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

| 徐球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新鲜出炉,李振声事迹同学们知道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1)

响应国家号召,1956年李振声从北京来到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小偃6号”的特点:一是高产稳产。1979年参加陕西关中小麦区域试验,37个试验点,其中有35个增产,平均亩产794斤,比对照品种“丰产3号”、“阿勃”平均增产31.9%;1980年62个点试验,其中52个增产,平均亩产653斤,比对照品种“丰产3号”、“阿勃”平均增产28%。通过对“小偃6号”连续进行15年的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证明它耐寒、耐旱、耐强光和高温等逆境条件,具有很好的稳产性。二是对条锈病具有广谱和持久抗病性,能同时抗8个不同的条锈病生理小种。三是面粉品质好。在1992年我国举行的首届优质小麦评选中,“小偃6号”被评为面包型优质小麦,其蛋白质含量为17.3%,沉淀值为43.5毫升,湿面筋含量为38.4%,吸水率为68%,稳定时间为2.8~4.6分钟,面包体积为725立方厘米,面包评分为84分。麦谷蛋白优质亚基组成为1、14+15、1+12。

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庄巧生院士曾评价:“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小偃号系列小麦品种,其突出特点是兼备了丰产性、抗病性、某些抗逆性和良好的加工品质,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在黄淮流域主产麦区大面积推广,‘小偃6号’的育成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先例。”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2)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设了“振声奖学金”,对所里表现优异的研究生进行奖励。说起这个奖学金的设立,还要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开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是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最高奖项。这个奖项必须报请____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奖金额为500万元,其中450万元作为获奖者及课题组自选课题的研究经费,50万元作为个人奖励。

2007年2月27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李振声是此奖项的第十位获得者,也是2006年度唯一获得这项殊荣的科学家。

而李振声把本属于个人的50万元全部捐给了所里,所里又从各方筹措了50万元,加起来100万元,成立了“振声奖学金”。李振声说:“我和老伴对生活上的要求都不高,有工资,已经够用了。现在许多学生很困难,能帮助他们一点,不是更有意义吗?在知道会获奖后,我就和老伴、女儿说,打算全捐出去,大家一致同意。”

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各个媒体的采访也纷至沓来。有记者问他获奖后的感受,他以自己一生的科研经历解释为什么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在小麦远缘杂交研究中,“小偃4号”、“小偃5号”、“小偃6号”是20年前在陕西杨凌西北植物所时完成的,完成人就有10位,还有当时研究所支持和为这项工作服务的所有同志;另外,“小偃54”和“小偃81”是他1987年回到北京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也是集体成果。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3)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更棘手的是,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李振声苦苦思索解决之道。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然而,让亲缘关系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绝非易事,面临一系列科学难题。李振声和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反复实验,选取长穗偃麦草进行重点研究。

他们曾每天步行往返20里路,去试验田查看苗情;他们冒着大雨细心播种,收麦、拉车、脱粒也都亲力亲为;杂交品种不能发芽,他们蹲在田里逐株排查;面对质疑,他们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攻关,李振声和团队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截至2003年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逾150亿斤。

李振声还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4)

李振声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领域的大胆设想和成功实践,体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振声始终将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参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实践。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动中低产田治理和盐碱地增产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振声多次强调科研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在小麦育种研究中,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攻克难关,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

李振声对待每一件事情都严谨认真、谦虚谨慎。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将荣誉归功于集体和团队。这种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广袤的麦田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金色的希望——他就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李振声院士。

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事迹范文(篇5)

在光被中学时的人生磨练,形成了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宠辱不惊的正直品行,确立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所以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李振声没有以金钱和权位去定义自己的人生,而是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科学研究工作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要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见成果。

但是,不管岁月如何推移,途中遇到多少阻力和困难,他都能始终沿着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心平气静地去面对纷争的社会。跟随时代的步伐,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1948 年李振声顺利考入山东农学院农学系,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从此走上了小麦育种的科研之路。

李振声院士离开母校淄博六中已有几十个年头。树高千尺不离根,赤子常怀感恩心,李振声院士对母校的眷恋,犹如陈酿、墨宝,历久弥香,弥足珍贵,多少次心中思、梦中回。虽饱经风雨沧桑,虽声名誉满中外,虽桃李遍及天下,但对母校的情思始终割舍不断。为母校捐款、题词、赠励志金钟,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寄托着这位光被学子的绵绵情意。

25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