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大家都准时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篇1】
2011年,围绕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增产,李振声认为高产区粮食增产难度加大,而中低产区增产潜力巨大。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环渤海三省一市的中低产田上,牵头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盐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等措施,提高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2013年,即项目启动的当年,82岁的李振声先后8次前往沧州看他心爱的麦子。令人难忘的是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当清晨的阳光倾斜地照射着麦苗,李振声的身影早已屹立在略带一丝寒意的微风中。人们难以想象前一天他刚刚经历了旅途颠簸,也似乎忘记了这是一位出门需要带呼吸机才能休息的老人。
由于长穂偃麦草耐盐性强,以它为亲本培育的耐盐小偃麦新品种“小偃60”具备耐盐、抗旱、高产、稳产等优点,适宜在土壤含盐量0.3%以下中轻度盐碱地上种植,2017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经试验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9%-11.4%,成为渤海粮仓示范推广的主导品种。为了加强小麦耐盐育种工作,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小偃麦种质规模化创制体系,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小偃麦耐盐特性的方法。“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在河北、山东、天津和辽宁示范推广8016.7万亩,增粮209.5亿斤,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篇2】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遇到连续大旱,村里人把树皮都吃光了。因为饥饿,他父亲患上严重的胃病,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这让李振声深知粮食的珍贵。
1948年,完成高中二年级学业的李振声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辍学到济南寻找工作。那时,山东农学院一则招生启事中的“免费食宿”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试考成功,从此走上小麦育种的道路。
1951年,李振声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工作。1956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被调往位于陕西杨凌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小麦条锈病一年能“吞掉”120多亿斤口粮,让本就吃不饱的中国人更加饥肠辘辘。在杨凌,李振声体会到条锈病的可怕:穿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裤子就会变成黄色,不少农民在田里抱头痛哭。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篇3】
李振声苦苦思索后大胆设想:能不能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小麦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渐丧失;野草在自然界通过层层筛选,是非常好的抗病基因库。”
李振声的设想得到了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支持。他牵头组建青年科学家课题组,对牧草和小麦“远缘杂交”展开攻关。
开展远缘杂交研究有三道难关:杂交不亲和,很难实现杂交;杂种不育,后代像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一样,没有生育能力;后代“疯狂分离”,抗病性状很难保持。他们迎难而上,从数百种牧草中挑选了12种与小麦杂交,发现长穗偃麦草的后代长得最好。偃麦草花期比小麦晚,他们加灯补光调整开花期,使它提前两个月开花,成功授粉。一个杂交种看着很好,下一代却面目全非了,他们就一次次地重复鉴定、筛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篇4】
农业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他们分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和“杂交小麦之父”。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当时,遗传选种实验馆有遗传组、生理组和栽培组三个课题组,李振声被分到了栽培组。在这段时间里,他对800多种牧草都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1956年,国家开始呼吁支持大西北地区的建设,李振声放弃了在北京优越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前往了陕西杨凌的一个小镇。
抵达抵达这里不久后,李振声就遇到了一场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小麦黄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被戏称为"小麦癌症",在发病时,小麦叶片上会布满金黄色孢子囊。在风吹过时,这些孢子会如同花粉一般四处飘散,迅速传播开来。
在那一年,全国小麦都遭受了大规模减产,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李振声认识到,缺乏基因多样性是导致小麦遭受大规模疾病侵害的核心原因。依赖小麦内在的资源来解决抗病问题是不可能的。
最终,他决心投身于小麦改良研究,坚持要为农民培育出能够抵御疾病的优质小麦品种。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篇5】
李振声,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九届全国____委员。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