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

| 徐球

于敏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大家知道是怎样的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2024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精选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篇1

在二十世纪中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中,中国为了铸就国防的铜墙铁壁,提升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主研发核武器与人造卫星的征途,这一壮举被后人铭记为“两弹一星”的辉煌历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科学战役中,无数科学家与工程师以青春和才智为笔,书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其中,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无疑是这璀璨星河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于敏,这位出生于河北宁河(今属天津市)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非凡天赋。1944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踏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大门,两年后,出于对物理学的深切热爱,他毅然决定转入理学院,专攻理论物理,从此踏上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在张宗遂、胡宁等名师的悉心栽培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踏上了科研的征途,开启了其辉煌的职业生涯。

毕业后,于敏凭借其卓越的才华与潜力,被钱三强、彭桓武等科学巨匠慧眼识中,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重要职务。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精心策划下,于敏带领一群年轻而充满激情的科学工作者,悄然拉开了氢弹技术理论研究的序幕。这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但于敏却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引领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理论难关,为中国核武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篇2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篇3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34岁年轻有为的于敏,带领他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小组,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

他在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篇4

于敏(1926.08.16—2019.01.16),核物理学家。生于河北宁河。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该院副院长。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对于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关于于敏的科学家事迹篇5

钱三强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所长,非常爱才惜才。听了胡宁的推荐后,他点头应允,将于敏调到所里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从此,于敏开始了他的核 武 器研究之路。原子核物理与于敏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学分支,这意味着他要从头学起。然而,他凭借着勤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仅用4年时间就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

并且,他还和北大教授杨立铭合著了《原子核理论讲义》,这成为我国原子核理论教材的开山之作。对此,钱三强赞誉有加,称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在众多研制核 武 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唯一没有留过学、没有得到外国名师指导的大神,是“地道的国产”。

当然,于敏有过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繁忙,他都放弃了。1961年,于敏的妻子孙玉芹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刻苦地背英语单词,希望陪丈夫一起出国留学。然而,于敏却突然告诉妻子,自己不打算出国了。这一消息让孙玉芹感到失落和困惑,但她还是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决定。

原来,在1961年1月,钱三强找于敏谈话,交给他一项新任务: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如果于敏答应下来,就意味着他要再次转行,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这对于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已经取得成绩的于敏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和挑战。

但是,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承诺要服从分配、转行。氢弹研究被列为最高机密,于敏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规定。他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不能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误解。然而,于敏却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2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