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大家知道是什么样的吗?吴自良的科学成果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篇1)

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这项工作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保密要求非常严格。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即便是身边的家人,也只知道他们是为国家的重点保密项目工作,不知道具体在做什么。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

作为技术总负责,吴自良不仅克服困难奋战在攻关的一线,而且还积极调动其他单位创造条件为“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做好保障。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涉及粉末冶金、物理冶金、压力加工、金属腐蚀、物理化学、机电设计制造、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要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综合性很强,吴自良协调组织上海市冶金、纺织、化工局各自系统下属的多家单位协同工作,贡献力量。

在带领大家完成会战任务的过程中,室主任吴自良无时无刻不以自力更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大家。在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下,经过反复的探索、试验、分析和总结,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逐一攻克。1963年秋,各组任务已基本完成,实验室试制出了合乎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实验验证。直到1983年,才被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告知:“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效率比苏联的还要高!”

“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项目,最后被授予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专项)的覆盖项目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篇2)

父亲如愿考入杭高的初中部省一中。那年(1929)省一中在全省招收了一百二十多个学生,他在入学榜上(按考试成绩排列)排名倒数第二。当他在开学前到省一中报到时,他的三哥已经先几日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了。

父亲原名吴士良,初一的一位老师是温州人,他说的温州版浙江官话和父亲的浦江话交流之后,父亲的名字被写成吴自良。由此误打误撞,父亲从此就以此名生活。

父亲说他非常喜欢省一中的生活,因为伙食远优于浦江前吴老家。老家要吃杂粮(大多是白萝卜,胡萝卜煮米饭,番薯米饭是上乘的),而在学校一日三餐都是白米饭,菜肴以青菜豆腐等蔬菜为主,偶尔有廉价淡水鱼。肉类除了逢年过节,平时不多见。每周一次定期的开荤是周六晚上有半个咸鸭蛋。

而父亲在杭高(高父亲两级)和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的同学(也高父亲两年)邹元曦院士却对这每周半个咸蛋耿耿于怀。1978年我进了杭州读大学后首次放暑假回家,恰逢邹先生来访,他问起杭州生活如何。我说整个学期钱塘江水倒灌,海水流入钱塘江,学校的早餐白粥是咸的;午餐和晚餐供应白饭,菜肴主要是冬瓜煮海带;且平时不见肉,即使有肉,也都是写在食堂菜单的小黑板上而已,碗里不多见。父亲说大学的伙食还远不如他四十多年前在杭高的标准,那时杭高每周六有半个咸蛋吃呢。邹先生则抱怨他吃大亏了,他说初中在平湖县稚川中学住校,每周六开荤可以吃一个咸蛋,而考进了杭高却变成半个咸蛋,生活水准直线下降。我妈笑着说那不就半个咸蛋么。邹先生一本正经的说,吴师母,如果你的住房面积小了50%,你的工资降了50%,或者你的寿命减了50%,你感受如何?

第一天上课,父亲在教室里平生首次看到新式书桌——在浦江高小,两个学生共享一个书桌,各人把自己的书包放入书包洞内;而省一中是每人一个书桌,且书桌没有书包洞,你得掀起台面才能把书包放入桌内。父亲觉得这种翻掀式书桌很好玩,上课时多次有意识地掀开台面。到了下课时,他转过身去掀开身后同学的书桌台面,却不料那同学书桌上的砚台和墨汁一古脑儿打翻全倒在自己身上。那天父亲身着他十岁生日时添置的一件白色土布长衫,结果沾满了墨汁,狼狈不堪。后来把那件长衫送去染坊染成黑色才了事。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篇3)

蝈蝈,作为直翅目昆虫的一种,是现今多样性最高的鸣声生物之一。它们没有声带,却能通过摩擦翅膀上的发声器官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这种叫声不仅是雄性蝈蝈求偶的重要手段,也是大自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蝈蝈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们的叫声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

吴自良对蝈蝈的饲养和研究,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传承。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科学不仅仅存在于高深的实验室中,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无论是研究原子弹这样的国之重器,还是饲养一只小小的蝈蝈,都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

吴自良,这位国之脊梁,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既要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要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他的一生,是科研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更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铭记这位“蝈蝈专家”的非凡人生,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科学精神。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篇4)

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可是哪有什么横空出世,不过都是一群抱着“竖着进去横着出来”决心的国防人在负重前行。吴自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代国防人的使命。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中央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的事迹(篇5)

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于试制出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元件性能甚至超过苏联。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脏”终被攻破,吴自良和他带领的第10研究室成功了!1964年10月16日,那横空出世的“礼炮”声中,饱含了所有“国防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

由于原件出色的性能,“分离膜”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经过多年的实际投产,分离膜的使用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这项成果在1984年被授予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吴自良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8年后,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高温超导热”。在科研这条漫长道路上,吴自良未曾懈怠,不顾年逾古稀,依旧努力奔跑,以赤子之心转向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吴自良曾说: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发扬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他指导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开展的“薄膜材料制备工艺及氧在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扩散行为的研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1980年,吴自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8年5月24日19时45分,91岁的吴自良离开了人世。回顾他的一生,与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曾停下脚步。他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安装了“心脏”,完成好“链条人”使命,还为我国科研事业注入一生心血,完成好“园丁人”使命。他的谦虚严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也影响着青年学人。

25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