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的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08年,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2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3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4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 “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5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 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 超越自我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一句话概括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时,举国一片欢腾。20多天过去了,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7107厂)特级技师刘湘宾心里,还充满着自豪和振奋,因为除了阅兵式上展出的防务装备,还有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这些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不少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陀螺是惯性导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关系着卫星能否到达预定轨道、导弹能否命中目标、潜水器能否到达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精准定位。而刘湘宾就是擦亮“眼睛”的工匠,他的绝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让大国重器的“眼睛”看得更准更远。
从退伍军人到全国技术能手、航天贡献奖获得者、三秦工匠,刘湘宾走过了近40年奋斗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厂当了一名铣工。“刚进车间,一看见这些大型设备,我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于是,他自学了技校的全部13门课程,“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听机床声响。”从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方面越钻越深、越钻越精。经过74次试验,他自创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
7107厂成立了以“刘湘宾”命名的劳模工作室,今年这个工作室获得省上表彰。刘湘宾带领的54人航天集团金牌班组是7107厂最大的生产班组,有一名特级技师、7名国家高级技师、20名国家技师。这个班组还是陕西省的工人先锋号。在刘湘宾工作室,摆着两列玻璃橱柜,陈列着这个班组部分产品的模型。“从建厂到现在,100多次大型飞行试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厂的产品出问题,导致发射失利的。”刘湘宾说,国家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他们都按时完成,质量做到最好,技能水平做到最高。他说:“用先进的设备,做出最好的产品,这就是7107厂航天人的初心。”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7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8
刘湘宾,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高级技师,现任7107厂首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质量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工、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某大件的传统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种工装夹具及刀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工人30余万人,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工业强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力培育产业工人成长的金色土壤,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工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片。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9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0
康亚福,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甘肃武山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当一个民办教师的机会,跟随父亲学习古法榨油技术,同时,不甘弱势的的他求师学艺古仿木匠技术,由于他的聪明和锐气,在短短几年里学艺出师,独挡一面,他用古法榨出的胡麻油老百姓吃在嘴里香在心里,他走乡串户精心制作的仿古家具老百姓赞誉不绝。他钟爱传统文化艺术,又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益禾农庄古法榨油。
古法榨油祖先的智慧传承
舌尖系列的火热回归,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祖辈们的心口相传,延续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康亚福有着热爱文化、钟爱祖辈代代相传工艺的工匠精神,才成就如今的正宗地道、世纪醇香的胡麻油。他说:“古法榨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起源于秦朝,我们天水是秦人的发源地,史书记载,秦人祖先在西汉水流域生活时就用这种榨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都与秦人的榨油之法基本吻合。古法榨油讲究工艺,工艺讲究经验的积累,每一道程序都十分讲究,都有其要诀所在,如火候、力度、时间等。他将所学用于当下社会人们对饮食的讲究,循序渐进,反复研究改良,凝聚民间代代工匠师傅们的只智慧结晶,历经创新,升华为康亚福德古法六艺之道:“秦州郡,胡麻子;秘法炒,留醇香;小榨技,见精油;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秒储藏。”
他以大胸怀传承古法榨油,为的是传承文化,让他后继有人;让老百姓健康长寿,将康氏六艺诠释于天下大众。“秦州郡,胡麻子”,筛选武山上品胡麻,粒粒饱满,含油量高,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采购时必先经过严格取样、检验、保证原料质量的优质,从原料确保天然的醇香。“秘法炒,留醇香”,依古法烘炒之技,精控炒温,选取上品胡麻子,炒料产香,留存最原始的亚麻香。“小榨技,见精油”,融汇百年木榨传统经典技术,以秘法压榨工艺,充分榨取胡麻天然醇香。“取初榨,得上品”,古法木榨亚麻油只取初榨油精华,贵精而不贵多,点滴珍贵。保留其含香量最高的琥珀色亚麻原油,其香醇非一般胡麻油所能比拟。“正宗味,真地道”,低温沉降与过滤制法,尽可能地保留了胡麻油的营养香味,纯净无添加,滤得最原始醇香。“依古法,妙储藏”,参照古代储藏经验,严控温,避光存,采用黑陶缸,久而不变,保存油品的天然品质。
舌尖非遗香传天下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康亚福在大力继承和升华古法木榨工艺的同时,甘肃益康家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分部《天水益康农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农产品、食用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了天水李官完村解放初期的古法榨油坊一座,康亚福以非物质文化古法榨油传承人的身份位居首席,他从收集归纳历史资料到选址选材日夜操劳,走遍了中国历史记载中古法榨油的大小市、县、农村,于2016年建成生产。油好不怕巷子深,5他融汇了几代压榨工匠们的榨油心血与智慧,制造出“可被传承,难被超越”的正宗胡麻油。他融入新技术,完善了古法,做到了古法与新法相结合的理念。保留着胡麻油的口感与香味,合理利用生物技术,有效降低了非健康物质含量,“精益求精,品质为上“是康亚福先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宗旨和立身之本,通过科学分析检验和社会团体的鉴定,得到广受认同及肯定的。更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益康家政“益禾农庄”胡麻油被国标局注册为《秦祖味道》品牌优质亚麻油。康亚福先生作为中国非物质文明遗产《古法榨油》的传承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髓,打造具有特色传统内涵,历史工艺传承的百年品牌,具有着时代光辉意义,使得传统木榨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老百姓真正吃到绿色环保,信赖可求的“秦祖味道”食用油,为中国厚重且悠扬的饮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1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2.4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刘丽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8月,拥有35个工种、11个分会537名成员。10年来,实施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技术能手。工作室探索实践“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中石油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以“择优百项创新成果、开展百次技术服务、精选百个难题攻关、优选百名培训专家、培养百名人才接续”的“五个百”工程为引领,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跨地区技术服务等活动,攻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2
王彬彬,中共党员,鸡西热力有限公司生产处仪表室副主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电工技师;2000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2003年到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0多年来他一直谨记公司领导的殷切希望,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很好的完成了分内的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踏进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他就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书本为老师,阅读各方面的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老同志为师傅,细心观察他们的实际操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为老师,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来,一直从事仪表自动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计量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完成这份他热爱的工作。2008年是鸡西市热力有限公司发展锐变的一年,原有的供热管网由“直供式”改为“间接供热”,供热企业的科技水平需要一个质的提高,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这正给了一个发挥他能力的平台,他搜集各类材料书籍,深入热源厂及各换热站调研,早已做好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准备。由于公司资金紧张,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开始,40天78座换热站的工程量,让供热领域排头军的北京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关键时刻,身为技术员的他带领着只有10个人的科室团队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圆满的完成了公司交与的艰巨任务。2009年在北京清华同方的进修班学习时,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会议上讲话时说“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创造了一个供热史上的奇迹!”2009年5月供热期结束后,通过对整个运行期能源消耗情况的对比和计算,鸡西热网控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同年该系统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吸引了省内外各供热企业来鸡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参观。
自信源于实力,实力在于学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结出了累累果实。2016年,仪表室在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站点内,哪儿里苦、哪儿里累、哪里脏哪儿里就一定有他的身影,为新来的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干中学,逐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积累和学习,王彬彬同志在业务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已经成为仪表室业务骨干,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完成了红星公司下属所有换热站补水恒压控制柜的安装、配线、调试工作。完成了新华分公司PLC改造和调试工作,实现了补水和循环泵的自动化控制。完成了十多个新建换热站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机组和首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维护。由于电气设备老旧,损坏严重,随之出现了补水问题,因为不是变频补水,补水泵启动频繁,造成补水泵损坏严重,而且容易造成用户存气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终于调试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在短短了两个月时间把全网在线的160多座换热站能实现了自动化恒压补水,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线人工的一致好评。并且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传授给新的同志,让新同志能在很短的时间熟悉业务,并积极参与到工作中。
进入冬季运行时,他担负起全公司一百多个换热站的网络通信和七个首站维护的任务,由于换热站电气设备老,为避免发生供热故障,无论是多晚,无论是节假日,他从来没有休息时间,二十年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年假,总是第一时间赶现场,处理故障,由于电厂出口贸易计量设备都在井里,每次他都是第一个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闭的空间内,空气里散发着下水的臭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心里有一种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时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热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关心的是百姓家里的温暖。
工作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们搞技术,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唯有精才能称为匠。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3
1986年,周东红进入泾县宣纸厂做捞纸工。由于技术不熟练,他每天起早贪黑进行练习,虚心向捞纸厂的老师傅们学习,渐渐掌握了技术。他还给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标,常常凌晨1点起床,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手也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脱皮溃烂。他做这一切,只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产出的品质。
尽管被誉为“大国工匠”,周东红却说自己对“工匠”一词并不熟悉。他笑称:
“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一直传下去。”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4
李秋斌:龙穴管业船舶管系工,高级技师。自2006年进厂以来,一直从事管子装配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使他在管子装配方面练就一手好技能。作为管子装配班班长,李秋斌带领班组成员出色地完成了公司所有管子的内场装配作业,攻克了海工管的装配难题,改进了三维管的装配方法,参与了HDR双相不锈钢管、B10铜镍合金管及1.4432高钼高镍特殊不锈钢管装配攻关,有效提高了管子加工效率,为公司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勤学苦练,宝剑锋从磨砺出
李秋斌长期在现场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面对现场出现的生产难题,他_越勇,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为公司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13年公司进军海工产品行业,公司初次接触海工管制作,加上海工管精度要求高(尺寸超差不允许超出1mm),管材的收缩变形量大,导致海工管的制作返工量极大。李秋斌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控制装配过程的尺寸、预算收缩量、定位焊时做好氩弧焊点焊的防变形等,有效地保证了装配精度,赢得了船东的满意。
某多型特种船均采用HDR双相不锈钢管、B10铜镍合金管等特种有色金属管,由于其管壁薄,容易产生变形,焊接过程中易氧化且对校装点焊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秋斌积极参与此攻关项目,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采用搭桥式点焊的方法攻克了此难题,得到了船东代表的一致认可。Stena5万吨A型系列船采用了Framo系统液压管,给施工人员造成了重重困难,李秋斌经过多次研究终于解决了该难题,船东代表报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科技创新,争作行业领先者
李秋斌并不满足于被动的难题的攻关,而是不断的主动超越自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先后解决了单弯、单曲立体放样管的法兰校装难题。针对三维管装配难度大,效率低的现状,他根据管子座标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通用公式,计算出三维管的法兰转角,使其可以平放在生产平台上通过调整法兰孔位的偏角进行装配,实现空间管子平面校对,有效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造船成本压力突显。为了进一步提高管子装配的效率,他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新工艺的推进和实施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负责了高效校管销的现场研制工作。传统的装配管子与搭焊法兰定位方法多为人工逐件定位,装配困难、装配精度不高及受工人操作水平影响较大,质量难以保证,且管子制作周期长。李秋斌通过研究使用校管销装配管子,将销子伸入管内,调整法兰与管子的位置,保持管子与法兰端面垂直,一次调好法兰与管子的垂直度和回焊位;通过研究管子厚度与校管销大小的关系,满足不同规格装配管子使用;建立使用不同规格的校管销的工艺规程,形成工艺规范,并在批次制作管子时应用。法兰与管子的装配使用校管销技术替代传统的校管方式,提高校管效率和保证回焊位的尺寸准确。
三、传道授业,新人的培训
加强对班组新员工的指导,做好“传帮带”工作。李秋斌利用工余时间进行授课,现场指导技能操作,传授经验,手把手培训,使其对于管子装配的基本技能有一个熟练的掌握。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对其进行模拟绩效,通过结成师徒关系,对员工进行言传身教,特别是在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上的培训,使他们的技术有了很快的提高。通过新老员工搭档,保证新员工能够极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前成长为班组生产的骨干力量,为缓解班组生产压力做出了极大贡献。
四、岗位成才,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多年的工作积淀,让李秋斌收获满满:2009年、2011年、2012年获得广船国际船舶管系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先后荣获“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广州市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被聘为“公司技能核心人才”,同年被人社部评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018年获得“广州市优秀技师”称号;2019年被广船国际聘为内训师、新型学徒制企业导师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船舶管系工考评员;同时带领班组荣获“广东省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
2024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事迹篇15
刘湘宾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湘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