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

| 思恩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既然这样,那么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供大家参考!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1

李四光(1889—1971) 原名李仲揆,字福生。湖北黄州人。早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曾在上海一家兵工厂任工程师,后到武昌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1912年辞职。1913年赴英国留学,在伯明翰大学预科学一年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庶务长和地质系主任,北京图书馆第一副馆长。1927年8月赴南京,协助蔡元培等筹建中央研究院,并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进步活动。1934年发表其名著《冰期的庐山》,确证我国发生过第四纪冰川。抗日战争时期,率地质研究所先后迁徙到庐山、桂林、贵阳、重庆等地,始终致力于中国的地质、地貌和地质理论的研究工作。1946年在上海继续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48年2月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后留在英国进行考察。1950年4月回国。从1952年8月至1967年10月,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被聘为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苏联全苏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获苏联科学院卡尔平斯基金质奖章。1954年12月至1971年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发现油田和预报地震做出重大贡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等。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2

1913年,年仅24岁的李四光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决定。他辞去了仕途上的一切荣耀与利益,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英国留学之旅。这位年轻人并不留恋于功名利禄,他的内心只有一个追求:用所学知识回报祖国。

远离故土的李四光来到了伯明翰,他在那里深入学习采矿学和地质学,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西方学问的奥妙。他将所学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理论体系。

在伯明翰的求学岁月中,李四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饱读西方学术著作,勤奋参加学术研讨会,经常在实验室里彻夜工作。白天他沉浸在书籍和实验中,夜晚他则眺望窗外,凝视星空中点点闪烁的光芒。这些熬夜和孤独的时光并没有让他感到疲惫,相反,他觉得自己仿佛与宇宙的奥秘更为亲近。

1919年,李四光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顺利毕业后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英国政府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薪酬和广阔的发展机会,但他坚守内心的信念,毅然选择回国。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他开始了他在中国地质力学领域的伟大事业。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3

1904年,李四光遇到了一次难得的机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经学校推荐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李四光先在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普通中学学习日语和初等数理化基础课程。3年后,他考入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械科。

该校坐落在大阪北区玉江町,当时共有400多学生,李四光是船用机械科新生班里惟一外国留学生。课程十分繁重,每周40学时,再加上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方法,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李四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废寝忘食,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一年物理成绩全班第一,第三年的机械加工全班第二,英语成绩全班第四。

李四光和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对国家的命运也非常关注。他经常出入留学生会馆,参加集会,聆听演讲,还结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知名爱国志士,进一步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们的指导和影响下大步迈上了革命的道路。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4

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

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

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5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13年,李四光考入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2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49年前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6

1948年,李四光赴欧洲从事地质考察和学术研究活动,由于国内缺少从事科研的基本条件,李四光便留在了欧洲。1949年秋,在海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满怀着惟图国强、不谋己荣的爱国情怀,携夫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6年,67岁高龄的李四光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寻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一成就所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时至今日,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移报国之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富强繁荣奉献一生。

关于李四光的个人典型事迹精选篇7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中国不仅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天不遂人愿,李四光先生终没能完成这项工作。

22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