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
石光银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作为党员,他身先士卒,始终冲在毛乌素沙漠治理第一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希望大家喜欢!
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1
石光银从小生长在穷苦人家,在苦水中泡大的他对穷人有着特殊的情感。穷苦人有什么委屈、难处求他,还没有说什么,他早就心软了,眼红了,泪也流出来了。石光银从挂起治沙公司牌子起,就对贫困户倾注了特殊的感情与关怀。同村的高光东,种几亩沙地,长年靠天吃饭,遇着天旱,只好拆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甚至行乞为生。石光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为高光东无偿打了一眼多管井,整出十亩水地;第二年,高光东就打了8000多斤粮食,不但有了余粮,而且还清了往年的欠账。高光东逢人就讲:“是老石救了我一家,没有老石,就没有我今天这样的好光景!”团结村村民王志岗家里人多娃娃小,六口人住两间破土房,惟一的财产就是一头老瘦驴。一家人靠拣野菜、剥榆树皮充饥。石光银千说万劝,他才加入了治沙公司,承包了1000亩荒沙,石光银出面担保给他贷了2000元,又借给他1000元,并亲自为他规划、选种、打井、盖房,使这个特困户栽起500亩杨树,平整20亩水地,饲养大家畜8头,羊子20多只,修起4间新房,买回一辆摩托车。现在王志岗一家年人均粮1300斤、年收入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海子梁村常维国是个孤儿,3岁上爹死娘走,靠吃嫂子的奶长大。他讨过饭,拿拦羊铲子打过石光银,15岁那年,石光银把他招来林场,当亲儿子看待,长大后又给他娶了媳妇。常维国自参加治沙公司承包治沙以来,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盖起3间房,养了1头驴、1群羊,种了80亩树。每年大年初一,他总要来石光银家拜年。他逢人就讲:“我沾了承包治沙的光,吃水不忘挖井人,娶婆姨不忘石光银!”
1997年3月,定边县“两干会”前,县委书记郑宏有问石光银:能不能把白于山的贫困户迁到滩区,走出一条治沙扶贫新路。对治沙公司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的石光银,对贫困户从来不算账。书记刚说完他便一口答应了。会后,他花了57万元,承包了定边镇草滩墩农场的829亩荒沙和国营长城林场的5万亩荒沙。他花1.8万元在草滩墩农场推出了500亩水浇地、打了10眼机井,又以2分钱的高息,贷款2万多元,从县城买来大粪,准备施肥用。当年4月,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的白于山区18户贫困户搬到了草滩墩。没有房子,先住到自己公司盖的房子里,盖房子没有砖,在他自己的砖厂里拉砖。石光银安排他们住下后,挨家挨户地走访,缺钱的给钱,缺粮的给粮。有一家小孩子上学没有钱,石光银替交了60元。随后1998年又有白于山区杨井、白马崾等12个乡镇的26户贫困户搬到了这里,并组建成了新的行政村“定边镇十里沙行政村”。
44户人家的新村,由二十几个姓氏组成,但他们的心目中有一个“掌舵人”,那就是石光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找石光银。他们自然没有钱入股,石光银让他们干活挣工资,挣下钱除了吃穿用度,剩下的就成了自己的股份。日积月累,从一贫如洗,到慢慢脱贫。现在的十里沙行政村,每户有一眼机井,每人有一亩良田、一亩经济林、1.5亩草场,因为底子薄,许多人还刚解决温饱,但问及他们对未来的打算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跟着‘石掌舵’干我们有信心!”
苍天不负苦心人,石光银带领大家经过15年来的苦战,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治理达标已达9.8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2.5%,林木总价3080万元。昔日茫茫荒漠,今日变成了片片绿洲,过去的不毛之地开始有人搬进去居住了。以前人们叫他“石灰锤”,如今都叫他“石能人”、“石恩人”。石光银正在一步一步地圆着他的绿色梦,党和政府也给了他很高荣誉。1990年3月他荣获全国绿化奖章;1996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1992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和治沙模范;1994年和1996年分别两次被陕西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地、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奖,2000年获得“五一”奖章,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正是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名人”荣誉称号。
如今的石光银,已是一个地道的农场主,拥有成百亩育苗基地,培育出美国大杏、法国葡萄、樟子松、汉柳、三倍体白杨、俄罗斯大粒沙棘、金丝柳等50余个品种的经济树种;拥有3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麻黄素加工厂一处;又建成年产800万块砖的机砖厂和养殖猪、牛、羊的专业养殖厂各一处;还有一处绿色罐头厂。现在的石光银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设想利用西部大开发这个好机会,引进外商投资。他说:“过去我只吸收穷苦人家入股,现在我要吸引有钱人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定边县的绿化步伐,使整个定边县早日过上无沙尘暴的日子。”
这是他的绿色梦,我们坚信他一定能实现。
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2
自幼生长在定边荒漠地疙痨套村的石光银看够了黄沙,吃够了沙害的苦头。那是怎样的情景哟!“风刮黄沙睁眼瞎,庄稼苗苗活不成,房屋沙压人移走,万恶黄沙害人苦,家家望沙泪珠珠流。”每年春秋两季,暴戾的狂风席卷着黄沙,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村庄。每隔几年,房子就被沙暴埋没,沙进人退只好搬家。地里的庄稼从撒进去的那一天起,大人孩子就不停地拿着簸箕,用手将沙刨开撮走,护着种子发?、成苗、长大。挖呀刨呀,手被沙子磨烂了,结成痂,打成死茧,人活脱了几层皮,可一年下来还是没有收成,于是野蒿籽,榆树皮,沙盖成了主食,吃进去屙不出来,只好拿着柴棍往出拨。沙呀,沙啊!
沙来了,庄稼没了!沙来了,牲畜死了!沙来了,房子倒了!人躲沙,沙撵人。沙来人走,好不凄惨!
8岁那年,石光银一天正和一个伙伴在野地里放牲灵,突然刮起沙暴,突如其来的沙暴将他和伙伴抛向空中,人被沙暴推着跑,耳边尽是沙暴的嘶鸣声,再后来稀里糊涂就啥也不知道了,等醒来时,已躺在一个陌生的蒙古人怀里。他这才知道沙暴已把他运送到20多华里外的内蒙古。三天后,父亲才找到他,而那个伙伴却再也没有找到。从此,他下决心要治服沙暴。他一次次站在沙梁上,扯着嗓门喊:“日你娘的沙漠,我要整死你,整死你!”在他的梦中,时常会出现茫茫黄沙中,有一片又一片的绿洲,他在绿洲中跑呀跑呀……
18岁那年,石光银当了生产队长,两年后当选为同心干大队的大队长。
他上任的第一桩事就是动员村民栽树。面对茫茫黄沙,村里其他干部忧心忡忡:“栽树恐怕不行,原来也栽过树,可从没有栽活。”石光银肯定地说:“那是我们不懂技术,我们这里盖房子,不都是到靖边县柳桂湾去买椽檩?人家也生活在沙地,他们能栽活树,我们为什么不能?”
同心干离靖边的柳桂湾整整200多华里。石光银背上妻子给他准备好的玉米馍上了路。在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他忍受着肆虐的风沙与难奈的劳累,走呀,走啊,绿色的梦想支撑着他。累了,歇一会儿,饿了,啃几口干馍,孤寂时,扯开嗓门吼几声信天游。半个月后,瘦了一圈的他风尘仆仆从柳桂湾赶了回来,他不仅向人家学会了怎样栽树,还背回了一些树苗子和树栽子。接着,他又率领5个驴拉车队二次去柳桂湾,排除一切艰辛,把树苗子和栽子全部拉了回来。他的志气和行动感动和鼓舞了同心干大队的人,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向村南一万亩荒沙地展开了进攻,先后用了三年时间,同心干大队植出了定边县海子梁乡第一片绿洲。
沙子进不了村,同心干大队平整出了水地,人们的生活困境一下子有所改善。艰苦的实践,虽没有让父老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但为石光银积累了不少治沙经验,也更坚定了他治沙的胆气和决心。
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3
狼窝沙是四大壕最大的一块沙漠,有6000多亩,一个又一个的大沙梁像倒扣的铁锅一样,10米多高。绵延横亘百十里,寸草不生。夏天,这里地表温度可达60度,炽热的沙子能把人的皮烫掉;冬天,气温又在零下20多度,寒风刺骨,冷气逼人。沙暴一起,整个天地混沌一片,风声如狼嗥鬼叫,阴森恐怖,人走在沙里,只要几分钟不挪动不抖动,就会被黄沙掩埋。在这里,风是主宰,沙亦是主宰。八十年代前,海子梁人几进狼窝沙,都铩羽而归。1986年4月,石光银拉起100多人的队伍首战狼窝沙,在迎风坡和沙丘上全部种上乔木,谁知接连刮了11场大风,树苗全被沙埋,当年成活率不足10%;第二年他又带领近200人再战狼窝沙,改乔木为灌木,全部种上了沙柳,结果成活率也只有20%。
“光银,我看咱们就别白费劲了,这狼窝沙根本栽不活树,那么多的树苗子白白地贴进去,那是用我们的血汗钱买的啊!”股东们开始泄气地说。
听见大家一句句丧气的话,看着一个个被风沙吹得蓬头垢面、嘴上干裂着厚厚的皮的治沙同伴们,他的心在滴血,难道真像别人所说,我们在白扔票子?
不能垮下去呀,一旦垮下去,前边的心血就会白白耗费,自己绿色的梦就要永远破灭。石光银暗暗为自己鼓劲,并亲自到榆林、横山等地考察学习,取得了障蔽治沙办法。1988年春天,石光银拉出300多号人再进狼窝沙,这次他们经过充分准备,彻底改变了方法。丘间地栽植杨、柳树,迎风坡全部设置高障蔽,有时栽一棵树周围也用柴草木棍设个障蔽。沙梁大,架子车进不去,只好由人从十几里外的村子里将树苗树栽子一步步扛进狼窝沙,累了相互吆喝着鼓劲。十天半月守在沙地里回不了家,他们就在丘间挖个壕,上边盖上柳条和塑料布,搭成庵子住进去。风沙大了,庵子常常一会儿就被夷为平地,一群人只好蹲在一起,抱成团取暖,并不停地抖抖身子,以防被沙子埋住。吃饭更是问题,干粮被风沙吹得干中带沙,难以下咽。没有水喝,就在沙窝里刨一个坑,用芦草管吸一点水解渴。当他们走出狼窝沙时,人人嘴上起满了泡,个个晒成了“黑包公”,活脱脱像一群“毛野人”。
障蔽的使用,使石光银成功地制服了狼窝沙,年终,成活率达到80%。啃下了狼窝沙这块硬骨头之后,石光银率领的治沙军势如破竹,相继大战蛇峁湾,突击神圪塔梁,四进薛套沙,节节取得胜利。到1990年,承包的长茂滩林场5.6万亩沙地得到全面治理。
如今的四大壕,那是怎样的情景哟,远远望去不再是迭嶂起伏的黄沙,到处都是绿茵茵的林草。走进林地,地上看到嫩嫩的绿苔,林间传来鸟的鸣叫,草丛间野兔、山狐狸在穿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荒漠中的一片绿洲,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杰作。
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4
在定边县海子梁乡的南端,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海,绵延横亘几十里,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由东向西分别由狼窝沙、薛套沙、黑套沙、榆树套沙组成,所以人们叫他“四大号”,又名“四大壕”。
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政府鼓励群众承包治沙。于是,石光银想:自己大干一场的机会来了。他选择了全县沙漠面积最大,最难治理的“四大壕”,准备大干一番。他与政府签订了承包合同,就把家搬到了四大壕。
1984年春节刚过,石光银就在海子梁乡政府门前贴出了海报:为了响应政府承包荒沙的号召,我和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凡愿与我合作者,请积极报名参加。海报一贴出,如同一瓢凉水泼进了滚滚的油锅,在海子梁乡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国营林场靠国家投资,不知把多少票子都投进去了,治理几十年都不见成效,单凭你石光银赤手空拳,能成什么气候?一时间,石光银的举动遭到了亲戚朋友的强烈反对,周围群众也以不信任的口吻给他起了个“石灰锤”的雅号。可石光银不信这个邪,他找到周围6个村的干部们商量,把附近的困难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股份制的“治沙公司”。治沙公司承包国有林场的荒沙,二八分成,二成归国有林场,剩余八成中,六成归承包户,二成归治沙公司。治沙公司向承包户提供资金、技术等各类服务。承包户以工入股,多劳多得,多入多分(红)。这样的优惠政策无疑对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困户有了巨大的吸引力,与其坐着受穷熬日子,还不如跟上“石灰锤”干一场。于是,邻近5个乡8个村群众积极响应,就连内蒙古那边的群众也被吸引过来,使治沙公司迅速发展到127户、480多人的规模。人组织起来了,可栽树需要几十万资金,祖辈都在沙窝里滚的穷苦人家,要筹集这几十万元资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石光银鼓励大家:“治沙是苦在一时,利在长远的事,为治沙致富,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筹足资金,把它搞成。”
面对困难,石光银心一狠,悄悄把家里的84只羊和几个大牲口赶上了集市,闻讯赶来的妻子紧紧拽住他的衣襟不松手,流着泪苦苦哀求:“你把牲口都卖了,以后日子怎么过!”妻子哭,孩子们也跟着哭,看着妻儿老小泪流满面,听着他们撕心裂肺的喊叫,石光银喉头的酸楚直往上涌,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可他咬紧牙关,铁着心赶着羊和大牲灵往前走,任凭大滴大滴的泪水落在沙地里……
石光银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其他承包户,他们也纷纷变卖自己的牲口和捐出自己存有的点点积蓄,于是加上石光银的借贷,一次性筹集资金84万,保证了治沙、造林、打井和平整土地的顺利进行。
石光银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5
石光银的一辈子,与治沙种树牢牢绑在了一起。但所有与此有关的记忆里,他最不愿提起的就是2008年的植树节。就在这一天,石光银的儿子在从银川调运树苗的归途中意外发生车祸,不幸去世。然而安葬爱子后的第三天,石光银又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治沙的“战场”上,和往常一样扛苗、挖坑……在别人看来,石光银是敢与天斗、与地斗,敢将“沙魔”踩在脚下的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把对儿子的思念与不舍深深埋进心里,化为了继续治沙造林的强大动力。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如今,总有人劝年近70岁的石光银可以歇歇了。但这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依然不改“全国劳动模范”的风范,语气坚定地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活多长时间,治沙就用多少时间!”
2018年,石光银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之前,他已连任过多届省、市、县级人大代表。作为一名老党员、老代表,石光银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人大代表要把人民装在心里头,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石光银的话语中依然充满干劲,就像那仍在“成长”中的沙漠绿洲焕发着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