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

| 徐球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新鲜出炉,朱光亚的科学生涯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精选篇1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英勇作战,捷报频传。美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一度发出核威胁,这让很多不太了解核武器的普通大众忧心忡忡。针对这种情况,朱光亚撰写了科普读物《原子能和原子武器》。与此同时,朱光亚也意识到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想要自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装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在青海开工建设。朱光亚等科学家来到这里,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中国的核研究稳步推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销毁图纸。具有极高核物理研究造诣的朱光亚迎难而上,成为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接下来,他又会如何统筹工作,带领大家攻克难关呢?

1962年,朱光亚起草了两份报告来制定原子弹研究规划,目的是保证中国在两年内成功爆炸原子弹。在朱光亚的统筹安排以及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原子弹研究逐渐步入正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科研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严峻的考验也接踵而至。每一次的核试验,不仅会面临巨大风险,还有外部环境造成的干扰和阻碍。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精选篇2

1950年2月,朱光亚毅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救济”,抢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之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的轮船上,朱光亚牵头与51名血气方刚的爱国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朱光亚工作上追求完美极致,注重各方协作协同,凭着这种科学精神,他们创造了奇迹:从第一颗原子弹到安装在导弹上的核弹头,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中国仅用了2年;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4年,中国则只用了2年8个月。

朱光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核试验场区条件艰苦,几乎每次重要试验,他都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字方针。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育了核武器研究队伍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朱光亚非常重视发扬技术民主,倾听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善于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实现技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每逢重大技术问题,他要求大家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说话,与会人员不分职务高低、年龄大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研讨和论证。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精选篇3

就在这封信刊登于《留美学生通讯》之前,朱光亚已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仅4天,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成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副教授。

1953年,朱光亚被分配到刚刚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被学校任命为物理系特殊实验计划组副组长。当时的物理系可谓一穷二白,教学任务繁重,但朱光亚的每门课都思路明晰、语言简练,被学生们称为“艺术精品”。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一年,朱光亚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1962年,第九研究所向领导人提出将在两年内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为此,朱光亚亲自编写了我国核武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对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朱光亚潸然泪下。当晚,一向少言寡语的他在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醉酒。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的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朱光亚的人生编年表上,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主持某次核试验取得成功”。我国一共进行了40多次核试验,朱光亚曾30多次亲临现场。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精选篇4

打造中国核盾牌的最早期努力,应该算是1956年开始筹建的近代物理研究室,当时国家意在以此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一纸调令,朱光亚离开东北人民大学,前往参与筹建。他的学生们泪目相送,依依不舍……

刚刚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室让钟情核物理学的朱光亚终于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一年之后,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这里,共同打造中国的核盾牌。许多年后有记者问起,当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朱光亚的回答是——没有资料,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

回溯起来,那是一种行走在深暗隧道里的漫长困境。偶尔闪现的亮光,是从苏联专家遗留下的报告中发现的一些“残缺碎片”。朱光亚不急不躁,带领大家对这些“残缺碎片”进行微观剖析与宏观联想,以一种考古般的姿态一点点地破译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万千密码,最终拿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紧接着又拿出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就此,初步完成了中国核武器试验从战略到战术的应有布局。

当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许多知情人在欣喜若狂之际,都会深切感叹朱光亚为了这一天而做出的一次智慧担当——曾经有一阵子,由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国力陷入极端贫瘠,对原子弹工程是否“下马”的声音变得喧嚣起来。

情势紧急中,但见朱光亚定力十足,立刻主持起草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有理有据地强调了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地过技术关;明确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后做空投爆炸试验;至于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和技术保障、测试场地的总体布局和试验规模,全都一一拿出了极其细致入微的论证方案。

朱光亚两弹一星“众帅之帅”事迹精选篇5

1959年7月,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工程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参与领导并指导了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分解、确定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选择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设立课题并制定重要攻关课题的实施方案等重要工作。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副主任,在继续负责组织核武器技术研究与发展工作的同时,参与组织领导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工作。其间,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1986年,国务院组织全国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专题研究,制订出中国第一个“军民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朱光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的成员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学家,亲自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

1991年10月,朱光亚率中国科学家小组赴美,与美国科学院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委员会(CISAC)进行双边学术交流。交流会上,他亲自向美国同行介绍中国军备控制研究的成果,宣传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取得良好效果。

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