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

| 思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肯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悉吧,那么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1

1986年7月,王琦和战友们执行作战任务准备构筑工事时,突然几十发炮弹呼啸着向他们猛扑过来,王琦下意识地扑倒战友,巨响过后,王琦被气浪重重掀到空中,又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顿时没了知觉。为了掩护战友,王琦身受重伤,左耳震聋,双目失明。

战场归来,王琦的内心一度十分彷徨。就在王琦陷入极度痛苦和挣扎的时候,病友、医护人员、部队首长和地方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爱的鼓舞下,他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身体伤残了,精神不能垮,活着就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他重新振作起来,从最简单的辨别方位、走路等练起,逐步攻克了生活自理难关。出院后,他放弃了国家供养终身的生活待遇,踏上了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道路。他听病友说,学好盲文非常有用,不但可以读书、看报,还可以写文章。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2

在长春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很多军休干部都曾找过王琦看病,每一次他都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当成百上千的患者经过他的治疗解除了病痛,重新回归工作岗位时,虽然劳累而且辛苦,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是非常的满足。

“通过王大夫的治疗,我深有感触,王大夫曾经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残疾人,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盲人能不能治病呢?我当时这么想。但是疗效是最好的证明,我不光自己好了,还推荐很多老人来找王大夫,我非常感谢他!”家住在远洋戛纳小镇的患者刘财说。

不仅患者们认可王琦,战友们也把他当做知心人。“他给我非常平易近人的感觉,每次我看到他,或者读他写的自传,每看一次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通过他身上的事迹让我知道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如何更好地生活……”原16集团军政治部老战士书画会秘书长徐兆良说。在他们眼里,社会也需要王琦这样的人来鼓励大家。

工作之余,王琦经常为社区有需求居民按摩针灸,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学习中医按摩,社区居民曾手绣军旗表达感谢。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3

1986年6月,王琦所在部队受领了作战任务。彼时的他不仅身材瘦小,还长着一张娃娃脸,连队干部出于保护心理,决定让他留守。

“对于一心准备征战疆场的我来说,这种爱护反倒成了莫大的轻视。”王琦当时就急了,敲开连长的房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你凭啥以貌取人?射击、投弹、越野、战术,我哪点儿落后了?我坚决不留守!”

在王琦一次又一次的软磨硬泡下,连队干部最终同意让他随队出征。

梦想的萌芽渐渐茁壮成长,身处战场上的王琦,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

在一场战斗中,王琦正与战友们紧张地进行阵地修复,再过几个钟头,这块阵地就要撤防了。突然间,敌方发射的几枚炮弹划破寂静夜空,拖着火舌呼啸而来。千钧一发之际,王琦飞奔过去,将处在极度危险中的战友扑在身下,而他却被炮弹爆炸的强大气浪掀到空中,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顿时没了知觉。

为救战友,王琦身体多处受伤,左耳听力下降,双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这一年,被评为一级伤残军人的王琦同时荣立一等战功。

那一刻,从小崇拜英雄的他,成为真正的战斗英雄。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4

“尽管心里极不情愿接受这个‘盲’字,但我深知,盲文将是我与外界沟通联络的一座桥梁,是我今后漫长人生路上的一根拐杖,必须攻克它。”王琦说。  这是王琦迈出的征服命运的第一步。

初学盲文的日子,王琦怎么也不习惯,从汉字到盲文,从一个耳聪目明者到一个连光感都完全丧失的人,需要战胜的不仅是那些扎在纸板上密密麻麻的盲点,更需要心理上的接纳与适应。那段日子,王琦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令他生厌的盲文纸,锋利的盲锥一次次扎在手指上,鲜血直流,但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他暗自鼓励自己:“曾经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收拾不了小小的盲文?”苦心人天不负,许多盲人要用三五年才能掌握的盲文,王琦仅用三个多月就“抢滩成功”。

“一盘磁带60分钟,听完了二百多盘,用坏了三个录音机。”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琦又通过个人努力和部队支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推拿。

诚如王琦在保留至今的一篇小学作文中写道:“好男儿应当立志报效祖国。我崇敬战斗英雄,就像葵花永远向着太阳。”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5

失明后的王琦,经历了一段煎熬的日子。“曾经我觉得自己眼睛是最好看的,受伤后什么都看不见了,走路要双手朝前摸着走,脚底常常踩空,甚至从楼梯上摔落下来……”

比身体的病痛更难熬的,是心理上的落差。“后天失明的人内心很无助,因为我们见过世界的样子,以后却要面对黑暗的世界。”王琦说。

为了帮他重新振作,亲人、病友、部队首长和各界地方领导纷纷向他伸出援手。一位老大爷专程赶到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天底下有那么多眼睛失明的人成为生活的强者,你这样经过生死考验的人为啥不行呢?孩子啊,大爷相信你一定能行,挺直了腰板往前走!”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6

和许多军人一样,王琦“从小就想当兵”——

“5岁那年,母亲给我做了一身小军装,配了一顶小军帽,帽子上有颗红五角星,戴上非常神气。母亲后来对我说,我当时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一会儿敬礼、一会儿立正,一会儿齐步走、一会儿正步走,高兴得不知该怎么好。”

读书时,王琦学习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一本保留至今的作文本上写下志向:“好男儿应当立志报效祖国。我崇敬战斗英雄,就像葵花永远向着太阳。”

1985年年底征兵,王琦瞒着父母跑去报了名。入伍第二年,王琦所在部队受领边境作战任务。考虑到王琦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连队原计划让他留守。王琦急了,敲开连长的房门说:“射击、投弹、越野,我样样不比别人差,我想和战友们一起上战场……”在王琦的坚持下,连队同意他随队奔赴前线。

王琦对战场的残酷不是没有预判:“选择当兵,选择上前线打仗,我想到了牺牲,想到了死亡。”可王琦没想到,他的眼睛会负伤。

1986年7月的一个午夜,王琦与战友们在夜色掩护下加固工事,突遭敌人炮火袭击。千钧一发之际,王琦下意识地把身边的战友推向一旁,耳畔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醒过来时,他已躺在运送伤员的车里,感到浑身剧痛,睁不开眼。

王琦心想:“我挂彩了。”

医生后来诊断:因眼部负伤较重,王琦永远失去了光明。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感人事迹篇7

学盲文、参加高考、成为大学生,王琦打开了通往“光明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治疗期间,王琦听说,学好盲文非常有用,不但可以读书、看报,还可以写文章。

从此,王琦就着了魔似的学起盲文,他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令他“既爱又厌”的盲文纸,锋利的盲锥经常扎得他鲜血直流,没几天又磨起了茧子,夜里疼得睡不着觉。

王琦用3个月掌握了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盲文学习内容,又以西北地区第一名、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毕业后成为长春干休所一名按摩医师。

2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