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

| 徐球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是什么样的呢?邓稼先有哪些杰出的研究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篇1

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紧张工作,一点一点地侵蚀着邓稼先的精神和身体。起初,大家发现邓稼先常常愣神儿。党委书记提醒说:“老邓,不行,以后不准你再骑自行车了,你的眼神是直的。”邓稼先一愣,这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也许只是想工作的事情太过集中投入吧。于是,他不以为然地笑道:“那还不至于,不至于那么厉害,我骑车子的技术可蛮好呢!”可时隔不久,党委书记的话真的应验了,邓稼先连人带车掉进了路旁的泥水沟里。过了50岁,邓稼先明显感到精力、体力大不如前。

年轻时,只要几个小时的熟睡就可以缓解连续熬上几个通宵的疲惫,可如今,依然魁梧的身体渐渐出现了衰老的迹象。对于原子弹工程一线的研制人员,最可怕,也是最难以避免的伤害,就是来自核材料钚239和铀235的放射性核辐射。放射性的辐射伤害既可能源于某种天然物质的核素,也可能通过人工核反应产生。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柄典型的双刃剑。当人只受到天然本底放射性照射(如人们在户外受到的存在于土壤和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辐射照射)、医疗检查照射或安全检查照射等少量射线照射时,一般不会有不适症状发生,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但是,射线强度和能量越大,受照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就越大。自从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铀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以来,进行放射性物质研究的科学家们,在为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奉献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居里夫妇曾经长期受到难以诊断的怪病的折磨。虽然皮埃尔·居里丧生于意外车祸,但是居里夫人最终是被过度辐射引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夺去了生命。她的女婿约里奥—居里事后发现,居里夫人生前使用过的实验簿等许多物品都受到强烈的放射性污染,其中一本菜谱的放射性将持续50年之久。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篇2

1950年10月,邓稼先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国。一到北京,他就同老师王淦昌教授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加入共产党。同年和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发表《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开拓工作。

当时党中央____决定,依靠自己力量发展原子弹。1958年6月,____在军委会议上提出:“原子弹就是那么个东西。我们搞吧,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十年工夫完全可能。”于是,中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启动。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立即同意,回家告诉妻子“我被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里,通信也难。妻子表示支持。从此,邓稼先便“消失”。

1958年8月邓稼先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0月16日,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人到北京,投入这秘密工作。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篇3

1948 年,邓稼先留学美国。面对国外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国内落后的现状,他更加坚定了回国效力的决心。

在美国期间,他刻苦学习,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答辩,被誉为 “娃娃博士”。尽管国外教授极力挽留,并给予优厚待遇,但邓稼先毅然选择回国。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的使命是为国家服务。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科院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他与妻子许鹿希结为连理,育有一儿一女。

1958 年 8 月的一天,这份平静被打破。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知他国家将启动一项重大科研项目,需要他参与。邓稼先深知任务的艰巨与神秘,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他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投身于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中。

在那段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邓稼先和同事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面临着技术封锁、物资匮乏等诸多难题,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攻克难关。

终于,在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紧接着,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

这两项伟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挺直脊梁的底气。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篇4

邓稼先经常拿着饭碗过来,把菜放在地上,跟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食堂为了改善伙食,养了几只鸡,结果小鸡过来把他的菜给吃了,他一回头,说菜没有了,年轻人就拨一点给他吃。那里只有一个小棚子,只能容纳炊事员在里面炒点菜,烧点饭,干活的人都在外面吃饭。不久,研制基地就迁到了青海的金银滩和新疆罗布泊。

1959年3、4月间,核基地部队进入新疆。在沙漠深处,为了尽快找到场地,勘探大队和水文地质队在搞点测绘。他们注意到,孔雀河至北山60多公里,东西长100公里,地势平坦,海拔1000米。地质是冲击土,有些地面是戈壁,施工筑路,就地取材很便利。站在这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对和他一起来选场地的政委常勇、副司令员张志善说:“这里真是个好场子。”定点的那一天,炎热的戈壁忽然凉爽起来。在一道水沟里,生长着一丛丛、一簇簇的马兰草,阳光下随风摇曳。张爱萍将军见这里有一片片的马兰草,青翠的剑叶,亦白亦红亦蓝的小花,生命力极强,为荒漠平添了几分生机,于是就提议叫马兰。

此后,地图上就出现了马兰的名字。从那时候起,进入沙漠深处的这支神秘部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就开始了他们为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的艰苦生活。

邓稼先物理学家事迹范文篇5

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邓家“铁砚山房”,一个男孩出生了。时年32岁的邓以蛰为儿子取名“稼先”——《说文》中说:“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邓以蛰希望儿子能够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出了书法家、篆刻家、美学家、哲学家的大家族,将有一位走上核弹研究之路,成为科学家。

邓稼先8个月大时,母亲带着他来到北京。就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父亲邓以蛰,学贯中西,视野开阔,要求邓稼先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要读外国名著,并亲自兼任儿子的英语老师。

邓以蛰对待孩子们的学习很严格,却并不用孔孟伦常的严规厉矩来束缚孩子们的心性。他在给妻子的信中曾经写道:“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

邓稼先5岁开始上小学,童年的他瘦弱但英俊。当时家里生活相当优裕,但母亲操持家务素以勤俭为本,这使得孩子们贴近贫苦市民的生活。

童年的邓稼先非常守规矩。一天晚上,天已经擦黑,仍不见邓稼先回来,母亲便叫大姐邓仲先到学校去看看。邓仲先到学校时,只看到邓稼先一个人规规矩矩地面对砖墙站着。原来,他和同学们玩耍时把学校窗户的玻璃打碎了,被老师罚站,其他孩子都偷偷跑了,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着,直到大姐付了玻璃赔款后才回家。

1936年,邓稼先考上北平崇德中学,在这里他认识了高两级的杨振宁。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与邓以蛰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父辈的友情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邓稼先和杨振宁保持了整整50 年的友谊。

25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