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 徐球

王希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王希季的科学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年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1】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云南昆明。初中毕业前,王希季患风寒休了半年学。病刚刚好就去参加昆明市会考,成绩是全市第一名。1938年他初中毕业,正赶上西南联大在昆明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考试,结果直接就被录取了。

1942年,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当时正值中国抗战。在亲身体会了几年的兵工厂生活后,他觉得中国的工业太落后,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面临无限的危机。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他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两年后,王希季成功获得硕士学位。

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成立了。听到这个喜讯后,他迅速找到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提出了许多优厚条件。而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只能享受300公斤小米的优待。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

但因为两张照片,让王希季下定决心回到祖国。其中一张就是解放上海之后,人民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

王希季晚年时,曾经回忆说:“我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正赶上军阀混战,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有军队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檐下过夜,这样的军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队伍。”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2】

王希季(1921.7.26-),生于云南昆明,中共党员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_______以他宏亮的声音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3】

1938年秋,刚刚读完高一的王希季在一位同学的鼓动下参加了西南联大的高考,结果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毕业后,他抱着科学救国的一腔热血,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留学,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10月,王希季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惊喜不已,萌发了要回到祖国怀抱的想法。他拒绝了好几个美国大型电厂的录用,踏上了驶回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他计划回国创业,“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1950年初春,呼啸的海风无法吹散他渴望报效祖国的一腔热情。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抬头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绝没有想到,10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刺破浩瀚苍穹,揭开了国人空间探索崭新的一页。

几十年后,他回忆道:“归国的动力,源自于两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照片。”王希季此言所指,分别是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照片。此后,更多振奋人心的消息陆续传来。王希季归意已决,而他放弃的,是在美国攻读博士的机会和优厚的待遇。

回国初期,王希季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家乡打造出可供持续性发展的大型发电站。不过,这位一心打算投身能源工业,憧憬工业救国的青年,却在归国后不久踏进教育领域。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4】

那时中国,山河破碎。由于日军频繁轰炸昆明,学生们几乎每天“跑警报”。

有次,惨烈空袭过后,王希季担心家人安危,顺着城墙往回跑。沿途中,他看见尸横遍野,听见遍地哀嚎。

这个象征“国耻”的场面,让他终身难忘:“那个时候就是想工业报国。落后挨打,人家总说你工业不行,造不出炮,造不出舰。”

正是由于这样,毕业后的王希季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发电厂,选择进入兵工厂工作,制造打鬼子的武器。

抗战结束后,才二十出头的他就已成为人人羡慕的工程师。但日寇被赶出中国后,他辞职了,因为他不愿意成为国民党的内战帮凶。他重新进入发电厂和机械修理厂,但他逐步发现,中国工业基础太落后了,于是想出国深造。

1948年4月,王希季登上了赴美的邮轮,在弗吉尼亚州攻读硕士。由于极度用功,他在1949年12月就拿到了硕士学位。

正当准备继续攻读博士时,他看到了《纽约时报》的两张照片:一张是解放军为防止扰民,露宿上海街头;一张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宏大场景。

看到中国人站起来了,王希季瞬间归心似箭。他谢绝了极力挽留,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征程。

1950年3月,28岁的王希季与几十名留学生一同踏上了从美国回归祖国的邮轮。甲板上,他们不禁高唱起《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慷慨激昂的声音飘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事迹【篇5】

王希季的父亲王毓崑是商人,生意场上沉浮多年,不愿孩子再身陷商海,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他们能学一门手艺,过一种能养活自己的平安日子。但王希季不甘平庸,从职校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入读工学院机械系。

在西南联大,最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先生让他吃了第一个零蛋。在一次测验中,刘仙洲先生给出题目,要求计算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王希季举起计算尺刷刷算完。一看成绩,零蛋。因为计算结果的小数点下三位是根据计算尺估算的。

“刘先生给了我零分,让我终身受益。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我考试中的小数点下三位就是缺陷,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零。”后来成为航天专家的王希季,与“零缺陷”工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在大学,王希季萌生了“工业救国”的想法。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兵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到了昆明的电厂。

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学旅程,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国内传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次年3月,王希季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读博,他答:“从我出生时起,国家就一直在混乱中,支离破碎。我出去读书时国内还没统一,回来时已经统一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批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回到了祖国。

266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