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

| 徐球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同学们想知道哪些呢?杨嘉墀的贡献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篇1

1919年7月16日,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1937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沦陷,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知识,希望以科技救国。

1946年,杨嘉墀前往美国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翌年进入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学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1950~1955年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定为“杨氏仪器”,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并获得美国专利。

1956年,中国留学生经过不懈斗争,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常权利。杨嘉墀和夫人变卖家产,购买了振荡器、真空管等国内急需的设备毅然回国。在离境时,移民局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自愿,杨嘉墀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是自愿的!”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篇2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50年—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65年,杨嘉墀参与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这一年也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

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篇3

杨嘉墀(1919.7.16—2006.6.11.),空间自动控制专家。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1949年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电子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等。长期从事自动化技术及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担任空间技术分系统设计师,在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指导研制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检测技术及设备等。联名倡议发展高技术建议(“863”计划)。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陈嘉庚信息科学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和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回溯这段奋斗历程,有一位科学家,归国50年间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这位把“少说多做”刻在了骨子里的科学家,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杨嘉墀院士。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篇4

杨嘉墀,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我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06年6月11日因病逝世。

当你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可能会看到一颗名叫“杨嘉墀”的星星。这颗星星将为你讲述一个“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出吴江,学哈佛,归国效力,八十七,做人做事皆楷模;精仪表,掌自动,再领信息,八六三,两弹一星建奇勋。”这是杨嘉墀逝世时,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叶培建送上的一副挽联,它高度概括了杨嘉墀不凡的一生。

杨嘉墀出生在江苏吴江县。因为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放,杨嘉墀的小学时代就在祖父兴办的“丝业公学”里度过。

杨嘉墀考进上海交通大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累累暴行,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交大毕业后,杨嘉墀穿越封锁线来到西南联大任助教。

杨嘉墀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期间,他有一项发明,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结合起来,结束了光谱仪手动的历史,这个发明被称为杨氏仪器。才华横溢的杨嘉墀,被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看中,成为每周在该所工作三天的“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

杨嘉墀“两弹元勋”科学家事迹篇5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完成了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和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在这一系列“奇迹”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回溯这段奋斗历程,有一位科学家,归国50年间几乎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他都会高瞻远瞩地及时提出重大建议。“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这是他面对荣誉时的超脱和淡泊,这位把“少说多做”刻在了骨子里的科学家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发起者之一杨嘉墀院士。

杨嘉墀考入交通大学后不足一月,上海沦陷,学校被迫搬入法租界。他的大学四年是在外国租界度过的,也正是这段经历,才造就了他满怀报国之志的赤子之心。毕业后多年的实践工作让杨嘉墀深刻体会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和实业的进步才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他下定决心前往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1947年,杨嘉墀来到了美国,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读书期间,杨嘉墀积极参加“留美科协”的各种活动,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内局势的新进展。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杨嘉墀和大多数的爱国留学生一样,感到中国有了新的希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1950年,麦卡锡主义的泛滥和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归国之路被阻断了,但杨嘉墀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始终坚定,他拒绝了成为“美国公民”的诱惑,暗中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祖国的消息,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祖国发生的变化。当时有很多国际友人给他介绍前往其他国家工作的机会,对此,杨嘉墀总是坚定地回复:“我要回中国工作,那里是我的家。”

26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