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大珩身为两弹一星的荣誉科学家,他的科学事迹是怎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必看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篇1)
王大珩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他开创并发展的中国光学技术、光学计量、激光技术、光学玻璃、光学工程等领域的工作,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空间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王大珩作为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他一生潜心科研,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报国之志。
出生于1915年的王大珩,在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1938年远赴英国留学。1948年,王大珩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
潜心研究光学科技,为国为民奉献一生。1953年底,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带领着同事们,在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当中的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光学玻璃。在之后不到6年的时间,王大珩带领着他的同事们又相继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而这由王大珩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就是现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篇2)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江苏吴县,中共党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众多重要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光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生于日本东京的王大珩,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中学时代,他对科学仪器的着迷为日后的科研生涯埋下了种子。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他开始系统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随后,他抓住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的宝贵机遇,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钻研应用光学,后又在谢菲尔德大学深入学习光学玻璃制造技术。在异国的科研之旅中,他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分,更在实践中锤炼了自己的技能,成功研制出 v 棱镜折光仪,这一成果犹如一颗启明星,预示着他将在光学领域掀起波澜壮阔的篇章。
1948 年,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报国之志,王大珩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踏上归程。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建设,先后在多所院校与科研机构任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得以筹建并发展壮大。他带领团队攻克重重难关,于 1953 年成功熔炼出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光学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光学仪器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我国自主光学研究与生产的新纪元。
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篇3)
1915年2月26日,在东京国家天文台附近的一所和式住宅里,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38岁得子的父亲王应伟激动不已,面朝祖国方向叩拜“禀告”祖先。这位清末秀才被甲午战争惊醒了科举梦,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到日本留学,以期学成科技报国。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父亲迫不及待携妻抱着刚满半岁的王大珩回国了。
大珩的父母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不过,大珩觉得父亲的严厉太过了,与父亲很是生分。每次写大字,他特别害怕父亲站在背后,如果拿毛笔的姿势不正或哪个字没写好,父亲的巴掌就会及时劈下来,常常打得笔飞墨溅。父亲指点功课时,凡是讲过一遍的就不允许不记得,凡是觉得简单的就不允许听不懂。
父亲对自己的一群孩子没一个看得上眼,是母亲周秀清首先发现大珩的灵气。母亲毕业于苏州兰陵女学,知书达理,弹得一手好风琴。她闲暇时随便教大珩几个字,儿子竟过目不忘,没多久就学会了上千个汉字和简单的算术。父亲起初不信,当面考问后扔下三个字:上学去!
刚满5岁的大珩瘦瘦小小,看上去只有4岁。可北京孔德小学校方经过面试,当即决定让大珩直升二年级。因为个头矮小,大珩每次上台在黑板做题目,要踩在板凳上,才够得着。
整天板着脸、厚厚的镜片里反射出冷光的父亲,也有让大珩愿意接近的时候,那就是父亲会给他讲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方面的事。
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篇4)
王大珩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以渊博的学问,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见识,超迈的胸襟,务实的精神和儒雅的文风,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光学科教事业。
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与应用光学研究,光学工程与科技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提高;在解决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所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中,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中,凝聚着王大珩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他对国家的光学工程、仪器仪表、计量、遥感、航天等科技事业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技英才培养的成就,他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议等等,都将载入史册。
与王大珩一起工作过的人,受到深深感染的不仅是他的智慧、勤奋、执着及其宽广的学术视野,还有弥漫在他身上对外部世界浓厚兴趣和沁人心脾的人文气息。他中西贯通、古今融通、文理会通,知识面宽,说古道今,妙语连珠。
王大珩与集体水乳交融,深受科技人员尊敬爱戴,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把他当做学习的楷模。遇到问题时,都愿意聆听他的意见。他象一棵常青大树,树根深深扎于肥沃的土壤之中。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度的爱国热忱,无私奉献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地在祖国大地上开拓和建设起了为支撑祖国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光学和光学工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大珩先生既是我国光学界的领袖科学家,一位卓越的组织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从而备受人们崇敬和爱戴。
通观大珩先生一生,以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为其专长,领域遍及激光技术、仪器仪表、计量科学和空间遥感,其成就贡献,并不限于领导“八大件”高精尖光学仪器及“两弹一星”中大型光学观测设备的研制。
王大珩先生科学家事迹简介(篇5)
王大珩是江苏苏州人,十七岁的王大珩同时考上了三所名牌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最后选择了清华。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元等大家。二十三岁从四百多名考生中考取唯一一个物理应用光学专业名额,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
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王大珩又一次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惨剧,并进一步认识到光学技术在国防和战争中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更加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
1942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位,选择到英国最大的玻璃制造公司——昌思公司,因为那里有世界最先进的光学尖端技术。1948年回国后,他放弃高薪重回英国的邀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一些事情。
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连一块合格的光学玻璃都生产不出来。王大珩接过任务,他用国家拨给的经费,1400万斤小米迅速建起了中国的光学城。在王大珩的带领下,相继研制出中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1986年3月他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1992年在王大珩等人的倡议下,中国工程院成立。虽然国家给了他很多的荣誉和奖励,但他却一生勤俭,获得的奖金也都捐给了国家,哪怕是到了八十岁,只要是私事绝不坐公家配的车。他用“光”改变了中国,岁至暮年,依然坚守初心,为祖国发展高科技奔走呼号,向功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