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

| 徐球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是什么样的呢?王淦昌做出了什么研究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篇1)

1934年4月,王淦昌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授[6]。王淦昌在这一时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此项成果荣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他与S B 琼斯(Jones)合作研究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2年,王淦昌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完成了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任务。同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1959年,王淦昌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从4万对底片中找到了一个产生反西格马负超子的事例,发现超子的反粒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篇2)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几个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但是有这样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的名字被隐藏了十几年,他甚至为了国家任务,放弃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机会。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他就是王淦昌。他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试验,也曾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的称号。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现为常熟市)丰塘湾的一个中医家庭。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童年记忆是灰色的。4岁时,父亲去世,13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只能和自己的外婆相依为命,靠着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

“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这是王淦昌的外婆一直以来坚定的想法,凭着外婆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一路从江苏的农村私塾走到了清华大学。1925年,他成为清华大学第一届本科生。

193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淦昌考取了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那一年,他只有23岁。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物理学家迈特纳女士。迈特纳是世界核物理学的先驱,被爱因斯坦称为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篇3)

要使原子弹发生核爆炸,必须使核裂变材料瞬间从次临界状态达到超临界状态。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使数块分别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材料瞬间迅速合在一起,达到超临界状态,即所谓压拢型;另一种是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核材料瞬间被压缩到超临界状态,即所谓压紧型。前者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核材料利用率较低,后者实现起来技术要求较高,但核材料的利用率高。两种办法都要靠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来推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的是压紧型,它涉及的技术面很广,它的研制对我国科技人员是个新课题,要求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当时北京九所已经在所内和京郊工程兵的一个试验场地(十七号工地)展开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王老师来到北京九所之前,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和十七号工地开展爆轰物理实验及其试验技术、测试技术、测试设备的研究开发。

爆轰物理试验与一般物理试验不同,有其特殊性。它是一次性的,瞬时的,而且不易重复。试验前要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准备试验样品、测试方案和测试设备。每次试验,试验样品就被炸毁,不能重复。如果事先考虑不周或操作失误,测试记录设备没有按时启动,将应该记录的数据记录下来,致使试验失败,试验样品被炸毁,要重新准备加工试验样品,不仅拖延时间,耽误工作进度,经济上也受到很大损失。因此,对试验技术、测试设备都有很多独特要求。爆轰物理试验的测量记录设备有三大类:即电子学的、光学的、脉冲X 射线的。每台测量记录设备都必须有单次触发、同步启动的功能,这些都是爆轰物理试验的特点。王老师到北京九所报到后,立即深入实验室和试验场地第一线,快速熟悉了解试验进展情况。我被安排作为王老师的秘书和助手后,向王老师介绍了我们已经掌握和开展的爆轰物理实验各方面的技术和实验的进展情况,经常和王老师探讨和研究,协助王老师开展改进完善爆轰物理实验各方面的工作。

王老师对于自己分工负责的爆轰物理实验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极端负责,不满足于听听汇报,总是亲自深入到工作场所查看询问,并亲自动手操作。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篇4)

留学结束回国后,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教授,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辗转迁到了贵州。在炮火硝烟中,王淦昌培养出了李政道、程开甲等等一大批国之栋梁,占据了新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1942年,王淦昌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但是因为条件限制未能进行实验,又一次被外国人通过它的设想发现了中微子的存在,再一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56年在和苏联的合作科研中,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轰动了世界。而在此时,一份电报再次让王淦昌放弃了所有的科研成果。53岁的王淦昌接到了来自祖国的绝密任务,参与领导研制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原子弹是国家级保密工程,这意味着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王淦昌将放弃从前的一切,隐姓埋名,不能在学术界抛头露面,连家人和孩子都得隐瞒。

面对祖国的召唤,王淦昌想到了叶企孙老师给他种下的科学救国的种子,他掷地有声的回答道:“我愿以身许国!”从此,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就失踪了,远在祖国大西北的高寒之地,原子弹研制基地上,一位叫王京的老人将在此隐没17年之久。寒风凛冽,大西北的高原上,王淦昌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冷实验总指挥,轰轰烈烈干了起来。

“两弹一星”王淦昌功勋奖章事迹范文(篇5)

1920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总统府门外,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举着标语,喊着口号,抗议英、法、美、日等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那是因为一个星期前的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了中国的内河,遭到了驻扎在天津大沽口的中国军队的炮击,日本竟然以此为借口联合美国、英国、法国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开放天津入海口到北京全部内河河道,并且拆除所有炮台。

开放河道,就相当于把首都和整个内陆地区全部都置身于外国军舰的炮火之下。

消息传开后,王淦昌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游行,没想到市政府的卫兵竟然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开了枪。

王淦昌眼睁睁地看着身边同学倒在了地上。王淦昌含着热泪大吼着,举起拳头就要往前冲,但是被两个同学死死地拽回了学校。

当天晚上,愤愤不平的王淦昌来到了恩师叶企孙的家里,向师父说起了白天发生的惨案,叶老师听后红着眼睛质问道,谁叫你们去送死的?你们想想我们国家为什么挨打,不就是因为落后羸弱吗?如果我们的家国家强大了,谁还敢欺负我们呢?你们考清华的目的不就是学习强国吗?可你们却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救国。

叶企孙老师虽然嘴上质问和咒骂着王淦昌,但是他早就泪流满面。他心疼自己的学生瞬间阴阳两隔,他用拳头怼着桌子,用嘶哑的嗓音喊着: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强国,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

这件事在王淦昌心里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他日夜埋头苦读,毕业的时候考取了官派的留学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留学四年之后,27岁的王淦昌学成回国,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授。

25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