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

| 思恩

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既然这样,那么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供大家参考!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1)

程开甲是江苏吴江人,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1月入伍。他1937年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归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1956年3月参与研究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1960年7月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队伍,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某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兼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军职常任委员等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程开甲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2)

1918年8月,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殷实家庭。年幼时,他调皮、叛逆、不爱学习。到了读书的年龄,他除了玩还是玩,根本不读书,着实让家人着急。

思想转折,出现在中学时期。13岁那年,他成为浙江嘉兴秀州中学的一名学生。入学才几天,日本就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行径深深刺痛了这位热血少年。那6年间,他开始阅读名人传记,被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渐渐萌发了长大了也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1937年他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公费生”,在这里接受了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和苏步青四位教授的训练。1946年,程开甲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考入爱丁堡大学,师从有“物理学家中的物理学家”之称的玻恩教授。1948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并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3)

1946年,程开甲被英国文化委员会科学史大师李约瑟博士推荐留学英国,幸运地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丁堡大学教授玻恩的学生。

1949年的一天,在苏格兰出差的程开甲,看到电视播出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在长江游弋阻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遭解放军数十枚炮弹击伤、举起了投降的白旗。那一刻,程开甲腰杆挺得笔直。“我当时真是高兴啊!我就知道,我们有一天能够这样子的!”90多岁时,程开甲还时常提及此事,他说:“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新中国一成立,程开甲就决定回国。不少外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中国穷,中国落后”,等等。他当即回答:“不看今天,我们看今后!”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4)

1949年4月的一天,在爱丁堡市报童的呼喊声中,程开甲听到一条惊人的消息: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公然进犯中国长江,被解放军还击的炮火打伤了!满街叫卖的报纸,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消息。

程开甲眼中燃起了明亮的火花:“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他毅然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职务和高薪待遇,迎着刚刚升起的五星红旗,回到了祖国。

重归故土,程开甲感到格外亲切和兴奋。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程开甲协助施士元教授,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6年,程开甲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5)

程开甲历经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个人荣辱得失的考验,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青少年时代,他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刻苦学习钻研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始终抱定学成必归的决心。新中国诞生后,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优厚待遇,拒绝恩师波恩的挽留,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握笔从戎走进大漠,投身核武器研制试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干扰,他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倾注在“两弹一星”事业上,把个人志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6)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程开甲受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一起,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又与其他同志一起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的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程开甲很自豪地告诉笔者,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前苏联也仅仅拿到了很少的一部分数据,而我们拿到了全部数据。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7)

1962年,程开甲担任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我国核试验基地位于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但是程开甲在这片戈壁滩上工作生活了20多年。这期间,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每一次核试验任务,他都会到一线去,还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可以说,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春雷”,凝聚了程开甲毕生的心血和汗水。

1999年,已经81岁高龄的程开甲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也是他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以后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8)

程开甲回国后最初的十年,是日子平静的十年。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960年,一纸命令将程开甲调入北京,程开甲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接任副所长,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

从此,他消失了。就如同所有消失的“两弹元勋”科学家一样,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投身于西北荒无人迹的荒漠上,从此消失20余年。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在钱三强的具体指导下,程开甲设计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程开甲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之外,程开甲还是一个军人,人们称他为“核司令”。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正是怀着这赤子之心,程开甲两易专业方向,奉献大漠20多年,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9)

程开甲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他隐姓埋名,坚守戈壁滩 20余年,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28岁的程开甲前往英国留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波恩教授,博士毕业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婉谢师友挽留,毅然回国成为一名高校物理教师。

1960年,时为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的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去干什么却不清楚。

直到来到二机部九院工作时才知道自己被钱三强亲自“点将”参加我国核武器的研制。

这意味着他要放弃积累已久的研究方向,与外界断绝联系,不参加学术会议,不发表学术论文,不随便与人交往。

对于一个事业蒸蒸日上的科学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但是程开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当时亟需发展的核武器事业。

1962年,程开甲担任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

程开甲个人主要事迹(精选篇10)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18年8月生于江苏吴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委、顾问。

22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