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
202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大家了解过吗?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篇1
1972年,随着年岁的增长,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已无法继续胜任艰苦的戍边任务,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戍边巡边的决心从未减退。于是,他将这份责任传给了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没有丝毫犹豫,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戍边的道路,义务巡逻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并一次次帮助戍边战士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是边境辖区的“活地图”。
“一名塔吉克族男人手指前方,正向身边的边防官兵指引着方向,他的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这张照片中的塔吉克族男人正是拉齐尼·巴依卡。受长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小拉齐尼·巴依卡就耳濡目染,心中厚植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对守护边疆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拉齐尼立志要像父辈一样,为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代替父亲守护边境16年后,为救掉落冰窟的儿童牺牲,年仅41岁。为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特授予他“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让这位守护高原的“帕米尔雄鹰”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篇2
从县城启程,驱车沿314国道行驶两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这里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长期坚守的地方,是红其拉甫达坂下重要的国门要塞,她宛如一盏高原灯塔,照亮了周边1.5万平方公里放牧守边群众的心灵同时也是过往游客与出入境人员的温馨爱心驿站,更是国门区域内党政军警民携手共守边疆的联合营地。
走进执勤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拉齐尼·巴依卡目光坚毅地牵着牦牛前行,牦牛上驮着边防战士。而在雕像后面的墙上,“人人争做拉齐尼 人人都是拉齐尼”的鲜红大字夺人眼球。
“这双手套陪伴着拉齐尼·巴依卡抵御边境线上的刺骨寒风;这是边防连队送给拉齐尼的巡逻挎包,里面通常装着馕和工具……”在执勤站特别设立的爱国守边传承馆里,护边员们如数家珍介绍起拉齐尼·巴依卡生前的执勤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拉齐尼·巴依卡的坚守与奉献。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篇3
只要部队需要牦牛,巴依卡一家总会义无反顾地把家中最强壮的送过去。在他们一家三代巡边生涯中,他们家先后有14头牦牛在巡边路上被石头砸死或摔死,每当边防连提出给他们赔偿时,他总会说出父亲曾经留给他的那句话。
在巴依卡家的墙上,有一张他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抱着一头白牦牛痛哭的照片。巴依卡凝视着这张照片说:“这头白牦牛陪伴了拉齐尼10年,所以当时他特别伤心,回到家也一直在哭。”
那是2014年9月,拉齐尼在吾甫浪沟巡逻。在过一条冰河时,由于石头很滑,白牦牛不小心摔断了脊椎,无法站立。为了不影响执勤任务,拉齐尼只好把白牦牛留在原地。离别的时候,拉齐尼知道白牦牛回不去了,伤心地抱着它哭起来。
巴依卡回忆着拉齐尼的过去,不知不觉眼角湿润了。距离拉齐尼牺牲已经过去3年多,他思念儿子,也想告诉儿子,有很多人关心、帮助他们一家,家里的牦牛也在邻里街坊的照料下,数量增多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牧民的牦牛变得更值钱了。但牧民们依然会把家中最好的牦牛挑出来给边防连使用。
“还是那句‘如果没有解放军战士守边,哪里会有我们的牛羊’!’有国才有家,如果战士们需要,我们家的牦牛,随时都可以拿去用!”巴依卡说,“牧民们都懂,戍边战士的无私奉献,才换来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篇4
700多次巡边、30000多公里……1972年,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过父亲手中的向导接力棒,将足迹深深印在帕米尔高原的每一寸祖国边防线上。
帕米尔高原的天气,即使在盛夏时节,仍然阴晴不定,时常雨雪纷飞。红其拉甫国门正矗立于此,它是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中巴友谊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站,素有“红色国门”的美称。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800米,地形险峻复杂,一直被视为“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的禁区。
尽管在这种环境下,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都会赶着自家的牦牛,始终坚持带领边防官兵奔波在山高路险的红其拉甫,巡视检查着每一座界碑。每次巡逻,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边防线上每座雪山、每条冰河与每个点位他都烂熟于胸。扒雪开路、身阻寒风、以身试水,凭借多年经验,他无数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边防官兵们亲切地叫他“帕米尔的雄鹰”,当地牧民称他为“编外守护者”。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卫士事迹范文精选篇5
“不是什么牦牛都能去巡边,得脾气好、够强壮才行。”9月17日,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亘古屹立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气候复杂,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季常常“一日过四季”。耐高寒、善识途、能负重的牦牛不仅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牧民的生活好帮手,也是戍边战士的好伙伴。
在巴依卡20多岁时,他的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就骑着自家的牦牛给红其拉甫边防连巡边的官兵带路。
“巡边路上有很多冰河、石头滩,尤其是吾甫浪沟,很凶险。”巴依卡说,牦牛不仅能驮物资,必要时也可以让战士骑,减少他们受伤。
危险重重的巡边路,意外在所难免。
巴依卡刚开始跟着父亲巡边的时候,他家的牦牛就掉下悬崖摔死了。那时候,卖牦牛几乎是牧民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损失一头牦牛,对巴依卡家影响很大,但在凯力迪别克心里,牦牛在前面探路,就是为了不让战士们涉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