掉落。

还在教室的谭千秋做出了令他人觉得艰难的决定,他迅速的把剩下的四名同学拉到了课桌底下,自己却弓着脊背,双手撑着桌子,以自己的身躯紧紧的护住桌下的四名学生。水泥板,石块重重的砸落在他的身上……

那一刻,也许他的身上是极其疼痛的,但内心应该是热络的。当时的汶川地震级数很高,距离汶川不远的东汽中学也沦为了废墟。当次日,前来营救的官兵们,搬走压在谭千秋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他们禁不住的热泪盈眶。

不知他对学生有多少爱,才能如此承受这千斤压体之痛。废墟下的谭千秋,身体呈现一种保护的姿态。双臂如同雄鹰展开双翅一般,身体伏在课桌之上,护着桌底下的四名学生。50多岁的谭千秋,用自己的躯体,为他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为那四名学生换来了生的希望。

大爱千秋

叶落归根,魂归故里。5月17日,谭千秋的遗体被送回老家祁东县。祁东县政府以及群众们,为谭千秋重回家乡,举行了隆重而又沉重的欢迎仪式。谭千秋走了,悲壮而又重于泰山的走了。他是一个丈夫,一位父亲,一个儿子,他给其他人们带来了温暖,却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

慰问金慰问不了他们受伤的心,乡里们的安慰抚不平他们内心的悲伤。在当年,谭千秋先后被追授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党员、抗震救灾的英雄、革命英雄等荣誉称号。救人英雄谭千秋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救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他无私的爱将会永远感动和温暖着我们。

后来,东汽中学重建,在学校的食堂旁是一尊谭千秋的金色雕塑,来纪念谭千秋的救人事迹。同时,也希望谭千秋的大爱永留人间,让更多的人拥有大爱,感受大爱。从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到生活逐渐归于平静,一切都在变化着,不变的是谭千秋遗孀张关容对他的思念。

在这个谭千秋牺牲之地,重建了东汽八一中学。而张关容也一直在这里担任高中英语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她在这里做着和谭千秋生前一样的工作,爱护着这里的每一个学生,似乎和他同呼吸同样空气。

身为女儿的谭君子,也处在悔恨之中,悔恨自己没有多陪陪父亲。上了大学后的她,便少了与父亲的联系,在出事前的两天也只是发了简短的讯息。当父亲谭千秋出事前,谭君子便已经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了。虽然经历了父亲去世的沉重打击,但谭君子谨遵父亲教诲,继续努力学习,后来在哈弗大学深造。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为深刻。谭君子受父亲的影响,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也不断的做着公益活动。她曾说,她想像父亲一般做一个有爱有温度的人。

时过境迁,先人已逝。虽然人已不在,但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谭千秋一生平凡,也正是他的平凡,他的质朴纯真,才更能在危险之际体现他的本色。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4)

当我读到“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被谭老师这一举动感到震惊,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极大的可能可以逃出这危险的地方,但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地张开双臂,护住四位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宁可自己被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砸得脑部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而不醒人世,也不愿意同学们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这让我十分的感动,十分的敬佩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位和谭老师截然不同的老师,简直就像是一对反义词呀!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范跑跑”老师不顾一切地往外冲,也不管教室里的同学的安全,只管自己,他实在是太自私了!跟谭老师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范跑跑”老师这一跑把老师的责任与尊严跑没了,而谭老师的这一拉,拉近了与我们学生的距离,也无形间拉长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范跑跑的行动固然可以谅解,但她完全顾社会于不顾,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而这为社会不齿,也为我们小学生瞧不起,至少我们小学生也还知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世准则。难道他连我们小学生也不如?谭老师虽说做的是本职工作,但当我们想想,他能在灾难发生的瞬间做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心系学生的,学生才是他们的全部!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叫人尊敬,不叫后人瞻仰!

“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谭老师的精神是永存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生难忘。让我们接过谭老师手中的火把,把“责任”两个字传遍全中国!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5)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四川汶川地区,顷刻间地动山摇,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信号中断,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

在这场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到处一片废墟。在这场地震中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如今14年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间。

其中有一位老师用生命为4位学生撑起了一片天,他张开双臂,用血肉之躯抵挡灾难的来临,在他的保护之下,4位学生得以保全。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老师名叫谭千秋,他于1957年出生在湖南祁东县的贫困家庭,在家中排行老大,自幼懂事,帮忙父母分担家务。

谭千秋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忙碌农活的间隙也不忘读书学习,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谭千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当年能考上大学且又是重点大学,实属“人中之龙凤”,那叫“别人家的孩子”。

考上大学后的谭千秋,一如既往地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刻苦学习。

由于品学兼优,谭千秋得到留校任教的机会,可是他婉拒了,他说:“我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学们都嘲笑是不是“傻”了,但谭千秋笑而不语,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

1982年1月,他被分配到四川绵竹东汽中学,这一干就是27年,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讲台上吐育芬芳。谭老师教学能力突出,多次受到表彰,担任教导主任后,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

对待学生,谭老师如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摔着,非常疼爱学生。

可是这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丧生,让人悲痛不已!

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左右,四川东汽中学正在上下午第一节课,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谭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正浓时,突然感觉天花板摇摇晃晃,并且不断掉渣,随即教室里的灯管也跟着摇摆起来,教室的课桌也跟着晃动起来,瞬间天昏地暗。学生们乱作一团,谭老师意识到:地震来了!同学们赶紧跑到楼下去。

学生们不断疯跑,为了防止踩踏事件发生,谭千秋老师组织同学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等到学生安全撤离清点人数时,谭千秋老师发现还有4名学生没有跑出来。

谭老师来不及多想,赶紧跑回教室,不断呼喊着学生们的名字,在某一个角落里传来应答声:老师,我们在这里。谭千秋安慰同学们:别怕,老师马上就过来!

此时教学楼马上就会坍塌,教室里掉落的水泥板挡住了谭老师的去路,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冲了进去。

“来不及了”谭老师说道。

他将4名学生召集起来,躲在桌子底下,谭老师张开双臂,呈弓形趴在桌子上,迎接灾难的降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完美诠释了身为教师的担当与责任。

5月13日,当救援人员找到谭千秋老师遗体时,让在场的人潸然泪下。谭老师跟生前一样张开双臂,后背被压得血肉模糊,后脑被砸出凹坑,让人不忍直视。

幸运的是在谭老师用生命护住的4名同学得以保全,被救了出来。而谭老师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谭老师用生命给同学们上完最后一课,什么是人生的价值?课本上,关于人生的价值的解读是这样的:它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奉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

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谭老师舍己为他人,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所有人上了最好的一课。

谭老师逝世后,被追授为“革命烈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英雄等荣誉称号。再多的荣誉也换不回谭老师。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6)

2008年5月12日,四川绵竹发生强烈地震,谭千秋所在的东汽中学一栋教学楼顷刻间坍塌,当时他正在这栋教学楼里给学生们上课。5月13日晚,当搜救人员在这所坍塌的教学楼里救出4名学生时,发现谭千秋张开的双臂死死地护着他们,而自己却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谭千秋,一个让亿万中国人落泪的名字。他像童话里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着学生。在四川大地震中,他张开双臂死死护住4名学生,自己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谭千秋,这位51岁的普通中学老师,用血肉脊梁承受住了千钧重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谭千秋,我们注定将永远铭记的名字,他来自湖南祁东县,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扎根四川27年。昨日,抗震英雄魂归湖南。

护灵车队绵延3公里

昨日下午6时许,由成都至长沙的EU2205次航班抵达长沙。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带着女儿,携烈士的遗物回到湖南。在黄花国际机场的到达大厅里,站满了迎接烈士的师生。他们打着“英雄虽逝,浩气长存”、“湖大师生向英雄谭千秋学习致敬”的横幅,静静地等待。

显然,迎接的人群让张关蓉准备不够,她怀抱中的孩子也开始大哭起来,而谭千秋的弟弟谭伍强则含泪告诉记者,他今天一早就和姐姐从老家赶过来了,原本只想悄悄地把大哥的遗物接回家,没想到家乡人会以如此隆重的方式迎接千秋回家。

不知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长沙市出租汽车公司50台出租车自发来到机场,为英雄护灵。一路上,这50多辆的士开着警示灯,护着英雄的魂魄缓缓而行,没有人按一声喇叭,仿佛怕惊醒了英雄。护灵的车队绵延3公里,直到东方红广场,大家才悄悄地离去。

风中之烛照亮天空

为了迎接这位在地震中牺牲的湖大校友,湖南大学校园内道路两旁站满了手持蜡烛、横幅的师生。不仅有湖南大学的,还有从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赶过来的。记者粗略估计了一下,人数在万人左右。风中的烛光映亮了天空,“湖大永远的骄傲”、“壮士赴难兮,义举擎天”的横幅在风中抖动,仿佛有说不出的悲痛。“我也是四川人,我为家乡拥有一个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他是人民的好老师,是四川人的好老师,更是灾区人民的恩人,谭老师一路走好1湖南师范大学法学系大二学生樊婧泣不成声。

同窗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千秋同学,安息吧”、“千秋同学,你是我们的骄傲1得知谭千秋的噩耗,湖南大学77级政治专业的同学们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大学同窗、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一整晚没有合眼。“妻子担心我高血压飙升,一再劝我去睡觉,可我就是不能入睡。”回忆起分别多年的同窗好友谭千秋,张功耀数次哽咽,悲痛得说不出话来。“我和谭千秋是1978年3月5日这一天进入湖南大学的,他是我进入大学认识的第一个同班同学。两人同住在6舍101房间。在湖南大学政治班学习的那四年,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张功耀说,谭千秋不仅会拉二胡,连钉扣子、缝补衣服这些针线活都做得十分熟练。大学四年,谭千秋一直保持着农家子弟的纯朴、实在、勤奋和吃苦耐劳的特点。1979年暑假,他们两人都没有回家,相约利用假期在长沙干体力活打工挣钱。挣的钱舍不得花,谭千秋拿出一部分寄给家里。

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

谭千秋大学毕业那年,湖南大学曾锡老师给所有同学打了一个比方,要求同学们到了一个单位后千万不要做“飞鸽牌”,而要做“永久牌”,要像柳树那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于是,谭千秋在四川生根发芽27年,先后在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职工大学和中学任教。从教20多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卓越,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在担任中学教导主任后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他爱生如命,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因此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他这样的举动并不意外

年近七旬的肖孚容是谭千秋在湖南大学学习期间的任课老师,在肖孚容眼里,谭千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小同学”。

谭千秋曾私下里和肖老师建议要把黑板板书的大小标题区分开来,希望老师的普通话可以更标准一点。“昨天看到电视上的消息,我一直安慰自己也许不是我的那个小同学,后来接到学生们的电话,我太悲痛了。但他这样的举动并不意外,从他求学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感,我知道他会这样做。”

谭千秋大学期间班级的副班长柳礼泉深情地回忆起了这位毕业27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我和千秋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非常穷,是靠国家每月18元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千秋不止一次跟我说,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报答国家。所以在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并不发达的地区。而现在,他又用生命报答了国家。”

谭千秋的同学,远在法国巴黎的王践还专程写来一首四言诗《千颂秋》:吾友千秋,少壮老成……舍身成义,护卫少童,为千万家,为千万人……

谭千秋老师感人事迹(篇7)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省东汽中学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上课的老师是四川省特级教师、年级教导主任谭千秋。

但谭千秋讲着讲着,忽然感受到地面在颤抖。然后,几秒的时间里,灾难般的地震席卷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课堂上发生了严重的骚乱,学生不知所措。

天灾降临

学生们或许还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但谭千秋很快反应过来是大地震,如果不有效组织学生逃生的话,恐怕学生们会被埋葬在这里。于是谭千秋立刻站在门口,让学生们不要慌乱,排好次序,依次撤离。

在谭千秋的指挥下,学生们按照次序从教室里跑了出去。尽管谭千秋临危不乱,冷静指挥,但地震并没有留给他多少时间。墙体快要坍塌的瞬间,依然有四个学生挤在教室里,没能来得及逃出去,死神很快就要降临。

在危急时刻,谭千秋没有犹豫,他立刻飞身,扑向这几个学生,一把将他们推到课桌底下,地震之中,课桌摇摇晃晃,随时有可能被掀翻,于是,他又把自己整个身体压到了这张课桌上,用自己身体的重量来护住这张保护着他学生们的课桌。

教室很快便在剧烈的震动之中坍塌,曾经书声朗朗的校园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四个学生挤在课桌底下,听到外面不断传来碎石断裂的声音,他们呼唤着保护着他们的谭千秋老师的名字,谭千秋一开始还有一些微弱的说话声,但后来他再也没能发出声音,学生们流着泪喊他,可是他闭上了眼睛,再也醒不过来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救援队来到了学校,他们挖开废墟,发现了趴在课桌上,已经停止了呼吸的谭千秋,还有被他护在课桌下的四个学生,四个学生因为老师的保护,只是受了轻伤,没有危及生命。

而谭千秋张开双臂伏在课桌上,牢牢地压着课桌,他的后脑勺被砸得凹下去了一大块,鲜血淋漓,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很多救援人员都流下了眼泪。

他们也开始呼唤着谭千秋的名字,人们寄希望于奇迹发生,希望这位英勇救人的好老师能够在大家的呼唤中醒过来,可是奇迹并没有发生。

生死抉择

他本可以选择独自逃生,他能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指挥学生有序撤离,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老师的义务,但是当看到还有四个学生置身于危险之中的时候,他依然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些学生,他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老师。

学校的不少老师、同学以及谭千秋的妻子和女儿陆续接到了通知,他们都不敢相信,在他们的印象中,谭千秋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好老师。

同事们回忆,他平时就很关心学生,作为班主任和教导主任的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学生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平时在路上有个碎玻璃渣子,谭千秋也会弯下腰捡起来,怕学生玩耍时被误伤。

所以,谭千秋在危急关头做出这样的决定,对人们而言,虽然突然,但是也并不意外。

谭千秋平时常说,要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一生都践行着这句话。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靠着勤奋读书,走出了贫困的家乡。大学毕业之后,他原本有机会到湖南相对富裕的地区工作,但是他却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家乡,成为一名老师。

别人问起他原因,他说自己应当为家乡做一些事情,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半辈子,他带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每一届的学生都对他印象很深刻。

所有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好老师,人们在他身上看不到什么太大的缺点,他是真正的君子。

可是这样一个人偏偏在地震之中丧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而死,这令所有人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人们感慨于他的伟大,但又时常幻想,他如果能够活下来,那该多好。

救援队通知谭千秋家人前去认领尸体的时候,谭千秋妻子还不敢相信,早上的时候,丈夫还好好地出门和妻子道别,还聊到回家之后要给大女儿打个电话,谁知道短短几个小时过去,丈夫已经成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最后一课

其实妻子在地震发生之后,听说有个英勇的教师救下了四个学生,便隐约感觉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当她到了现场,看到丈夫的血迹已经干涸,她一下子失去了支撑,倒在地上放声大哭。周围的学生们更是悲痛欲绝,他们永远失去了这位好老师。

那天晚上,许多人自发地点起蜡烛,希望蜡烛的光辉能够指引着谭千秋的灵魂回到他的故乡,回到他所思念的人身边。学生们又想起谭千秋为他们上的最后一节课,那节课的题目是《人生的价值》。

好像冥冥之中自有注定,谭千秋最后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学生们,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生死面前,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保存自己的生命,但是一个老师的大爱却超越了人性的本能,在灾难降临之际,他主动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们,他对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某种意义上,他的学生们活下来,便是他生命的延续。

多年之后,原本在地震之中被毁掉的学校已经重新建立起来,学生们也回到了课堂上。在学校的广场外,人们为谭千秋竖立起了一座雕像,作为永久的纪念。每个来到这所学校的人,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谭千秋的雕像。

生命已经无法重来,但是精神永不熄灭。那场大地震带给了人们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痛,每当回忆起来当时的一幕幕,人们都心如刀绞。但是,在灾难之中,我们所体会到的,不只是生命的脆弱,还有人性的伟大。

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