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

| 徐球

于敏科学家事迹是怎样的呢?于敏事迹同学们了解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篇1】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9年1月逝世。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于敏用一生践行着爱国二字,爱国也成为这个家永恒不变的主题,默默传承。于敏成长于旧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幼年的于敏,常与大他三岁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啸而来的枪弹。一年夏天,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敏,就险些遭到横冲直撞的日军吉普车碾压。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难以抚平的童年屈辱,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激发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为他此后一生“科学救国”的精神动力,“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1944 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入理学院物理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于敏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很快崭露头角。1961年1月,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摆在了35岁的于敏面前——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的研究毫无疑问属于国家安全最高等级的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其中,就意味着今后将长期隐姓埋名、忙碌奔波。这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何况一名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篇2】

在《功勋》中,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雷佳音饰演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想买一只烤鸭庆祝,妻子却说不年不节的买它干嘛。

因为于敏的工作需要高度保密,妻子孙玉芹并不知情。不过这并不影响,这举国欢腾、激动人心的场景,足令我们热血澎湃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曾说:“搞氢弹是很难的事情,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是爱国主义压过兴趣。”“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如此崇高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仰不已。常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而正因拥有高尚的情怀,于敏一生中半个世纪都在与“核”共舞,隐姓埋名长达28载,为我国氢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表彰,于敏是其中之一。共和国勋章是我国最高荣誉,只有建立了不朽功勋者才能获此殊荣。

于敏一生荣誉无数,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奖章,“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201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甚至还有“全国劳动模范”“改革模范”称号等。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篇3】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篇4】

在二十世纪中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中国为了铸就国防的铜墙铁壁,提升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主研发核武器与人造卫星的征途,这一壮举被后人铭记为“两弹一星”的辉煌历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科学战役中,无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以青春和才智为笔,书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其中,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无疑是这璀璨星河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于敏,这位出生于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市)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非凡天赋。1944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踏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大门,两年后,出于对物理学的深切热爱,他毅然决定转入理学院,专攻理论物理,从此踏上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在张宗遂、胡宁等名师的悉心栽培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踏上了科研的征途,开启了其辉煌的职业生涯。

毕业后,于敏凭借其卓越的才华与潜力,被钱三强、彭桓武等科学巨匠慧眼识中,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重要职务。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精心策划下,于敏带领一群年轻而充满激情的科学工作者,悄然拉开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的序幕。这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但于敏却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引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理论难关,为中国核武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的征途中,于敏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对国家的忠诚。他长期担任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工作的领军人物,不仅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在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中,勇挑重担,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核武器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他的卓越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更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于敏科学家事迹范文【篇5】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核物理学家,生于河北(现天津市)宁河。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于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17日,________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26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