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
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供大家参考!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1
朱光亚,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2
有那么几年,朱明远感觉到父亲出差频繁起来,目的地不是青海就是新疆。最令他感觉奇怪的是,有一次父亲出差回来收拾东西,其中有一张工作证,名字写着朱冬生,职务是青海国营综合机械厂副厂长,贴的却是朱光亚的照片。“后来我才明白,朱冬生是父亲的化名,父亲是冬天出生的。当时就觉得父亲跟个特务似的。”
“父亲搞原子弹,是我猜出来的。”朱明远说,“有一次,一个院的小伙伴们在一起聊天,当聊到每次核试验,各家的爸妈都在出差,而且都是去西北时,我们就猜到了。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是感觉很神秘。”
朱明远还想起另外一件事:“大概是郭永怀飞机失事的第三天,九院科技处的一个人来敲我们家门,手里拿了两包东西,说是我父亲托郭永怀从青海带回来的,一包毛线和一小包钱,钱是父亲当时在青海领的两个月的工资。”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3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王方定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朱光亚副所长身着实验服站在我身边长时间地看着我做实验,不仅鼓舞我一个人,也使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深为感动。”“三种思路齐头并进,出现苗头集中突破、对后两种思路穷追不舍并作为后续突破工作的技术储备的决策,把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后两种思路的成果在多年之后的新的研制中又派上大用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4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面对邻国燃起的战火,国内出现一些消极论调,特别是面对美国拥有原子弹的事实,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恐美”“恐核”的心理。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也蠢蠢欲动,想乘机反攻大陆。这时,朱光亚以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撰写了一篇题为《原子能和原子武器》的文章。文章说:自从美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以来,国际的局势骤然紧张。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已经威胁着我国的东北,威胁着我们祖国的安全。在这个全世界和平受着严重威胁的时候,我们坚决保卫和平,我们的使命是极其重大的。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也决不允许慌乱,我们不能也决不允许惧怕。
文章以通俗的文字说明了原子弹的原理及如何防御,并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本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专门采访了朱光亚,向全国播送了有关原子弹的专题节目。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5
朱光亚等人从苏联专家一份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使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爆轰试验、中子源研制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1962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内对原子弹工程是否“下马”出现了争论。关键时刻,朱光亚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
这两份至关重要的文件,被后人誉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主席批示:“很好,照办。”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成功组织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接着,他又组织力量,获得了氢弹试验的成功。
历史记载着: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2个月。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6
1955年,中央成立了原子能研究组,决心发展中国的原子能技术。朱光亚调回北京,两年后,年仅35岁的他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专门领导从事中子物理及反应堆物理的研究工作,开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岁月。在马兰、金银滩以及与中国核事业研制有关的地方,那里的戈壁荒漠、车间塔下,都留下了朱光亚的足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下深水成功。一连串的核科学发展及应用,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的第五个核大国。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到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的最后一次核试验,朱光亚都是组织领导者之一。他一生都在为中国核力量的建设殚精竭虑。
晚年的朱光亚仍不忘关注中国核事业发展中的每一次突破。他组织和指导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等项目的研发,参与组织领导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1994年,他担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领导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中国工程院的初创和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
关于朱光亚的个人生平事迹精选篇7
1952年,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经过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中。
在领导创建物理系的同时,朱光亚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朱光亚非常讲究教学方法,他印制了“答疑卡片”,学生们可以把问题写在上面,交给老师作书面回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昌达至今仍保留着大学时朱光亚老师给他做的原子物理学书面答疑卡片。朱光亚讲课思路明晰,概念透彻,语言简练,他的课程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他的学生陈佳洱院士回忆说:“听朱老师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中,他不仅给我传授各门课的基础知识,还教会我怎么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