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

| 徐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大家了解过吗?王永志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篇1】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自己一生干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中国空间站。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专业成就,还在于他对国家航天事业的深远影响。从蓝图绘梦到拼搏圆梦,王永志始终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王永志的书房里,保存着他积攒了六十多年的科研笔记,一本本发黄的笔记本上,诞生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风系列,长征系列火箭,中国人进驻太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我们已经干过的算不了什么了,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

“永”怀“报效祖国”的鸿鹄“志”,做甘于奉献的“追梦人”。

“我一定要按国家的需要、国家的利益为准绳,不能本位主义,更不能个人主义,要按照国家的利益。”这是王永志动人的话语,更是他用一生行动的切实写照。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篇2】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时刻,党中央决定,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集中评选颁授。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奋力召唤。

在众多杰出的功勋模范人物中,王永志先生作为“共和国勋章”的建议人选之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光辉的人生,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永志,这个名字或许在普通人中,并不如雷贯耳。

但在中国的航天领域,他却是一位真正的巨人。

王永志,1932年11月生,辽宁昌图人。

作为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都与国家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他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更是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的核心主持者。

他的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璀璨花朵!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篇3】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火箭、德尔塔火箭等相继发射失利,国际发射市场出现了运载能力短缺。

王永志敏锐观察到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同事黄作义等马上提出研制长二捆火箭,和院领导班子下定决心,承揽国际发射业务,打开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署了澳星发射服务合同。

这是中国与国外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然而,合同内容复杂而苛刻。美方要求,中方需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发射试验,否则罚款100万美元。

当时,王永志直面的考验,不仅仅是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仅存在于图纸之上,还有必须在18个月内完成的时间限制。

决策的关键时刻,王永志代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立下军令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

一些外国同行都认为他“疯”了,在他们看来,“没有三四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王永志带领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18个月,24小时不停工,全箭24套44万多张设计图样、120多个工艺攻关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段和十几万个零件、300多项大型地面试验、20项技术难题,都被顽强攻克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篇4】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暨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导弹系列总设计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院系调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

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后回国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C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这是组织交给他干的三件事,也是他用一辈子干的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谓惊天动地,足以让一个人穷其一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事迹【篇5】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个贫寒的农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外敌欺凌的苦难,心中萌生了强烈的国防意识。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国飞机频繁骚扰辽东半岛,这一幕更加坚定了他“有国无防是不行的”信念。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成为农业科学家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踏上了追梦航天的征途。

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期间,王永志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后来,因国家需要,他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专攻火箭导弹设计。在异国他乡,他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掌握了先进的航天技术,为日后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回国,投身到我国导弹研发事业中。他参与了多个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从“东风二号”到洲际导弹,他都是其中的核心骨干。在“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过程中,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壮着胆子敲开了钱学森的大门,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并成功被采纳。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也让他赢得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赞赏和信任。

25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