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人物事迹
青春励志人物事迹篇一
潘晓婷:不是天后,是风一样的女子
成长史,天后初长成
“我坐在那个椅子上感觉椅子好像三条腿一样,整个人仿佛一直在晃,随时会倒。里面冷气开得很强,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控制自己,我特别怕我会突然打一个冷颤被摄像机镜头拍到… …”
潘晓婷对16年前那场比赛记忆犹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很多细节——包括一些幼稚得有点好笑的细节。
那是1998年,16岁的潘晓婷第一次参加全国性台球比赛,她是当时年龄最小的选手。从1997年底开始正式练习,到1998年夏天参赛只打了半年多。
她的父亲潘健,同时也是她的教练,比她更紧张。“当时是在中央电视台第八演播室,我爸已经紧张得不行了。我和对手比分胶着,抢九,打了两个多小时,我爸一直跑出去抽烟。我爸下来还问我,‘你紧张吗?我看你好像一点都不紧张?’”
潘晓婷其实很紧张,但那时候她在场上表现得出奇冷静——后来,很多年以后,观众早已习惯她在赛场上的“招牌冷面”。
在这次全国女子9球公开赛上,初生牛犊的潘晓婷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冠军。这次夺冠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潘晓婷出生在山东兖州,从小喜欢画画,也喜欢运动。回想小时候,她对自己的描述是“动静皆宜”,既能一动不动趴着画一天画,也能跑步、跳高、跳远样样行。“我柔韧性特别好,爆发力也不错,手随随便便可以掰来掰去,胳膊可以从这边绕一圈到那边… …腿可以这样往后弯… …”潘晓婷边讲边手舞足蹈演示。
父亲最初想培养她练体操,但妈妈舍不得女儿受苦,觉得还是学画画好。
阴差阳错,最后她还是走上了台球这条路。没能考入美术学校,潘晓婷读了一所中专,课程不紧的时候,台球爱好者父亲教她打球,一开始是作为业余爱好。如果说之前半年的练习还带着点试验性质,1998夺冠之后,她的职业之路就正式敲定了。
之前边打边玩的轻松状态被彻底改变。“那次以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了。我爸说争冠军容易保冠军难。从没压力一下到了百分之五百的压力。”
为了达成这个转变,潘健对女儿进行了煞费苦心的引导,效果奇佳。
“我爸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他先给我培养了一个偶像,那个时候是亨得利,亨得利最巅峰的时候是1995年。我爸给我找他最巅峰的录影带让我看,我觉得这个人简直就是神啊!我爸问我,你想不想打成这个样子?我说想啊,我可以吗?我爸说,可以啊,但是你知道他每天要练几个小时?12个小时!他每天练12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球。你如果要追上他你得练几个小时?我说那我也练12个小时的话一辈子也追不上啊!我爸说,但是你如果每天再多练1小时,你就能离他更近一点,你自己看着办吧。”
受偶像激励,潘晓婷也开始刻苦练习,像亨得利一样“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球”。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多年,其间,她先后拿下世锦赛、WPA、WPBA、亚洲杯、亚运会、全国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桂冠,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大满贯,也赢得“九球天后”的美誉。
我不是天后
“九球天后”最初叫响的时候,潘晓婷并不太接受,但被叫得多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觉得总归代表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在2007、2008年连续拿到几个重要冠军之后,潘晓婷经历了人生必经的起伏,事业进入低潮,在2009年的几次重要赛事中只拿到亚军、季军。而此时另一个对她而言非常重要的赛事——2010广州亚运会已横亘在眼前。
2006年,多哈亚运会首次增设女子八球、九球项目,夺冠心切的潘晓婷只拿到铜牌。4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很可能是潘晓婷最后的机会——广州之战不久后,将于年举办的仁川亚运会果然确定取消了台球项目。“那时候到了人生低谷,对比赛丧失信心了,去打亚运会真的是心里没底,我那一组签抽的又特别难,第一场是2007年世锦赛跟我争冠军的菲律宾的艾米,她是2008年10号球锦标赛冠军,第二场是跟车侑蓝,第三场是跟台北的林沅君——2008世锦赛冠军,决赛是跟周婕妤——2009年的冠军… …”
当时的亚运会女子台球比赛高手云集,十几个世界冠军角逐,低潮期的潘晓婷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打完一场就得走人,或者打完下一场就走,“可能‘天后’给了我光环,也给我很大压力。”
她不敢看新闻,不敢接受采访,怕被人问拿冠军的把握大不大,“那次如果没拿到冠军,应该会退役吧。”潘晓婷若有所思。
压力重重的潘晓婷逆风而起越战越强,一路过关斩将,直至登顶。
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亚运冠军,潘晓婷如释重负,很开心,却又隐隐觉得这开心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也许因为这个过程太艰辛,其中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她坦言更羡慕薇薇安·维拉利尔、凯莉·费舍等人那种洒脱的性格,输就输,赢就赢,依然无忧无虑。
不过,此时潘晓婷的台球职业生涯已堪称圆满。年,她出版了个人自传《我不是天后》,讲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圈中事,拍电影是为推广台球
身为“台球界第一美女”,潘晓婷也面对过许多来自演艺界的机会和诱惑。“很早的时候,大概20出头,就有人找我问有没有想要进娱乐圈?但是作为一个运动员来讲,我那时给自己设了一个小框框,觉得我就要在呆在这个里面,外面的事不接触,就说‘不会不会’。”
如今的潘晓婷已不再像当年那样排斥娱乐圈。2008年她首次涉足电影,在陈小春、范冰冰主演的《精舞门》中客串了一个出镜时间很短的台球教练角色。年,她在《爱上九号球》中获得了比较多的戏份。这部电影由五月天乐团团长兼吉他手怪兽以本名温尚翊出演男主角,由于电影还未公映,潘晓婷表示不能剧透,只透露自己在片中与王识贤有对手戏,和怪兽倒没有。跟怪兽的交流基本限于打台球,因为剧情需要,怪兽练了一段时间台球,“嗯,他打得很不错!”
这两部电影都和台球有关,潘晓婷很乐意通过这些方式来推广台球。“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台球。大家给了我太多关注、支持和厚爱,我认为是台球给我了这样一个平台,是台球让我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也希望大家知道台球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潘晓婷,也希望大家通过别的途径知道潘晓婷的时候也知道她是台球运动员,从而关注到台球。”
唱快歌遗憾不会跳舞
除了演电影,近些年,潘晓婷还参与录制过《风雨操场》、《看见》、《中华豪情》、《爱地球》等公益歌曲,年初,又发表了一首单曲——唱给天下父母的《冬天》。目前,计划收录三四首歌的潘晓婷首张个人EP正在录制。这张EP将突破以往潘晓婷只唱公益性歌曲的限制,内容上更加流行化。
“刚刚录完的这首歌叫《独立包装》,跟以前感觉不一样,因为它是一首快歌,要唱出那种时代感。崔恕写的词,他太太帮我找感觉找了很久。她说,这首歌你要唱得洋气一点,不要拖尾音,因为我喜欢尾巴时候‘kua’甩一下,她说你不要甩,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唱… …教了我一些技巧。最有用的是,她让我想象那个画面,她说你想象歌词的意境,你是里面的主人翁,于是我一下子就进去了,因为我是属于想象力比较发达的那种嘛。”
至于歌是讲什么的,潘晓婷觉得很难解释清楚,干脆现场背起了歌词,“躲在透明的橱窗,从来不张扬,华丽的包装裹着温柔的心房,人们匆匆忙忙,谁来欣赏我的执着与坚强… …大概就是这种,她说你想象,一个人偶,橱窗里的那种人偶,服装店的人给她穿上很漂亮的衣服,供路人欣赏,但是是在橱窗里面… …这首歌节奏很轻快,第一次听我就给抓进去了,很现代,我很少唱这种歌。”
由于少女时代是在球房度过,潘晓婷错过了很多那个年纪的乐趣,现在仍然觉得遗憾,甚至觉得这也影响了现在的唱歌。“我那时候在练球,其他的女生去滑旱冰、去迪厅。那个时候我认为滑旱冰是最好玩的东西,我滑得相当好,但是没办法,要练球。我非常遗憾小时候没多学点东西,比如我现在很想学跳舞。其实我喜欢快歌,现在录的这首新歌就是快节奏的,你不能说就杵在那儿一动不动地光嘴巴动吧?音乐的一种力量感出来的时候我身上的细胞很想动,但如果跟前有面镜子我就不敢动了,我知道我动起来肯定不好看,因为小时候没学过嘛,人家去迪厅我都没去过。所以现在觉得小的时候如果学过的话,现在我多轻松啊。还有就是小的时候学什么都不觉得累,现在学什么都觉得很辛苦,有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大人跟小孩说你现在多学一点,不然以后会后悔什么的,我现在觉得应该对他们说,你现在多学一点,长大就轻松了。”现在的潘晓婷在事业上仍然以台球为主,而演艺圈的工作也渐渐多了,她也坦言父母并不支持,“山东人嘛,比较保守,一想到娱乐圈,第一印象就觉得是不好的。现在不是要出一首新歌吗?我就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唱歌归唱歌,打球还是会打球,唱唱歌其实对我的紧张的职业生涯是一种缓冲,不会像你们想象的那种… …’”
对于正式专辑的计划,潘晓婷说,“这要问他们(指公司人员),嗯,我是人偶。”
生活记,看《爸爸去哪儿》有心得
生活中的潘晓婷其实和赛场上的冷面天后判若两人,她也像同龄人一样,热衷网购、研究星座,最近又迷上了手相,平时也和朋友讲鬼故事,追着看《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让她对父母甚至包括对未来子女的教育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想法。
可以说潘晓婷的父亲为她的人生之路设计了开头,护送她抵达了一个高度。以后自己有了子女,会不会也这样教育,潘晓婷说:“其实这样做他也累我也累,但是到时会不会这样做,当了父母才知道吧,现在很难想象。看了《爸爸去哪儿》以后,我觉得对教育孩子方面也有了一些想法,因为我是属于父母花了很多精力在我身上、教育我,所以我也会结合《爸爸去哪儿》里面那些爸爸们的做法去想,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应该怎么做。首先我觉得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过强势,强势方面包括控制、完全控制孩子,我觉得不是特别好。另外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我捅了多大的娄子父母都能能帮我摆平,这样不行。小时候我父母教育我的时候,他们很强势,其实我觉得父母有的时候也是可以示弱。如果你对孩子说‘你过来帮帮我,我一个人做不好’,孩子会更有存在感,他会觉得你需要我帮忙,我做好了会很有成就感。”
溜达吧,之前走得太匆匆
2月25日是潘晓婷的生日,她却说,不想过生日,“其实我自己的生日都比较随意,反而是对爸妈的生日比自己的更上心。因为我觉得生日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出去吃顿饭,我也不指望爸妈送礼物给我,哈哈,我送礼物给他们多一点。父母已经付出太多了。也是看了《爸爸去哪儿》觉得父母特别不容易,教走路,教说话,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找工作婚嫁… …只要有了孩子就有操不完的心。更别说我爸那个时候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放在一边专门培养我。”
最后,让她为刚刚过去的年和刚刚到来的年各选择一个年度个人关键词,潘晓婷为年选的是“及格”,“拿了个冠军(CBSA美式台球冠中冠女子精英赛),算是及格了,虽然过年也不能回家,但是一个冠军也让我开心不少。”这一年里,最让她开心难忘的是和奥沙利文的那场对决。
至于,她给出的是一个有点让人意外的“溜达”,理由是“又回到了起点,希望溜溜达达地过去,散散步,因为之前走得太匆匆。”
青春励志人物事迹篇二
王健林台大演讲:谁没有艰辛的过往?
为何辞官下海?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
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拿项目也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被认为“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同志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
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就这样,万达就成为了大陆地区第一个闯入了“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单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旧城改造很有钱赚,别人不敢干,我敢,于是在大连就搞开了。
第二个故事:9天9夜没睡觉
再给大家讲一个贷款的小故事。
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个项目,这个工程当时政府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签完以后突然遇到全国“治理整顿”,贷款就更困难了。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
因为这个项目是政府转给我的,他们觉得对不起我!所以政府开了一个会议,就指定当时某一家国有银行贷2000万给我做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了说“可以”,哎,我一听好事,那我就去找银行行长吧。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给我躲猫猫。我有时候一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就走了,我在走廊白站;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我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等等。哎呀!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去在那个走廊上(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想银行八点半上班,我就八点去吧,站着。甚至站到下班六点也不出来。究竟行长是来了没来?还是不在?我也不知道,也没人愿意告诉我这个信息。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我觉得太卑贱了嘛。
除了这家银行,我又去找了另外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就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在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为了省点油过会儿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
在这种无论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就有人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债券”,但是你这得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20%,1.4倍收回。没想到,推出来以后一抢而光,毕竟20%年回报还是很好的。这个方法真正解决了这个项目的难题,才把我们从濒临破产的边缘给拯救回来。
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的故事。我接的这个项目,可以说追悔莫及。当然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剩下的老百姓搬走了。但当时真是把我憋的够呛!在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我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什么打针就是睡不着觉。到后期整个人都有点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了。我被紧急送到北京,还找了比较好的一个医院去治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神经内科的主任姓李的女士,一见我面:“没事,小伙子今晚就让你睡着”。我说你这么大本事?“你放心吧,我们高得很”。其实还是给我吃那些药,可能心理作用,也可能进到医院里了,安静了,我当天就睡着觉了。
第三个故事:3年打了222场官司
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住宅房地产做得还是不错了,但是有个问题刺激了我:我们公司有两个员工得了重病,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每个员工花了一百多万治疗费。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可以报销医药费的,你自己有钱你给他报销,没有钱你的员工可能就等死。那我们是花钱给他治疗了,但是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大量的员工都有了病,再往后发展一二十年大家岁数大了,这公司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有长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2000年决定转行去做商业地产,做不动产,做持有物业,不再搞单纯的住宅开发了。
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
所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研究新模式。怎么办?在创新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即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这样,就不用卖大楼里的商业铺位了,自己来经营,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商业经营旺了,旁边的楼也升值了,现金流问题也解决了,万达从此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
我自己创业初期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叫“敢闯敢试”。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你去做起码有一半的机会,你不去做机会是零,所以我最近这些年在各地演讲,经常讲一句话:“什么清华大,北大,不如胆子大”。这个胆子大不是说让你乱干,但是得有勇气去闯,去试验!
第二是创新求变。你要成功,要想不断成功,或者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要能够求变、求新,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做跟别人一样的事情。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获得超额利润。
2006年,万达刚进入中国电影产业。那个时候,大陆地区的所有票房加起来不到10亿人民币,公司同事们全部反对我,说10亿就算20%的利润,也才2亿的利润。每年要投3亿、4亿去做,怎么可能收得回来呢?全中国的利润都归你吗?
我说电影院对商业中心来说是不是必须需要?大家认为必须需要。现在又没有人愿意来做。做了挣不到钱,那怎么办呢?我跟大家讲现在只是8亿、10亿的市场,但如果我们带头来做,加一点促销,让那个行业有钱赚,可能会激励更多人来做,这个行业可能就做到80亿、800亿,就可能赚钱了。
所以我们就带头进入这个行业了,万达院线我总共投了6亿人民币。因为后期,有20个、30个影城以后,院线自己有现金流了,自己每年利润就可以支撑自己发展,不需要我再投资了。这个公司1月份上市,现在市值800多亿人民币。万达还有很多创新的东西,等着资本市场来检验。
第三是坚持到底。创业一开始可能新点子会比较多,但是这点子一开始可能不成熟。新的模式可能在试行当中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没有实现你的预期目标。这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经过分析认为自己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我经常讲一句话: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我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所有的创业,所有的科研,所有的运动,基本上都是二八定律,成功永远是20%以内,失败肯定是大多数。但是正因为有了10%、20%的成功,激励我们这些人希望成为那一个部分。先行者绝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才会成为先进,但是因为有成为先进的可能,所以就去奋斗!如果你有梦想,你就应该去努力,有目标就应该去奋斗,人生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大陆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还有一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你们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当然朝九晚五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那种人生不精彩。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地去创业,勇敢面对人生。不管是经商,不管做科研,绘画,总要给自己一个比较远大目标为之去奋斗。奋斗过了,达到了,那你就无悔这个人生。你奋斗过了没有达到,你的人生也不后悔!如果什么都没奋斗,什么理想都没有,平平淡淡过一生,这个人生对你来讲实在没有意义了。(来源/万达集团,口述/王健林)
青春励志人物事迹篇三
阿里最大股东、日本首富孙正义的12条成功孙正义
1978年,主修经济的孙正义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年创建软银集团,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把孙正义称为电子时代大帝(Cyber Mogul)。年9月16日,随着阿里巴巴登陆美股市场,孙正义的财富净值涨至166亿美元,跻身日本首富。马云曾评价孙正义是个大智若愚的人,几乎没一句多余的话,仿佛武侠中的人物:一、决断迅速;二、想做大事;三、能按自己想法做事。或许我们能从下面这12条准则中,能对这位日本首富的成功秘诀窥探一二。
孙正义,日本首富,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他手下的软银集团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
人生蓝图
先来决定要登的山吧!这是体现孙正义基本人生观的一句话。孙正义19岁时制定了一项50年的人生规划,一直按照这项规划践行至今:20岁开始扬名,30岁开始积累经费,40岁开始靠人力决战,50岁开始实现事业,60岁开始传给下一代。
很多人也制定过这样的目标,但是并没有将目标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元素,对每天要做的事没有具体的认知,这让目标失去了指导意义。
而孙正义会在新年来临时制定自己的年度规划,每过几个月便会逐项检查自己正在进行的项目的问题所在,然后他会将核查结果打印出来随身携带,早晚上下班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样,孙正义就在那项50年规划的基础上,持续思考自己今天该做什么。
制定计划,要逆向思考
与普遍的“首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的模式不同,孙正义思考的是:要实现这项目标,要在目标的前一阶段做到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在它的前一阶段做到什么?
所以,当孙正义准备推出移动电话业务时,他选择先推出宽带业务,积累通信领域的管理人才并开始筹集资金,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收购沃达丰日本公司(沃达丰可以理解为中国移动的国际版)。
但如果一开始他就收购沃达丰,很可能会因为缺乏通讯领域的管理人才而走向失败。
勇敢地沟通和协商
因为用的是英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请让我带字典去,并给我查字典的时间——这是孙正义在美国留学期间参加考试时说的话。因为他当时还没熟练掌握英语,所以他提出了这样的请求,甚至找到了州教育委员会主席。结果,他不仅被批准可以带字典参加考试,还获得了更长的考试时间,顺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
孙正义的成功正源于他的沟通能力,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就要试着积极与人洽谈。
立刻行动胜过花时间思考
孙正义进行决策时,会瞬间作出结论,如果“无法决定”就将相关事宜暂时搁置。
在他看来,无法立即决定是存在决策所需的关键资料,所以这时,他会让下属收集、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与美国雅虎合作设立雅虎日本时,有人提意见:美国版是按照英文字母排序的,日本版就不好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了吧?
孙正义听后只沉思了一瞬间,就大喊道:反正美国版用得好好的,照做就是。于是,雅虎日本网就采用了和美国版同样的页面。
相较于花时间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孙正义更重视速度。事实上,雅虎日本在其后10年都不曾更改过,貌似也没什么问题。
公布目标鞭策自己
“公布目标并努力实现,风险虽然高,却值得一做。”——孙正义向来都会公布自己的目标,这样风险很高,但借公布的机会,他也可以聚合人力、物力、资本、信息等各类资源,也可以对自己、对公司形成一个鞭策,从而帮助自己走的更远。
而这样的习惯,他从留学期间就开始了,在还没有赚钱能力时,他就对父母说:一年之后我会月进100万日元,就不用再给我生活费了。说了这句话以后,他就开始搞起了自动翻译机的发明,又从日本引进了电玩游戏《入侵者》,做起了租赁生意。
言出必行的他,在把目标说出口之后,不留给自己后退的余地,以此不断鞭策自己,从而更加用心和投入。
高度集中精力一决胜负
在80年代,孙正义创办的个人计算机杂志出现了严重亏损,但孙正义并没有削减杂志部门的支出,而是拿出1亿日元投放电视广告(当时宣传杂志的电视广告并不多见),并且大幅度加印杂志——要为全国各地书店供应10万册刊物。面对大家的质疑,孙正义解释到:就这一次,请让我们供应10万册,这样还不行我们就停刊。
结果,这10万册杂志全部卖光了。
在市场扩张阶段,即使出现亏损也不要削减支出,反而应当加大投资提升营业额,这一点很重要。
要做就全力以赴
“大学期间在没有比我更用功的学生了,因为在物理层面上不太可能”——这是孙正义提及自己美国留学经历时说的话。那时的他总是坐在课堂的最前排,下课后会向老师提很多问题。除了每天平均3小时的睡眠,他剩下的时间全在努力学习。
除了在学业上追求卓越,生活中的孙正义也是力求完美。少年时的他喜欢踢足球,为了锻炼腰腿部的力量,他甚至每天穿着铁鞋去上学。后来成为公司管理者之后,迷上高尔夫的他还发明了高尔夫专用模拟器,每天利用它打上一个回合,最终成为了高尔夫的高手。
用拼命的态度挑战困难
“把打火机借我,我要在身上浇油死在这里!”——你能相信这样匪气十足的言论是日本首富的言论吗?当时的他正在进行宽带网络的建设,有100万用户等着服务开通,但是他却无法借到黑光纤,没有这种光纤,整个网络就无法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正义亲自发传真、打电话给供应商,但是收到的结果都是没有多余光纤。所以孙正义亲自拜访了相关部门,说出了这番话,被吓到的负责人当场便打电话处理了这个问题。
直接说结论提高效率
职场里有所谓的电梯谈话,上司会要求下属在他下电梯前做个汇报。但是孙正义的要求更高,他只给10秒钟。如果在最初的10秒没能让他了解到重点,他就会说:结论是什么?从结论说起!
孙正义可以从结论推导出这一结论的大概逻辑,如果逻辑上有疏漏或错误,或是关系重大的问题,他会谨慎的向对方求证。
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孙正义的时间效率,也提高了软银整个公司的时间效率,使之逐渐成为了软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掌握不亚于专家的知识
孙正义手下集合了一批运营、法律、财务、广告领域的一流专家,他会就各类事务和这些专家人士探讨。因此孙正义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上得心应手,水准甚至在专业人士之上。所以在公司运营上,他从来不会漫不经心的询问下属”要怎么办“,而是有明确的想法。
不能接受“做不到”这种理由
孙正义永远不接受“有难度”、“做不到”这种理由,即使是法律不允许,他也会想办法突破限制。既有毅力,又有相当的灵活性。
比如软银设立日本纳斯达克这件事儿,从日本法律上讲,他们本没有资质设立证券市场。但孙正义拒绝接受客观理由,最后在大阪交易所以新兴市场的名义启动了日本纳斯达克。
无论批评正确与否,都虚心面对
“高水平的批评能够提高成绩,低水平的批评能够加强忍耐力。”孙正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面对公司内部还是外界,他都始终听取批评意见,甚至在推特上郑重其事的回复批评者。面对高水平批评,他会充分探讨,面对低水平的批评,他也不会阻止对方发言。
看了“青春励志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