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1)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男,汉族,中共党员,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士,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2)
1924年,朱光亚出生在一个湖北宜昌的普通家庭中。由于其父亲当时是一家法国公司的雇员,朱光亚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西式教育。这也为他后来出国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朱光亚全家被迫转移到重庆。1942年,朱光亚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人才济济,无数活跃在物理学领域前沿的学者在这里齐聚一堂。朱光亚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随着抗战的胜利,朱光亚获得了前往美国考察学习的机会,学习核武器相关的知识。
在美国,朱光亚有了更好的条件进行学习和研究。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决定不再向任何国家开放核武器相关的研究技术。为了能够继续从事核物理领域的研究,朱光亚选择进入密西根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3)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 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
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4)
1952年4月,在北大任教的朱光亚临时被国家抽调为高级翻译人员到朝鲜参加板门店停战谈判。但多年后朱明远才从别人口中得知,那次朱光亚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去观察美国是否在朝鲜战场使用了原子武器。
“我在上世纪80年代碰到我父亲在北大物理系的同事沈克奇,他告诉了我当时我父亲去执行这个秘密使命。但我父亲从来没跟我说过。”朱明远说。
前后在朝鲜待了约一年,这番经历,在这位大学教授的心上镌刻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5)
朱光亚一直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进入大学后,这个想法更加明确和强烈。其间,朱光亚在图书馆除了看专业方面的书籍外,还常常阅读各种报刊上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并积极参加学校进步社团组织的时事演讲会、歌咏会等活动。在西南联大的时事演讲会上,他激动地听着联大教授们对当前局势发表的演讲,认真地思索着中国的未来。他结识了两位友人一一王刚和许寿强,这两人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
朱光亚曾回忆:“相识王刚、许寿强等同志后,逐渐地有了更多的接触,虽然解放以后才知道他们是党员,但当时受他们的影响和教育,对反动政权渐渐地有了认识。”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6)
朱光亚先后到北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核武器研究所(院)、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工作,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重要任务,成为我国科技战线的杰出领导者和战略科学家。
从1955年开始,到2005年退出工作岗位,朱光亚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科技事业特别是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全过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第一枚空投核航弹、第一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相继成功,实现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三级跳”。
朱光亚参与领导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几乎每次核试验都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为确保我国核试验的高成功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重视贯彻“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方针,使我国依靠较少的核试验,就达到了较高的核武器技术水平。
两弹一星朱光亚个人事迹(精选篇7)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工作,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他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在央视新闻《相对论》“九零后”对话“90后”直播中,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带来了父亲朱光亚的作业本——“从纸质看得出,当年的条件有多困难。”“有位数学老师,说我父亲的考卷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