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人物故事现代

| 小龙

  现代励志的人物故事篇一

  王卫:9次抵押家产,26岁成就顺丰王国

  他从不打广告,不见PE,接受采访……

  他旗下15万员工,巨额釆购了IBM的信息、人力管理咨询服务方案和糸统,他始终做小件快递。

  他是“火星人”马云最佩服的人:顺丰速运掌门人王卫。

  王卫,20年前10万元起家,今天年营业额几百亿,自有货机11架;与员工分享利润,一线员工有月薪上万;一直在创新(三月没创新会觉得危机四伏);工作狂,每天工作14小时;实干,定期下基层;低调,员工都不认识他;强势,胆大,先后9次抵押家产。

  顺丰,中国民营快递公司巨头。这家公司即将迎来20周年庆,但外界仍对它知之甚少,他无疑是一家另类低调的企业。

  “水货佬”垄断通港快件

  王卫有一句话:顺丰的一线收派员“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也是收派员出身,做过“背包客”。

  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就占了5万多家,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的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3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王卫和员工们早出晚归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被称为“水货佬”。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王卫“割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甚至带旺了冷清的砵兰街。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顺丰很快将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当时,顺丰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这样野蛮的增长方式,顺丰一度被业内称之为“老鼠会”。

  在这样的疯狂下,到了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分一杯羹的请求。

  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强势收权抓住非典契机

  1999年,王卫已淡出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但在接到一通投诉电话后,他展开了顺丰历史上的最大改变。

  原来,加盟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有的加盟商更是自己开始延揽业务当上了“土霸王”。王卫开始强势收权。

  王卫曾说:“顺丰提出差异化经营后,承包网点收回直营便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王卫走到哪里,总有几位随行的保镖跟从。

  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总部,将自身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一年后,非典爆发,人们都不敢出门,顺丰迎来转折性的发展契机。疫情期间,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

  2003年初,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包机5架的协议,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为顺丰的“快”奠定江湖地位。

  此时,顺丰的经营思路也开始奠定。王卫坚持只做快递,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货,与四大国际快递重叠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钱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客户被锁定为唯一目标,1kg内收不超过20元的邮费。由于坚持只做小型快递,顺丰甚至拒绝了摩托罗拉这样的“肥”订单。

  2009年底,民航总局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公告,宣布顺丰航空正式获准运营。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并一次性购买两架属于自己的飞机——这也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

  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50亿元,拥有15万名员工,年平均增长率50%/利润率30%。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计件晋升管理15万人

  事实上,顺丰发展到今天的独有秘诀之一就是它的计件工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顺丰一线员工的高收入,高收入支撑着顺丰以快为核心的高服务质量。其收派员的基本工资并不高,但收入全部根据工作业绩提成,每个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预期的,并非常稳定。

  在顺丰,每个快递员都是自己的老板,因为他们的报酬全系于勤奋以及客户的认同,而月薪上万的收派员在顺丰早已不是特例。

  原宅急送总裁陈平说:“顺丰的收派员和企业是分配关系,不是劳务上下级关系。这就是王卫聪明的地方,当年收权,他没有全收。当时是加盟老板不听话,他把老板收了,老板底下的员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听我话就行了,歪打正着了。”

  一名在顺丰工作5年的司机告诉记者,今年他刚通过晋升机制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人员,顺丰对员工除了保证收入,还给员工的家属各项补贴和福利。据说目前在顺丰有一半以上的高管都是从基层收派员做起来的。

  最有钱的工作狂

  在顺丰优选的前总裁刘淼看来,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这多半源于王卫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习惯。20年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再正常不过,还定期到一线收发快递。有高管说王卫是那种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让他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大多数跟随王卫的高管们都评价王卫是一个很“规矩”的人。在顺丰速运集团的副总裁杨峰看来,王卫是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想做事,他办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是挣钱。”也因此,王卫多次拒绝了联邦快递、UPS等海外巨头的收购。

  在徐勇看来,顺丰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坚持专业化的发展环境,不被其他利益所诱惑,在前些年多数快递企业都纷纷转型力求赚快钱时,只有王卫在埋头研究如何能够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地提高效率,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这种专业化显然是顺丰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就一直保持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对信息化、标准化的大量投入,顺丰很快便甩掉了其他快递公司。

  这些年,王卫十分低调,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网上也极难找其照片。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

  王卫还是个十分坚持自我的人。在前两年金融危机最难的时候,顺丰没有裁掉一名员工,不论在公司内部讲话里,还是在公开的会议场合,王卫经常强调“收派员才是顺丰最可爱的人”。

  此外,顺丰成本高昂,王卫却对PE、VC的机构投资视而不见。行业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就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50万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机遇总是有的,您或可迎合需求,或可创造需求,韧性创业,专注做事,没成就叱咤风云大事业,也可为一方诸侯;没有天意,只有人谋。(来源/投资界)

  现代励志的人物故事篇二

  张佩禹,90后打造互联网零食王国

  文/王世宁、倪磊

  佩禹,一个敢想敢做的90后。在他身上,折射出的是追求自由、有趣生活的光芒:可以为喜欢的事业拼尽全力,不会为不喜欢的事情浪费半点时间。

  电商时代,很多企业都进军网络,将线上和线下两个销售渠道结合,做得风生水起。今年春天创立的安徽果仓王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有力的代表,是完全在“线上”经营的坚果零食新兴品牌。公司成立短短几个月,月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行业排名进入前三十。更令人惊讶的是,创立这个品牌的就是这个零食王国的“国王”,年仅22岁的张佩禹。

  用点子和脚板创业的大学生

  果仓王国的“繁荣”与它的创始人张佩禹敢想敢做是密不可分的。

  瘦瘦高高的,年轻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一脸涉世未深的样子。张佩禹说,自己属于“大学肄业,出来创业;有志青年,无悔四年”。

  4年前,张佩禹大一。他当年以不错的成绩从山西考上了山东威海的一所大学,学习金融。进入大学后,可能从小受家庭文化影响,他开始思索起当地商机来。父亲做了半辈子生意,卖红枣的年头比他的年龄还长,所以张佩禹想到了家乡特产。

  说干就干。张佩禹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租了一个60平方米的店面,主营山西特产,如小米醋、汾酒、骏枣等。

  自主创业,张佩禹没有找父亲要一分钱。他第一批进的货价值几千元,许多货物都是赊来的——他一个同学的父亲做的就是山西特产生意,所以这些货都是从同学父亲那儿拿的。而买骏枣的钱是他通过二哥借的,他打了欠条,并约定归还时间,一切程序都走得很正规。

  虽然在当地的山西老乡不少,但毕竟没有熟人,仅仅靠着消费者口口相传,一时间市场难以开拓,销量总上不去,店面的租金也难以维持。眼看着生意天天亏本,在当地山西商会的帮助下,张佩禹开始到各个公司跑团购,逢年过节的时候给他们供货。就这样,特产店的东西有了销售渠道,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

  跑团购的过程相当艰辛。有一次,张佩禹到一个公司去跑业务,楼下的保安就是不让进。最后,他在门口溜达了好几圈,跟着装修队混了进去。好不容易进去了,还要一层层打听这方面的负责人,几家公司跑一遍,就是十几公里的路,晚上回来累得腰酸背痛,有时脚上还会磨出血泡。

  进军电商,掉了30斤“肉”

  大二上学期结束的时候,张佩禹开始接触电子商务,陆续在淘宝、天猫等网站上有了自己的网店。

  没有人手,张佩禹就一个人扮演几个人的角色,每个环节都毫不含糊。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张佩禹都是对着电脑,吃饭问题全靠外卖解决,有时干脆顾不上吃饭。一段时间下来,个头1.8米的他,体重由原来的150斤掉到120多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全国各地买家的欢迎。电子商务慢慢走向正规,但张佩禹的未来却走到了三岔路口。

  因为接触电子商务,张佩禹看到这个行业大有可为,而这个行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创立品牌,集聚资源。于是,在年年底,他面临着三个选择:第一,带着两年的精彩经历和积累的一点“财富”继续上学;第二,可以继续经营自己供销不愁的生意;第三就是选择创立电商品牌,进军互联网。

  最终,张佩禹选择了休学,只身来到电商的发源地杭州进一步学习、调研。赴杭后,张佩禹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创业,一个人面对一切。那一年春节,他没有回家,一个人窝在出租房里吃泡面。

  “果仓王国”的诞生

  年4月,张佩禹来到芜湖,一切又是从零开始。所谓厚积薄发,这次不一样的是,张佩禹终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果仓王国。网罗各种坚果零食新兴品牌,目标是打造互联网休闲零食王国,为用户提供新鲜、时尚、便捷的购物方式和味美健康的休闲零食。“果仓王国”的休闲零食,目前种类已接近40种,从包装外形到内在质量都由张佩禹亲自操办。

  在具体实施中,张佩禹首先通过自主农场和全球合作农场,建立起稳定的供应链,为果仓王国的果粉们提供最优质的休闲美食;其次,通过自主产业链,全国多处集散地,物流发货速度相比同类目其他店铺更加快速;再次,打造有趣的店铺,果仓王国不仅是一个卖产品的店铺,也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家,拥有各种有趣的国民,发生着有趣的事件,这些都是邀请会员参加的良好背景。

  从6月中旬果仓进入市场以来,销售额呈几何级增长。对于销售这一点,张佩禹自信满满,他有个三年计划:今年达到8000万,明年达到3亿,后年达到5亿。

  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蒸蒸日上,张佩禹的心里十分骄傲。他说,当一个品牌可以为顾客及社会创造出价值时,这个品牌即使不做广告,也会被消费者所铭记。

  这得益于“果仓王国”有着西式童话背景。张佩禹介绍,王国代表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在初创人员的设想中,“果仓王国”等于一个独立、平行的世界,类似于《哈利·波特》和《蓝精灵》,是可以和人类社会有一定联系的独立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存体系。而美食家查理、懒惰鬼约翰、小公主安娜等这些印在包装袋上的卡通人物,是这个王国的主角,他们不仅让果仓王国拥有了可亲的品牌形象,还将为后期延伸提供良好的保证。

  公司目前已经吸引了100多名大学生的加入。和张佩禹一样,这群敢想敢做的90后身上,折射出的是追求自由、有趣生活的光芒:可以为喜欢的事业拼尽全力,不会为不喜欢的事情浪费半点时间。追求效率,又讲究人文关怀,是张佩禹的管理思路。电商不比传统行业,工作环境较为闭塞,公司里,他设置了多处活动室,自己常常和同事一起去“解压”。

  “定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使命,以此为目标,坚持、专注、不懈地为之而努力,当品牌的使命与价值实现后,这个使命才算成立。而实现的方式不是传播,不是口号,而是为顾客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个满脸朝气的年轻人坚信,自己正在和小伙伴们,创造一个属于90后的商业奇迹。

  延伸“悦读”:90后创业

  90后,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他们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比80后更有突破性,更放得开,有很多奇思妙想。在创业过程中,90后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善于通过个人的诉求,去捕捉社会的需求。

  在创业动机上,90后值得单独成为一类被观察的人群。其实不只是创业动机,他们在创业目标、方法论、自由度、愿景上,都已经和上一代人发生了本质的区别。

  正如一位着名天使投资人所说,90后创业,不仅仅是冲着财富而去,其中很多人往往是因为“挑剔”,对使用的护肤品挑剔,对穿着挑剔,对饮食挑剔……最终,这些“挑剔”让他们致力于去改变现状,寻找更完美的产品、服务,而这却成了他们创业的助动力,成就了时下敢想敢做的90后创业者。

  现代励志的人物故事篇三

  董卿: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

  文/鼹鼠

  前不久,很多人传言董卿将离开央视,但后来证明大家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央视很快回应:董卿在多年高负荷运转后,希望暂时放下话筒,去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一段时间。以致很多人又忍不住点赞:已然站在众人仰望的高峰上却仍不忘继续向上。同时也让人再次想起她那句语录: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

  很多人也许对她太过熟悉,但努力的榜样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董卿出生在上海,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能好好念书,考一个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所以爸爸便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稍微能识字了,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还要求她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有时天还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她提起来,让她到家门口的操场上跑一千米,每天刷碗,中学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不许照镜子……关于照镜子,她的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这些爸爸曾带来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他的亲生女儿。直到有一天,爸爸举起酒杯向她致歉,她才明白,自己的成功其实更多地源自爸爸的教育,是爸爸让她学会了坚持、隐忍。

  “我爸爸自己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和大多数喜欢文艺的女孩一样,董卿儿时的愿望是当一名演员,但父母都不赞同,她不顾家里的反对,1991年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浙江省话剧团,但到了团里之后并没有什么戏可拍。也就在那一年,董卿的生活出现了变化。1994年浙江电视台招主持人,她陪一个朋友去考试,也顺道考了一下,结果却意外被录取。就这样,她误打误撞迎来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在浙江电视台工作了两年,既做主持又做编导,董卿的工作如鱼得水。就在这时,父母看到东方电视台要向全国招聘,便让她去试试,董卿并没有太在意地给上海寄去了带子,半年之后竟接到东方电视台的复试通知,1996年,董卿成功进入东方电视台。

  对上海正有点“七年之痒”时,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向董卿发出邀请。

  “我当时很犹豫。人脉和环境都有,又要离开?在北京我没有车子房子,没有朋友,我连去哪里剪头发、买衣服都不知道。西部频道也是非主流频道……”

  起初,董卿每个月从上海飞到北京待7天,录好节目再回。来往半年,人很疲惫。最终,她决定放弃上海,专事北京。朋友劝她,她很固执:“我买了新花瓶,旧花瓶一定在垃圾桶里。你们知道,我一向喜新厌旧。”

  行李很简单,大房子小轿车,她都留在上海,直奔2002年的北京。虽然她对居住环境一向挑剔,但只能先租房住。

  还是一个月7天的活儿,董卿每次走出电视台,总会踟蹰半刻。她闲怕了,又能去哪儿?她真想提上箱子转身就走,将呛人的流浪感丢在这陌生的城市!可是,“我现在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工作、激情和满足感?坚决不回!”她逼回眼泪。

  这股狠劲儿,董卿把持在平湖秋月的面容下面。她主持的节目,导演很放心:她博闻强识外加准备充分,在台上是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她懂得衣饰搭配,为了一双鞋子,肯跑遍整个北京;台后她拧着眉毛为了一句台词斟酌半天,一上台就舒展,笑得毫无忧愁,仿佛那些失眠和孤独的夜晚从不存在。

  就这样,她从西部频道走入综艺频道,从地方话剧团走入央视春晚,从一个乡村小女孩长成荣誉等身并且至今仍未停下脚步的明星大腕!

  “每一天,都不应该草草地度过!”“只要心在那儿,就不在乎过程是那么难熬。”这些她偶尔蹦出的话,连起来也许就是她,甚至是每一个人能够成就一生的秘密所在!

  
看了“现代励志的人物故事”

8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