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永志事迹大家了解多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1
国家不会忘记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党中央决定,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通过最高规格褒奖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持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组织交给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足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
溘然长逝3个月后,2024年9月13日,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就是王永志,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2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在那片孕育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土地上,1932 年 11 月 17 日,王永志诞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老房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的出生,仿佛是一颗即将照亮华夏航天征程的璀璨星辰。
王永志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勤奋与聪慧。1949 年,他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的傲人成绩,被保送至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同年 11 月,他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以学生的身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高中的时光里,他心怀壮志,立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渴望通过改良物种、提高粮食产量,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改变了他的理想轨迹。他毅然将目光从“地上”转向“空中”,决心报考航空院校,为祖国的蓝天事业贡献力量。1952 年,凭借着卓越的才华,王永志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此后,他的求学之路愈发精彩,1955 年,他奔赴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深造,三年级时改学火箭导弹设计。1960 年夏,在苏联米申院士的悉心指导下,王永志的毕业论文聚焦于洲际导弹设计。1961 年,他以杰出的表现通过答辩,不仅获得优秀生毕业文凭,还荣获工程师称号。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3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一个农村。
回忆童年生活,王永志心酸不已。“当时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又多,能有上小学的机会那已经是很难得了。上小学比较努力,因为我很珍惜读书的机会,教我的老师比较喜欢我。当时学校离家八里路,有时下雨回家很难,我的老师刘汉甲就让我住在他家。他对我的影响最大。后来,学校不办了,我就回家务农了。再后来创办中学,刘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亲自找到我哥哥说:‘别把这个孩子给耽误了,他可是个有前途有出息的孩子。’就这样,我又进了学校的大门。如果没这一步,我后头的一切就都没有了。这一步,对我影响很大。”
王永志的初中学业是在昌图县八面城镇昌北中学完成的。初中三年,所有的考试他都是第一名。昌北中学对他影响很大,他就是在昌北中学毕业前秘密入党的,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几个正式党员。1950年5月4日,王永志的中共党员身份正式公开。后来,王永志多次表示:昌北是我政治生命的一个起点。
从昌北中学毕业后,王永志被保送到沈阳东北实验中学(今辽宁省实验中学)。这所中学试验苏联教材和教学方法,这有助于王永志后来赴苏联留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王永志所在的学校被迫北迁,其间他经常听到空袭警报,因为美国的飞机时常侵入我国领空。“那时候,我就觉得,有了飞机,国家就有保障。所以1952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我就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从此走向国防建设。”
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5年被选送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是王永志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被他称为“难忘的1957”:那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由飞机设计专业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一年成功发射;他回国后长期供职的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在这一年成立……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4
神舟飞船连续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得意地对人说:“我推荐的总设计师不错吧?他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别人不一样。”
让钱学森首次觉得王永志“不一样”,是在1964年,那时王永志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中尉。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学习。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后,他被指派改学火箭导弹设计,毕业论文就是《洲际导弹设计》。1961年他毕业回国,分配到国防部五院。
五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是1956年成立的第一个导弹研制机构。但刚起步不久,苏联就中断了技术援助,撤走援华专家。五院精心挑选了一批青年作为技术苗子重点培养,共有72人,被戏称为“72贤人”,王永志也在其中。他被放到基层锻炼了两年,彼时刚回到一分院总体设计部,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
王永志传记作者、《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总编辑姚昆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王永志专业知识扎实,学习和锻炼经历使他很早就具备了总体设计思想,这是他很年轻就从事总体设计的基本条件。
1964年,王永志随试验队来到甘肃酒泉,首次参加导弹发射任务。要发射的“东风二号”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中近程导弹,1962年首次发射时遭遇失利,经过两年的改进,即将重新接受检验。
国家勋章获得者王永志事迹精选篇5
美苏太空争霸的局面让新中国意识到航天事业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决心培养航空人才。
此时,中苏双方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苏联接收火箭导弹专业中国留学生”一项。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决定,让莫斯科航空学院攻读飞机设计专业三年级的8名留学生全部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其中就有王永志。
“1957年是‘火箭年’,这一年我成为‘火箭人’,这一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虽有不舍与忐忑,但王永志很快调整好心态,坚定了服从国家发展需要、学好火箭导弹技术的决心。
莫斯科航空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会聚了许多蜚声国际的航空航天专家、教授,如苏联航天界著名专家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时任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1960年,王永志毕业在即,米申看中了这名勤奋且充满天赋的中国青年,主动提出带王永志做毕业论文。在中苏关系紧张破裂的局势下,米申依然对王永志坦诚相待,宽慰他不要担忧,坦言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会因此而改变,并鼓励王永志不要有任何顾虑,把毕业论文做好。在米申毫无保留的悉心指导下,王永志完成了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且获得了答辩老师的高度评价。米申十分高兴,对王永志寄予厚望,勉励他道:“这是你第一次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希望这不是你最后一次当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