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
借助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既然这样,那么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供大家参考!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1)
李四光字仲揆,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1904年留学日本。1913年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31年获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讲学,在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办“中国地质学”讲座。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李四光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部部长、第一届全国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地震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2)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一天,一位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来到了一个荒凉的沙漠地区。这里的地貌奇特,岩石种类繁多,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地方,成为了他揭开中国油气资源秘密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四光带领团队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这个充满荣誉的时刻,李四光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值十年革命期间,李四光因为政治原因受到了严重的迫害。他的家人遭受了折磨,自己的学术成果也被全盘否定。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李四光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他坚持研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3)
李四光是一个机智聪慧的孩子,从小展现出非凡的自学能力和渴望知识的心灵。他于1889年诞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困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李四光早已体验了贫困和战争带来的痛苦。尽管还是个孩子,他并不知道读书有何用处,但他坚信读书可以改变未来。
14岁之前,李四光的名字是李仲揆。他的父亲李卓侯希望他成为高中的状元,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李仲揆能够有读书的觉悟,得益于他的父亲李卓侯的引导。李卓侯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他非常重视儿子李仲揆的教育。尽管家境贫寒,李卓侯依然竭尽全力支持李仲揆外出求学。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4)
长期以来,在“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外不少地质学家对我国石油资源远景抱着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境内似无发现大规模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规模之油田而论,其有希望之地带亦不甚多”,“中国永远也不能生产大量的石油”。
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工作者,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总结了世界找油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提出了新的见解。李四光明确指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条件,在于对构造规律的正确认识”。他概括有利的生油条件是:(1)要有比较广阔的低洼地区,曾长期以浅海或面积较大的湖水所淹没;(2)这些低洼地区的周围,曾经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同时,在水中也要有极大量的微生物繁殖;(3)要有适当的气候,为大量生物滋生创造条件;(4)要有陆地上经常输入大量的泥、沙到浅海或大湖里去,迅速把陆上输送来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水中繁殖速度极大、死亡极快的微生物埋藏起来,不让他们腐烂成为气体向空中扩散而消失。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不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不管是海相、陆相,都可以形成石油。不过这样形成的石油是分散地混杂在泥、沙之中,是没有工业价值的,又必须经过一个天然的程序--地壳运动,把那些分散的点点滴滴的石油集中起来,形成储油构造,才有工业价值。因此,他提出先找生油区,后找油田,在油区确定之后,找油的主要矛盾是找储油构造。李四光在理论上的创见,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中国绝不是一个贫油的国家,从东海到塔里木盆地,从南海到松辽平原,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之内,有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条件
1955年,根据李四光的意见,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的同时,对松辽平原也进行了战略侦察,于1958年4月17日在吉林省前郭旗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油沙,并在盆地中部发现一个巨大的“长垣”构造。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在松基三井,地质部在扶27井,先后获得工业油流,在我国东部找油终于取得了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仅用4年时间就发现了大庆油田。李四光的科学预见得到了证实。随后接二连三的发现,迎来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理论的正确。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5)
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下张家湾有个男孩在一户贫寒人家呱呱坠地,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取名李仲揆,正是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父亲李卓侯是个私塾先生,在乡间的一座庙宇里办了个私塾。母亲姓龚,是个朴实善良的家庭妇女。全家人靠祖上留下的三亩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还要靠父亲在私塾的微薄收入和母亲绩麻纺线补贴家用。李四光的父亲因和黄冈的革命党人交往密切,经常要离家躲避官府追查。父亲一走,李家就没了主心骨,一家老小在提心吊胆中艰苦度日。李四光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的贫寒使李四光从小就懂得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他从五六岁起就帮着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打柴、推磨、扫地、提水、拾麦穗……在家庭教育和农村环境的影响下,李四光孩提时代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6)
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同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69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毕生致力于地球科学事业。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重实践、悉心钻研、勇于创新,写下了140余篇(部)数百万字的科学论著,为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的地质力学,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地质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关于古生物蜓科化石的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体古生物研究开拓了新道路;他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为解决经济建设中能源紧缺问题,李四光运用自己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上世纪50年代初他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值得进行,为大庆、胜利、大港等我国东部一系列大油田的勘探与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指导铀等放射性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发展我国核工业和“两弹一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个人伟大事迹(篇7)
1889年10月26日,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事实上,李四光的原名本叫李仲揆,后来在一次报名考试的时候失误的将年龄填在了姓名的栏里,他看着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就将错就错,将“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李四光这个名字就随着他一起成长。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同学眼里,李四光聪明且勤奋。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学堂之后李四光一直用心学习。他少年有志,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舰”,扬我国威,15岁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专业。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转赴英国,学习采矿。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需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