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新鲜出炉,两弹一星的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1
陈能宽(1923.4.28—2016.5.27)湖南慈利人,中共党员,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47年留学美国,1948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在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和组织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激光技术领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1923年4月28日,陈能宽出生在湖南慈利一个普通士绅家庭。他自幼聪敏好学,1939年考入雅礼中学高中部。1942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学习。194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津炼钢厂工作。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脱节的现实,陈能宽苦苦寻求出路。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一同考取耶鲁大学。他发奋苦读,仅用3年时间便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他和许多留学生一样被迫滞留美国。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陈能宽在美国前途似锦,但他却归心似箭。
1955年,陈能宽与妻子带着3个孩子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历经波折终于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到祖国。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呀!”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2
朱光亚(1924-2011),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曾任职于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等。领导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领导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开展堆物理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武器化作出突出贡献。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朱光亚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他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3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当年研制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或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生于昆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 。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4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月17日,________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5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完全小学(现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燧、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6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个自己从心底敬佩,崇敬的人,这个人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一个民族英雄,因为邓稼先始终奋斗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让我国在军事方面强大起来,再数十年后,他又为国家创造了氢弹,再次让我国在科学事业上再次飞跃邓稼先造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许多技术上的困境,但他从不放弃,一直抱着坚定地信念坚持到底的研究科学技术,最好把国家的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因为从事的事业让他会常常接触有害物质邓稼先的身体曾遭受过三次的伤害,导致他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本来他的病是可以好起来的,但他没有好好休息,仍然坚持做实验,要造好原子弹。因为他的身体坚持不住,所以在第三次的手术中,因大出血而死亡。他的潜心钻研科学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不已。我突然想起我自己在困难面前退宿的一件事
记得平时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难题把我困住,所以我放弃了。现在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轻易放弃地就被困难吓倒?当我想起邓稼先先生在造原子弹的时候遇到困难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我却让一道小小的数学题被吓到而放弃对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渺小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向困难低头,只有少部分人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到底,直到胜利。
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邓稼先先生学习,学习他忘我工作,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从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把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7
邓稼先先生是一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他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加了解他的人生和贡献,我在这个周末看了关于邓先生的电影——《邓稼先》。
邓先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他还需要照顾老婆和孩子,即便如此,邓先生还是接下了他的任务。研发核武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邓先生当然也知道,那会导致他难以和家人在一起,但邓先生却果断的答应了帮助。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邓先生的爱国和不会退缩的精神,即使身负重任,与家人两地相思,邓先生也不会退缩。
再次就是邓先生对工作的投入。接了重任的邓稼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里,他带领着大家刻过度疲劳,思路中断时,他着急着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除了熬夜研究和研发,邓先生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炎热干燥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核试验现场对人的身体并不健康,可为了研究,邓先生顾不上自己的健康,一心用在研发武器。
邓先生应成为我们的榜样,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制造核武器,为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但是邓先生的精神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不要在困难面前退后,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努力做一件事,就会得到回报!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8
英雄,一个伟大的字眼,它所描述的人,平凡、勇敢、爱国,他们有着远大抱负,他们朝着自己远大抱负一点一点去奋斗去努力。邓稼先,大家一定听说过,他制作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能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心血积攒下来的。
有一次,他们制作的原子弹发射失败了,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时邓稼先挺身而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但必须有人去找核弹头,邓稼先想都没有想说:“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白受辐射”,要知道核辐射是十分恐怖的,很有可能置你于死地。邓稼先也知道,可是他丝毫没有畏惧。
他就这样去了,并很快找到了核弹头,并捧着核弹头回来了,这也为他死于核辐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邓稼先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岳飞,有一次,他硬要拉着自己的同事去拍照,同事疑惑不解,因为邓稼先特别不喜欢拍照了,朋友去了才知道,原来他们拍照的地点是岳飞的亲笔题字“精忠报国”的地方,邓稼先也梦想像岳飞一样报效祖国。最后,他在世界禁核之前,早早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制作。
也就是他去世的十周年后,中国便宣布了世界性禁核,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两弹之父”。“两弹元勋”,这是当时部长张爱萍送给邓稼先的素布题词,“元勋”就是对创建新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难道这种伟大无比的人不能被称之为英雄吗?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9
8月17日22时55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逝世,享年95岁。
得知周光召逝世的消息,人们纷纷转发缅怀文章,悼念这位中国科技界的杰出领袖。
周光召胸怀祖国、淡泊名利,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洞察力,高瞻远瞩地谋划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他提携后辈,积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周光召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他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将永载科技史册,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人物事迹精选篇10
有一次,各国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时,一位外国教授报告了自己关于相对性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结果。讨论的时候,周光召说出了相反的意见,那位教授发火了。
周光召当时并没有辩驳。此后,他花了3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地验证自己的看法,随后写成题为《相对性粒子在反应过程中自旋的表示》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理论和实验物理》上。不久,美国科学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果。
在苏联工作的4年中,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恒律”,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他的名字从此蜚声中外。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听闻苏联撤走专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周光召表示,要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研究。他在决心书中写道:“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2月,周光召回国,5月进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九所一室。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协助室主任邓稼先抓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
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为了一个关键数据,科研人员耗时半年多,反复计算了9次,结果总是和苏联专家之前透露的数据对不上。周光召巧妙地利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的数据不可能,终结了争论,推动了总体计算继续进行。这是周光召为原子弹研制立下的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