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

| 徐球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大家了解多少?朱光亚的研究成果大家熟悉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1)

193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重庆,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今重庆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

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里,朱光亚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朱光亚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中国也要做原子弹。于是,国民政府决定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1946年9月,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2)

朱光亚与众多科研团队经过了十年如一日的研发,在1964年新疆罗布泊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随后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而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庆功宴当晚,所有科研人员都聚在一起共饮庆功酒,而朱光亚更是喝得酩酊大醉。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喝酒。

原子弹并不是终点,因为在往后的两年时间里,朱光亚跟团队依旧在实验室里潜心研发。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继原子弹之后才短短两年多时间,让西方为之震惊!

但朱光亚和团队并没有因为这两弹而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更“高”的工作当中。

那就是让导弹与原子弹相结合,研发出更为精准的“两弹结合”武器,同时还提出了机载核弹爆炸实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让我国真正实现了超高技术核武器。

朱光亚理想还没有截止!他还曾经主导我国首次地下核实验,自主研发出我国首座核电站-泰山核电站。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3)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1952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英文翻译。

1953年1月,全国院校调整,朱光亚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同年4月,朱光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至1959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

1959年7月起,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工程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参与领导并指导了核武器研制任务的分解、确定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选择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设立课题并制定重要攻关课题的实施方案等重要工作。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中国地下核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核试验转入地下目标,为核武器技术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4)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我国铸造核盾牌的伟大工程中,核试验的每一次成功,都倾注着朱光亚的心血与汗水;核武器发展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朱光亚的智慧和决心。

他为人低调、虚怀若谷。他视名利如草芥,一心投身于科研事业,一心为国为民。

朱光亚是中国工程院的首任院长,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后被解密的一位,他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翻阅中国数十年的国防科技发展史,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情况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被最晚解密的。

熟悉朱光亚的人说:“他生活很简朴,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一直到70多岁。他在公众场合,也是极其低调,少言寡语,不苟言笑。”

中大教授许锡挥说:“朱光亚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大学教授,但是他有空的时候,会买菜、会砍柴、做家务。”

曾汉民说:“朱光亚是个真正的大科学家,值得当前科技界人士学习!朱光亚为人非常低调,大智若愚,沉默寡言。工作中总是详细地听取汇报,并反复调研,总是在想清楚了之后才会发表看法。”

“两弹一星”朱光亚功勋获得者事迹(精选篇5)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王方定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朱光亚副所长身着实验服站在我身边长时间地看着我做实验,不仅鼓舞我一个人,也使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深为感动。”“三种思路齐头并进,出现苗头集中突破、对后两种思路穷追不舍并作为后续突破工作的技术储备的决策,把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后两种思路的成果在多年之后的新的研制中又派上大用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朱光亚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著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

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25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