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

| 思恩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供大家参考!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1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他在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同学父亲的资助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公司就职。大二时,凭着对物理的一腔热爱,于敏辞谢资助,转至理学院物理系,靠吃窝头就咸菜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于敏考取本系研究生,1951年毕业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

我国研制第一枚原子弹时,有关部门部署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一步。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请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服从了安排。客观地说,这次学术转向对他的个人损失很大:向来喜欢基础研究,当时已很有成绩。相比之下,核武器研究任务重,集体性强,一旦投入意味着放弃一片光明的学术前途,开始另外一种隐姓埋名的人生。

多年后,他曾对记者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留下惨痛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2

于敏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初级)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

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中子注入及其增殖规律、氘氚点火燃烧规律、轻重介质混合对聚变的影响、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大两个关键环节设计裕量的具体措施。气态引爆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础。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气态引爆弹装置的突破”工作,荣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3

“爱国主义压过兴趣。”于敏回忆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全力以赴把氢弹搞出来。”

从此,于敏的名字就在原子核理论界,乃至整个物理学界“蒸发”了。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回忆道。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4

1967年6月,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沙漠腹地升腾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耗时七年零三个月,而中国在设备落后的极端困难情况下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下最短研究周期纪录。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从未停下脚步。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里工作,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几乎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于敏同志隐姓埋名28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书写了中国人用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5

于敏生前的卧室里,一本《三国演义》摆放在案头。和煦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照着泛黄起皱的封皮。可想而知,那位温文尔雅的主人,曾经多少次倚在窗前的靠椅上,翻阅着心爱的书籍。

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坚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要尽快进行。

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6

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从事的“高级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氢弹之父于敏生平事迹精选篇7

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