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同学们进行过了解吗?朱光亚的人生中有哪些大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篇1】
外国人最早注意到他,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中国新闻媒体上,钱学森、朱光亚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美国《纽约时报》因此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美国人在猜……
其实,两个名字的排序已经暗含“天机”——如果把中国的战略核武器比作一把“枪”,这两位科学家珠联璧合:钱学森是研制“枪”的,负责导弹;朱光亚是研制“弹”的,负责核武器。
核武器,利用能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翻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首页上这48个字的定义,就是朱光亚撰写的。
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
1945年8月6日。
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一颗名为“小男孩”的铀弹,三天后,又一颗名为“胖子”的钚弹被投到了长崎市中心。这两颗原子弹瞬间让广岛和长崎化为废墟,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那一年的秋天,美国军方曾透露出美国可以接受中国人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意思。
当时,学物理的朱光亚从众多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作为助手跟着团队一起赴美学习。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篇2】
朱光亚(1924~2011年),湖北武汉人,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多年来,他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和决策,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朱光亚与其他22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
朱光亚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盛典上,组委会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的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的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04年12月,编号为1038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朱光亚逝去了,但这颗星和他的精神将永耀苍穹。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篇3】
朱光亚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参与了“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在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享有崇高威望。五十春秋呕心沥血,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被誉为“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归国抉择的“无悔”、铸造核盾的“无畏”、战略决策的“无惑”、科学精神的“无瑕”、人生境界的“无我”,这“五无”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朱光亚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少年时代,他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青年时期,他胸怀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赴美留学,立下了学成必归,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坚定决心。
朱光亚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积极参加留美学生进步团体,经常组织爱国进步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他带头把抗战时“打倒列强”的歌,填上“赶快回国”的词,推动留学生回归报国。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取道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回国的轮船上,朱光亚牵头与51名血气方刚的爱国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在这封短短1600多字的公开信中,朱光亚用了11个感叹号,每个感叹号都诉说着朱光亚内心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每一个感叹号都昭示着朱光亚唤醒中国留学生报效祖国的斗志和急切的期盼,朱光亚那藏在文字中的,对祖国崛起的热情深深感染了许多留学生。后来,密执安大学的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在取得了学位后,都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新中国。这封信还传到英国、法国,在那里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也都陆续回国,后来为核武器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程开甲就是其中之一。1950—1955年间,由海外回国的学子有上千人。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篇4】
朱光亚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从东北调回北京,开始培养我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有关协定,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科研项目被迫停顿。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委托钱三强挑选一位“科学技术带头人”,钱三强推荐了朱光亚。只有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从此做起了他这一辈子主要做的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和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在核反应堆研究中,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试验,跨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第一步。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他参与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后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贡献卓著。
1946年9月初,朱光亚一行人搭乘“美格将军号”军舰从上海前往美国学习原子弹相关技术,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美国的核垄断政策使得他们无法接触到前沿的知识,于是,朱光亚前往密歇根大学学习核物理专业,并最终拿到了核物理博士学位。
朱光亚中国两弹之父先进事迹【篇5】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王方定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朱光亚副所长身着实验服站在我身边长时间地看着我做实验,不仅鼓舞我一个人,也使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深为感动。”“三种思路齐头并进,出现苗头集中突破、对后两种思路穷追不舍并作为后续突破工作的技术储备的决策,把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后两种思路的成果在多年之后的新的研制中又派上大用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朱光亚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著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
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