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

| 徐球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大家了解过吗?陈能宽院士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1)

陈能宽(1923—2016),湖南慈利人,著名物理学家。唐山交通大学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初期兼任教授。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23年5月,陈能宽在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出生。1936年,他考入常德私立隽新初级中学,1939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心仪已久的长沙私立雅礼高中。1942年,陈能宽获得保送生资格,进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经过四年努力圆满完成学业。

10年求学时光,塑造了陈能宽不怕困难、踏实前进的可贵品质,而此时正值中华民族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时期,陈能宽常常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学习,这加深了他对祖国命运和个人奋斗的思考,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成报国。陈能宽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2)

带着妻儿与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陈能宽一路辗转于旧金山、檀香山、日本、菲律宾、香港,前往中国。长长的归国途中,那些熟知的中国古典诗文时常萦绕他心头,给他以能量,助他化解旅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

回到祖国的陈能宽继续在金属物理学领域屡有创建,他仍然被国际学术界关注,仍然光环在身。新中国的魄力与活力让陈能宽感到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念更赢得了他的高度认同,他连续三次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打算像所有的共产党员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机会很快来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召唤了陈能宽,给他的任务是完成原子弹“爆轰”物理实验。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熟知的金属物理学,放弃原有的光环,隐姓埋名地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专业领域。陈能宽二话不说,拿上行李就直奔了北京古长城下下那个代号为“十七号工地”的实验室。

这个从未见过炸药的著名金属物理学家,向团队里每一个见过炸药的人虚心求教,无论他们是来自矿山还是来自常规武器制造厂。陈能宽以身示范所倡导的“能者为师”风气,弥补了资料与技术的极度缺乏,激励着人人都拿出浑身解数去攻克难关,去找寻数据。

在这个中国最尖端武器的实验室里,举目所见都是“土法上马”——看不到电子计算机,只有简易手摇计算机和算盘;溶解炸药的也不是自动化真空炉,而是再寻常不过的烹饪铝锅。最具挑战性的是无所不在的静电!由于设备简陋,实验时若手拿雷管,身上的静电随时可能引发不大不小的爆炸。许多时候,为防止鞋底沾沙引起静电,在摄氏零下30度的夜晚,他们往往要赤脚走进炸药生产工房。更由于食品短缺,这些研究高精技术的科研人员,许多人都面带严重的浮肿相……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3)

“四手联谈”节目选取了陈能宽院士作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讲述,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科研生涯。节目以陈能宽的科研生涯的三个转折为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轨迹。赴美留学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在耶鲁大学,他刻苦钻研,不断探索金属物理领域的奥秘,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留学经历不仅让他学到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更让他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回国助力是他的第二个重要转折。尽管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艰苦,但陈能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坚信,自己的所学能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与国内的科研团队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步开展了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参与“两弹一星”工程是他人生的第三个重要转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转折。

面对国家的需要,陈能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攻克了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我国核武器研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4)

1947年春天,陈能宽与妻子裴明丽被一同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8年、1950年,陈能宽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2年,陈能宽与合作者发表了论文《金属晶体中滑移线传播的微观电影显示》,这项研究被誉为金属物理学研究中的创举,得到了国际冶金界的广泛认可。1955年11月,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响应祖国的召唤,带着妻子儿女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与30多位中国学者一起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回国后,陈能宽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1956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金属所任研究员,专注金属物理学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0年6月,经中央批准,陈能宽与一批科技骨干奉命参与原子弹、氢弹的攻关大业。他主攻爆轰物理等方面的难关,这在我国还是空白。他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钻研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技术、“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和相应实验测试技术,逐步开拓了中国的爆轰物理专业,并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陈能宽相继取得了为进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陈能宽又为主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后,陈能宽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进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轻量等方向上。他力主开展中国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态特种材料的充分利用。

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篇5)

此时的世界正笼罩在冷战阴云之下,“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自然科学、工程学、医科等学科的中国留学生返回大陆,并通过“硬软”两手政策操控:一方面向有意愿回国的留学生出示禁归令,另一方面,调整相关政策使一部分留学生可以长期在美国居留、工作。

这期间,参与过留美科协活动的学生相继被传讯、搜查、羁押,当时已经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陈能宽不仅通过书信与李恒德、师昌绪、张兴钤等商量回国策略,还多次带家人参加聚会,共同商讨回国大计。

在美科学家的归国筹备活动引起了美国当局的注意,1952年底移民局在搜查李恒德家的时候发现了陈能宽的书信,并由此开始侦查、刺探陈能宽和家人的行踪。

为了“曲线回国”,陈能宽还试图通过英国大学聘任的机会绕道回国,但在离美的关键当口,移民局拒绝了他的离境申请,并以他曾是留美科协组织者、订阅中文报纸等理由控告他危害美国安全。

为了防止被羁押,陈能宽与移民局打了半年官司。1954年,陈能宽与移民局的官司胜诉,之后收到了移民局发放的永久居留证。这时的陈能宽已经担任西屋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工程师,在美国有了一定事业基础,妻子和几个孩子也在他身边,但陈能宽对美国政府的拙劣手段感到十分愤慨,他归国的信念并未动摇。

陈能宽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这样说,“我和我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我们出国求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学成归国,而绝不是想永远侨居美国的。”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留学生回国问题是中美磋商的议题之一。在新中国代表团的严正交涉下,美国政府撤销了对部分留学生的禁归令。陈能宽一家终于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经香港返回祖国。

26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