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大家听说过吗?两弹一星的研制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2】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他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小职员。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于敏先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核物理事业中。他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激励当代青年要心怀祖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敏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他的这种品格提醒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为名利所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
在面对科研难题时,于敏先生不畏艰难,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他的这种勇气鼓励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要有信心和毅力去战胜一切困难。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3】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组织上特许其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于敏。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4】
在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后,于敏选择了留下来继续为中国核 武 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率领团队在二代核 武 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 武 器技术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虽然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但他依然对人诚恳、谦逊待人,并鼓励年轻人多学习、有机会就出国深造。
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于敏和家人的相聚时光少得可怜。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家庭和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亏欠。妻子孙玉芹几乎是一个人扛起家庭重担,抚养儿女、赡养老人,还要面对街坊邻居的猜疑和误解。
然而,她始终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并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被解禁后,孙玉芹才和全国人民一起知道了丈夫的工作内容。邻居们恍然大悟,纷纷表示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和赞誉,但他却一如既往地低调和谦逊。
晚年时期,于敏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了。然而,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他和鬓角斑白的老妻。每当这对老夫妻外出时,同行的人总能够看到他们相濡以沫、相互关照的温馨场景。然而,2012年孙玉芹突发心脏病去世,让于敏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自责之中。他在文章里痛心地写下:“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范文【篇5】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面临重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____也深知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便发出明确的号召:必须加快原子弹、氢弹及导弹的研发。
当时的中国,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资金,十分匮乏,科学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核武器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发出氢弹,几乎是一种奢望。然而,于敏和他的团队对此毫不退缩,就在这段时期,于敏站了出来,他要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在接到研发氢弹的任务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隐姓埋名,踏上了氢弹研究的征途。氢弹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与挑战。科研团队的条件极其有限,只能依赖传统的方法进行实验。很多时候,算盘、木尺,都成了他们计算的工具。
1965年,于敏的团队不断进行冷实验和热实验研究。为了拿到第一手真实数据,他们从青海跑到新疆,冒着生命危险,玩命的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67年6月17日,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这一成功,不仅令美、苏两国震惊,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更厉害的是,于敏早在40年前,就写好了一篇学术文章,阐述了关于氢弹的理论。然而,出于国家利益,他并未在当时发布这篇文章,防止印度给偷学了。一直到2015年,这篇文章对外发表时,印度仍然没有制造出氢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于敏的技术水平之高,足足领先了世界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