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家了解吗?王淦昌事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迈特纳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但她渐渐发现,她这个中国学生比她更加“不要命”。王淦昌常常因为实验忘了时间而被锁在研究所的大门里,但在这样一个勤奋的小伙子身上,迈特纳竟然犯了一个固执的错误。一天,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灵感突然闪现。他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都遭到了迈特纳的拒绝。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枫塘沧的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日子原本殷实,但不幸的是,王淦昌4岁的时候,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尽管家中经济状况大不如前,王淦昌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在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
读大学的几年间,王淦昌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亲身感受着政府的软弱无能、目睹了身边同学惨遭杀戮,他愤慨不已。老师叶企孙激动地跟他讲:“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句话,王淦昌记了一辈子,也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
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在柏林大学的四年间,王淦昌发表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在物理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非凡的科学见解和宽阔的实验思路深得迈特纳赏识。
1932年,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对报告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结论提出了质疑,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欣喜万分的王淦昌两次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享有盛誉的核物理学家迈特纳这次却低估了这位中国小伙子的创造力,她两次拒绝了王淦昌的申请。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解放后,王淦昌从浙江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近代物理所副所长等。1956年9月,王淦昌代表中国去莫斯科参加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成立大会,之后,他就留在了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后又担任该所副所长一职,直到 1960 年回国。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研究人员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为中国科学家赢得了荣誉。回国前,王淦昌把在苏联的工资——14万卢布(旧币)悉数捐献给国家,交给了中国驻苏大使馆。
1961年,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找王淦昌谈话,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原子弹的决定,并请王淦昌到二机部九局工作,进行原子弹的研制。由于涉及国家核心机密,需要王淦昌隐姓埋名,断绝一切海外关系、停止一切学术交流。
王淦昌回忆说:“我有很多话要说,但当时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一切的情感和责任都融进了这短短的六个字里面。从此以后,王淦昌化名“王京”。
原子弹研制对我国科技人员是个新课题,要求攻克无数技术难关。要使原子弹发生核爆炸,必须使核裂变材料瞬间从次临界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王淦昌主管爆轰物理实验研究。一到九局,王淦昌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开始爆轰实验。王淦昌带领一队人员到河北怀来县燕山山脉,并支起帆布帐篷。当时,正值共和国困难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对于爆轰物理实验研究各方面的工作,王淦昌都极其负责,不满足于听听汇报,总是深入到工作场所查看询问,并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测试。最终,通过上千次爆轰试验,研制调整出了能产生合乎要求的波形和冲击波速度的聚焦元件。
王淦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王淦昌,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国的原子能科学和核武器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核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淦昌的科研生涯主要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进行。他的研究集中在核物理及其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反应堆物理和核技术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王淦昌多次参与我国重大的核科研项目,为我国核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王淦昌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培养了一大批核科学领域的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中国核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所中、小学愿娃娃们茁壮成长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
王淦昌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核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核反应堆的物理研究和设计优化上的贡献,为中国的核能安全和能源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