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

| 徐球

几十年来,无数勤劳朴实、积极奉献的榜样与模范为事业发展积极做出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1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不负重托,履职尽责,是代表委员们的神圣使命。近日,来自天津的全国人大代表成卫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履职故事。

成卫东是全国劳模、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作为全国首批港口行业人工智能(AI)训练师,成卫东深感产业工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3年,成卫东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提出了“加强推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更好发挥基层产业工人作用”的建议。

成卫东介绍说,在天津港的零碳智慧码头,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让运输机器人自己完成线路规划、车辆避让等工作,使港口的运输效率不断提升。“我觉得只是会开车的司机真的是不行了,我们需要会远程操控,我们还要编程学习很多的新的知识技能。”

过去这一年,随着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开展,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在逐渐壮大。成卫东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广泛的应用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上。“去年我参加了‘大国工匠助企行’活动,我进入的是一个农机企业,他们的问题是故障率非常高、刀头的寿命非常短。我说你们秸秆里头是不是有一些杂质,你简单做一个小滤网,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成卫东说,能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发挥自己的作用,他感觉特别高兴。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2

提起成卫东这个名字,在港口圈广为人知,在天津乃至全国也颇具声望。作为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身上还有很多重量级“标签”──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届海河工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两天,成卫东的荣誉簿里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获评“天津楷模”。激动与欣喜的同时成卫东倍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今后,我更要对标全国各行各业先进楷模,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干字当头、实字为先,让更多年轻人融入港口行业中来,为让基层产业工人成为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贡献者不懈努力!”

行驶超30万公里 练就名副其实“拖车王”

新时代产业工人是什么样子?相信见过成卫东的人心中都会不自觉有了答案。

黝黑的面庞、结实的身板,闪亮的眸子里、满面的笑容中透出他对工作的热忱。即便已采访他多次,每次见面记者仍不禁感慨──手上有技术、脸上有自信、心中有信念、未来有方向,这就是新时代港口产业工人应有的风貌。

成卫东的家距离港区码头很近,从小天天看着父亲和工友们忙忙碌碌的他,1998年一毕业就子承父业也成了一名天津港人,被分配到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3

工作25年来,成卫东驾驶拖车循环往返于码头货场之间,累计行驶30多万公里。

吊车司机老付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哪辆车是成队开的,行进一点不卡顿,动线还有一种美感。”

徒弟王君说:“我们一公司3349米海岸线、15个泊位、126万平方米货场,哪段路面不平、哪个路口爱堵车、哪个转弯有难度,师傅门儿清,只要有运输任务,他准能最快设计出一条路况最好、距离最近的行车路线。”

成为名副其实的“拖车王”,成卫东又琢磨着要带出一支技术“铁军”。因为一枝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方面,以“成卫东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将所学所获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倒车王”“修车王”“安全王”“高产王”等王牌骨干,示范引领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王牌军”;另一方面,设计出“拖车倒车打靶”等特色技术比武活动,成为一线员工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舞台,每年为员工开展技能培训60余次,开展座谈研讨、技术比武竞赛活动40余次,培训技术人才200余人……

最近,成卫东就在为即将举办的技术比武设计考题。

“今年,我琢磨着把难度再提一提,把‘倒车打靶’这项传统比武项目升级为‘倒车拧瓶盖’外加‘8字行驶’,让一线员工技术更过硬、本领更扎实。”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4

成卫东现在是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驾驶的拖车是一个大概长20米、宽3米的庞然大物,承接着天津港码头各类货物的拖运工作。2023年,他获评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接驳车在天津港一公司6段码头前沿停下了,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车辆穿梭在港口。有的是往轮船上装货,有的是卸货运输,来来往往。

“那辆拖车,司机是成队,准没错。”远远地,吊车司机老付指着一辆拖车对记者说,“在这港口待久了,他开的车,我们经常能认出来。他驾驶过程一点也不卡顿,动线还有一种美感。”

完成了倒车入库,司机矫健地从拖车上下来,果然是成卫东。原来是他在现场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徒弟倒车入库操作比较困难,所以亲自上手为徒弟做示范,并讲解倒车入库的分解步骤和技术要领。

在天津港一公司,一共有15个万吨级泊位,3349米海岸线,货场总面积达到126万平方米。哪个路口易堵车,哪段路面不平坦,哪个位置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他都了然于心,如数家珍。每次接到运输任务,他都会在头脑中快速计算出一条距离最近、路况最优的行车路线。

工作25年来,成卫东驾驶着拖车,循环往返于码头货场之间,累计行驶了30万多公里,相当于20次长征路。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5

成卫东,男,41岁,中共党员,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劳动模范、海河工匠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们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就争第一,创就创一流,新时代我们必将展现新作为!”在天津港集团公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成卫东满怀豪情地说道。

作为一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成卫东在聆听了________“七一”重要讲话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百年____中的苦难与辉煌,浴血与荣光,感受到实现民族复兴的浩瀚能量。他动情地说:“________在讲话中,号召我们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就是要求我们基层党员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甘于奉献。作为劳模先进,我将____、牢记使命,珍惜荣誉再出发,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发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岗位上无私奉献,书写新的荣光。”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6

“不管干什么,要干就干到最好!”作为一名老码头工人, 1972年就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老骥伏枥的父亲经常这样叮嘱成卫东。

一想到父辈们当年筚路蓝缕、手拉肩扛,都能创造出天津港的发展奇迹和辉煌,成卫东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成卫东向优秀党员看齐、向劳模先进看齐,勤学苦练、潜心钻研,将提高作业效率作为自己的“攻关课题”,不断摸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总结出拖车“快、准、稳”工作法。在实际作业中,运用此方法作业工作效率提高了16.7%。为了提高拖车的倒车效率,他练就了用左右脚都能够熟练驾驶拖车的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作业效率。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年复一年的磨练,肿痛的双脚和受损的膝盖,并没让成卫东屈服。他常对工友们说:“不惧困难,迎难而上!这就是我们码头工人特有的百折不饶、顽强坚守的精神。”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7

成卫东是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在天津港工作25年来,他秉承“学最好的技术、当最好的司机、作最好的员工”,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技术创新,成为天津港的“拖车王”。

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后,前不久成卫东又获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投产运营,其中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尤其亮眼。成卫东接到一项特殊任务,给“机器人”当师父。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外形和成卫东日常开的拖车差不多,能够自动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还可以保持全天候最佳状态作业。

“我这个‘徒弟’天赋很高,就是缺少点儿灵魂。”成卫东告诉记者,“怎么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技能和智慧科技深度融合,让无人化的机械设备运转效率再提升,是我经常思考的课题。”

全国劳动模范成卫东劳模事迹精选篇8

“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建设中,更需要关注前沿科技的实际应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对记者说。今年1月,天津港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春节前后,成卫东在码头上忙碌着,关注着新系统的运行情况。全国两会临近,他也忙着整理各类调研资料、完善建议,为参会履职做准备。

19岁时,成卫东成为天津港的一名拖车司机。有志于“学最好的技术、当最好的司机、做最好的职工”的他,在一线岗位练就出一身过硬本领,成为天津港的“拖车王”,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不停蹄是他过去一年的履职状态。进班组、进企业、进学校,成卫东结合个人感受和履职情况,在全国各地进行了50余次宣讲,将全国两会精神送到职工群众身边。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调研活动,积累履职经验、提高履职水平。

“职工在哪里,我的调研就在哪里。”成卫东说,他带到2023年全国两会上的3个建议,都是从基层一线的走访调研中、在与职工们的交流中观察、思考和总结而来的。他认为,想提出好的建议,就要真正地深入基层一线,和职工们做朋友、多交流,将他们想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抽丝剥茧地提炼出来。

20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