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秋季养生原则是什么

| 艺洁

中医秋季养生原则是什么

第一原则:调整饮食

秋季饮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气候变化进行调整。一方面,要注重补益,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等,这些食物能够补充体内的阳气;另一方面,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苹果、柿子、葡萄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加强免疫力。

第二原则:合理作息

秋季的气温逐渐降低,日照时间也变短,人体的代谢速度会相应下降。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合理作息。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晚上应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利用阳光的照射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增强抵抗力。

第三原则:适度运动

秋季是一个适宜运动的季节,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晨跑、太极拳、健身操等。尽量避免在早晨和晚上锻炼,以免受凉,而且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避免过分疲劳。

第四原则:注意保暖

秋季的天气渐凉,人体对寒冷的耐受能力相对较低,容易感到寒气侵袭。因此,要注意保暖,穿着要合适,不要裸露过多的皮肤,特别是腰腹和脚部等“寒门”。此外,还要注意多喝热水,多吃温热性的食物,以提高体内的阳气。

第五原则:避免过劳过累

秋季阳气收敛,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人体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进行调节。因此,要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避免长时间工作或学习。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适当放松自己,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六原则:保持心情平稳

秋季是一个季节变化频繁的时期,人们容易感到压力和情绪波动。因此,要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做一些休闲活动,如听音乐、读书、画画等,来缓解压力和调节情绪。

第七原则:适当选用药物

在秋季养生中,有些人可能需要适当地使用药物来调节自身的体质。例如,一些体虚的人可以适量食用一些补益药物,而肠胃不好的人则可以选择一些调理药物。但是要注意,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不要滥用药物。

第八原则:注意防治疾病

秋季是一些疾病易发季节,如感冒、咳嗽、气管炎等。因此,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另一方面,要及时就医,一旦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以防病情加重。

中医论秋季养生6个原则

中医养生

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秋分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调饮食

秋季饮食也应以平调为主,不宜大吃大补。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性味的食材进行食疗纠偏,体质虚寒者可适当进食温热助阳之品以温阳补虚,体质燥热者可进食甘凉滋润之品以滋阴降火。甘凉滋润食物有香蕉、甘蔗、苹果、雪梨、荸荠、枇杷、桑葚、西红杮、黄瓜、丝瓜、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石斛、西洋参等。温热补阳食物有辣椒、花椒、生姜、葱、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莲、龙眼、荔枝、粟子、鳝鱼、虾、鸡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经过秋分之后,很多南方的地区天气会越来越干燥,而且秋凉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加重,一些体质比较虚寒的人应该适量的进食一些具有温热补阳的食物,这样就可以调平体内的阴阳,对身体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来袭的时候,再适量加入甘润养阴之品,阴阳调补同样有所效果。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一、多饮少言防肺燥:每天的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二、少行房事保真阴:秋季要注意保护脏气阴精,其中也包括肾精。因此,秋季养生,尤其不可纵欲,生活要有规律,有节有度。

三、皮肤护理重保湿:“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凉乍寒适当“冻”

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冻”的意思是说秋天到来之后,气温稍有下降,此时不要立刻增添衣棉,而要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无论何种活动,都不宜过量,在周身微热,在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行停止,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保持阴精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风肃杀,天气渐凉,气候多变,人易生病,因此称为“多事之秋”。秋季人体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如果注意不当,则易发生腹泻。尤其是婴幼儿,更是秋季腹泻的易感人群。

此外,秋季精神调养,应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等情绪,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起居上,应保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早卧可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则利于肺气之舒展,且防止收敛之太过。另外,冷水浴也应在整个秋天坚持,不要间断。

秋季食疗勿乱“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应适当进补,以养阴气。但进补虽然重要,却不可乱补。大体上,秋季进补,有以下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二、忌慕名进补。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三、忌虚实不分。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秋季养生保健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但是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防运动拉伤

因为人的肌肉和韧带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粘滞性增加,伸展度降低,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下降,锻炼前若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身体发热为宜。

防受凉感冒

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过度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是肝气偏旺、肝气偏衰的季节,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对于运动者来说,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

秋季健康养生:遵循五个原则

一、饮食调整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胡萝卜、菠菜等,有助于保持皮肤湿润,预防秋燥。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秋季是身体修复和储备能量的季节,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鱼、肉、蛋、豆类等。

适量摄入润肺食物 秋季是肺脏的保健季节,适量摄入润肺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等,有助于滋润肺脏,预防呼吸道疾病。

二、起居调整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秋季天高气爽,阳气渐减,人体的生物钟也应该适应季节的变化,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每晚睡眠时间保持在7-8小时,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心理健康。

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物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早晚气温较低时,要适当增加衣物;午间气温较高时,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舒适度。

三、运动与锻炼

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时期。适量的户外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如慢跑、散步、骑车、登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室内运动,保持活力 在室内进行适量的运动也可以保持身体活力。如瑜伽、太极拳、健身操等都是适合在室内进行的运动。同时,可以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深呼吸运动,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

四、心理调适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秋季是“悲秋”的季节,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要学会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心情 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彼此的心情和经历,可以帮助您摆脱孤独和焦虑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秋季养生:这些原则需记牢

营养原则

“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的养生之道与春夏不同,应以滋补人体阴气为本,饮食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易食温补的食物,少食寒凉之物,巩固人体正气。

由于天气干燥,变化不同,可依据气节的变化相应调节,润肺应多食用蜂蜜、芝麻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中医讲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早晨一杯淡盐水,晚上一杯温温蜂蜜水,补充水分,又养生抗衰,不伤阳气,不消耗阴气。

秋季饮食的原则有2点,多食用酸味,减少食用辛辣味的食物,少吃油腻煎炸的食物,不吃寒凉的食物。橘子、苹果、葡萄、山楂,这些水果在秋季适用,味甘酸可口。生冷之物不食用,俗话说“秋瓜坏肚”寒凉食物在秋季会导致温热内蕴,寒气滞留体内,尤其是老人、儿童更应注意。

起居变化

人的生理活动要适应四季变化,到了秋季,注意保养内在阴气,凡饮食、精神、起居、运动等斗艳遵循“收藏”这一原则。

早睡早起

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早期舒展阳气。研究表明,血栓类疾病在秋冬季节,睡眠的后半段发病率极高。这是因为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

秋天早起可减少血栓的形成;起床前在床上多躺一会儿,活动筋骨,预防血栓。

调理饮食

秋季多吃芝麻、核桃、蜂蜜、梨子、香蕉、百合、银耳、鸭蛋、乌骨鸡、豆浆、甘蔗等。其中甘蔗、梨子虽然可以清肺润燥,但其属性寒凉,脾胃虚弱和腹部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增强体力

都说春捂秋冻,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身体健康的人不可穿厚衣服,穿薄衣,适当地“冻一冻”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注意:这条原则并不适合所有人)

预防疾病

秋天气候转凉,这个时候是中风和心肌梗死行的高峰期。记忆容易猝死。患有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人群需注意气候变化,提高警惕,家中应该常备急救和治疗的药品。

秋季药膳食谱

16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