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多少呢?王大珩为什么能获得两弹一星奖章的奖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篇1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珩先生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
王大珩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以渊博的学问,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超迈的胸襟,务实的精神和儒雅的文风,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科教事业。
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与应用光学研究,光学工程与科技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提高;在解决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所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中,凝聚着王大珩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他对国家的光学工程、仪器仪表、计量、遥感、航天等科技事业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技英才培养的成就,他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议等等,都将载入史册。
与王大珩一起工作过的人,受到深深感染的不仅是他的智慧、勤奋、执着及其宽广的学术视野,还有弥漫在他身上对外部世界浓厚兴趣和沁人心脾的人文气息。他中西贯通、古今融通、文理会通,知识面宽,说古道今,妙语连珠。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篇2
在两弹一星功勋中,他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没有他,就不会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画面,他就是两院院士王大珩。
王大珩是江苏苏州人,十七岁的王大珩同时考上了三所名牌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最后选择了清华。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元等大家。二十三岁从四百多名考生中考取唯一一个物理应用光学专业名额,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王大珩又一次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惨剧,并进一步认识到光学技术在国防和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更加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
1942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选择到英国最大的玻璃制造公司——昌思公司,因为那里有世界最先进的光学尖端技术。1948年回国后,他放弃高薪重回英国的邀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一些事情。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连一块合格的光学玻璃都生产不出来。王大珩接过任务,他用国家拨给的经费,1400万斤小米迅速建起了中国的光学城。在王大珩的带领下,相继研制出中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篇3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其中有王大珩和同事们研制的大型光学测试仪器的贡献。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他和团队研制的对地观测相机,带回了清晰的地面图像。
我国完成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他参与了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
谈起科研秘诀,王大珩总是说:“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回国60多年,王大珩很少发表论文,而经他审定的文章、报告、讲义却车载斗量。说到新中国光学发展史,谈起别人的贡献他如数家珍,提到自己时却总是轻描淡写。
王大珩获悉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后,当即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技术的进步。
退休后,王大珩也没有闲着,一直为发展高科技奔走呼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技术科学院的提案,建议国家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他说:“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篇4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卫星工程。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促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的制定。1992年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技术科学成就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3月28日,编号17693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2018年12月,被追授“改革先锋”称号。
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王大珩带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将光学事业和国防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到“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科研攻关中。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王大珩带领科研人员,在没有经验、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并节省了研制时间。他主持改装的测量核爆火球尺寸的高速摄影机,成功记录下首次原子弹爆炸的珍贵影像,为我国核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试验数据。
1965年,王大珩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型光学电影经纬仪”,该设备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年,他参与制订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对卫星采用的跟踪系统的技术路线提出有见地的看法并被采纳,还主持了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任务,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航天相机。
之后,王大珩和同事们攻克了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所需的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等难关,使相机带回清晰的地面图像。在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中,王大珩率领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大型光学设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同事们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在没有资料可循的情况下,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性取得成功。
王大珩科学家事迹范文篇5
1936 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已初露锋芒。随后,1938 年踏上赴英留学之旅,专攻应用光学专业,成功摘取硕士学位桂冠。在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担任助理研究员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开阔了科研视野。1948 年,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炽热的报国之心,王大珩毅然回国。
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多个重要科研岗位,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每一个岗位,都是他为祖国科技事业拼搏的战场;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精彩绝伦。在 20 世纪 50 年代,王大珩以非凡的远见和魄力,创办了中国科学院仪器馆,而这便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
在他的精心培育与卓越领导下,长春光机所创造了多个中国 “第一”:我国第一锅光学玻璃在这里诞生,如同破晓的曙光,为我国光学材料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让我们得以窥探微观世界的奥秘;第一台激光器问世,更是标志着我国在光学前沿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长春光机所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研究开发基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光学的强大实力。
时间来到 1986 年,王大珩携手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发展高技术的建议 ——“863” 计划。这一计划犹如一声春雷,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地上炸响,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崛起指明了方向,众多前沿科技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