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是怎样的呢?任新民的事迹材料大家知道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篇1)
1929年,年仅14岁的任新民满怀救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的安徽宣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血腥屠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中共特派员组织了“冒埠暴动”,但被特务队等武装力量镇压,党员、共青团员名单也被泄露。为了躲避当局的审查,在宣城上中学的任新民被父亲送到了偏远山区,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任新民崇敬和热爱的师友在暴动中被杀、被捕,自己的报国壮志在穷乡僻壤的避难之所也无处伸展。
谁也不知道这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人承受了多少愤懑与痛苦,但他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同时也在刻苦自学中学课程。半年后,任新民参加了南京市高中招生考试,被南京钟英中学录取,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七七事变”后,重庆的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为解决兵器制造人才奇缺的问题,从各大学招收二、三年级学生插班学习兵工专业。任新民踊跃报名考试,被造兵系录用。这时候的任新民被浓厚的抗日氛围重新点燃,他学习的枪炮设计制作和使用,为中国人反抗侵略提供枪支弹药,为抗日战场研制枪炮、火药,他科技救国的抱负实现了第一步。
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挥别满目疮痍的山城重庆、山河破碎的故国热土,乘军机辗转到印度,再搭乘轮船前往这所世界知名的机床跨国公司。实习期间,任新民吃苦耐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工读兼顾,在实习结束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在学校近乎“痴迷”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前被聘为布法罗大学工程系讲师。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篇2)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总指挥的“统帅”,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因此,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回首“331”工程,令任新民最难忘的当属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长征3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曾立下汗马功劳,而关于“长征3号”运载火箭第3级,究竟该采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氢氧发动机,曾经有一段激烈的争论。氢氧发动机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只有一两个国家采用过,虽然风险比较大,但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任新民深知困难重重,但还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氢氧发动机是迟早要上的台阶,不上这个台阶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无法进步,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把氢氧发动机搞出来。”这是他认真对比了两种发动机的每一项性能之后做出的审慎决定。因为他知道,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因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动”。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篇3)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
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篇4)
任新民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新中国一成立,任新民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成为华东军区军事科学室的一名研究员。
1956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导弹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院长钱学森点名把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的任新民调来,开展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自此,任新民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与钱学森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年后,任新民被任命为“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首次试飞失败后,任新民与同事顶着巨大的压力,分析故障、钻研改进,终于在1964年第二次试飞中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此后,任新民全面负责“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仅用10年的时间,中国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
“两弹一星”任新民元勋事迹(篇5)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的抗震形势也十分紧张。为了防范余震,按照规定,人们不允许再进入建筑物,都住进了防震棚。
那时,“331”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常常“违反”规定,并被工作人员“抓个正着”。
一天夜晚,巡逻人员发现办公楼三层竟然还有房间亮灯,上楼推开门才发现,任新民还在“沉浸式”办公。巡逻人员多次“劝返”,他才略显尴尬地笑着说:“好,好,这就走,这就走......”嘴上一个劲答应,却不见起身,大家也拿他没办法。
白天,任新民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查阅资料。一次,内勤班长临时返回办公室取东西,发现隔壁有动静,于是打算一探究竟。她用内勤班的钥匙打开任新民的房门,两人一照面都被吓了一跳,打过招呼恢复常态后,任新民又埋头钻进资料中。
这位内勤班长时常感慨:“任部长话语不多,不摆架子,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主儿。”
为了工作,任新民“冒险”的场景还有很多。1983年5月25日,“长征三号”三级进行第一次全系统试车,仪器舱部位起火,实施了紧急关机。消防设备随之启动喷水灭火。警报还未解除,任新民就要爬上试车台,试图查明起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