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如何写?事迹材料以事迹为主要内容,写出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的工作经历、工作事迹及取得成绩,事迹需要简要概述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1)
陈国平,中共党员,1955年10月生,曾当过六年兵,现已退伍。六年的军旅生涯,淬炼成他雷厉风行、杀伐决断的工作作风,目标明确、善于总结的工作思路,严以律己、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坚韧的意志品质及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熟悉他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觉得眼前这个精干的老兵身上有一种“狠”劲。这种“狠”劲不光体现在他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上,更源于他对工作要求的一丝不苟。正是这种“狠劲,成就了他近48年的工作和军旅生涯中,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和成功。
1955年10月,陈国平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祝塘镇塘头巷一个名叫杨圆湾的小村庄里,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哥哥,他是家中的老幺。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母对这个小儿子自然也是钟爱有加。但钟爱不等于溺爱,父母对他的管教颇严,再加上良好的家风,陈家的三个孩子在村民眼中都被觉得有出息。无奈正赶上那个“不学ABC,照样开机器”的年代,年仅十七岁的陈国平,早早被父母送到祝塘孔西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匠人家中,拜入其门下学泥瓦匠。他的母亲用卖了戒指的钱按习俗置办了一份拜师礼,让他好好跟师傅学一门手艺。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泥瓦匠对于年仅十七岁而身形又略显单薄的陈国平来讲,绝对是一份苦差事。每天徒步从家到孔西庄师傅家中往返十里路,天天跟着师傅不论严寒酷暑,早出晚归却不拿一分工钱。让陈国平记忆尤深的是,一次干活时的疏漏被师傅看见,师傅抬手就是一个耳刮子。醒过神来的他有点发懵,从小就没受过这种气的他心中顿觉委屈。但一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又只能含泪把委屈往肚里吞。自此他在心底暗下决心、勤学苦练,仅仅一年半就“出师”了。用陈国平自己的话来讲,这就叫做“化悲愤为力量”!出师后的陈国平非但没有记恨师傅,多年以后,即使自己早已不吃泥瓦匠这碗“饭”,逢年过节依旧不忘师恩去看望师傅,他一直抱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拳拳之心。对于当年自己的一巴掌,年逾耄耋的师傅后悔不迭,常感叹自己当年对陈国平过于严厉。现在想来,反倒是这个挨了耳刮子的徒弟,以德报怨对自己最好。
转眼到了1976年,这时的陈国平已做了五年的泥瓦匠。那时的泥瓦匠全靠肩扛手提,对于身形偏小的他来讲还是太过艰辛。倒不是怕吃苦,而是一直以来在他的心里还存着一个从军梦。陈国平的舅舅严佛庆同志一直从事地下革命工作。陈国平的二哥陈国荣十七岁就参军的经历更是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他。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能够穿上解放军战士的绿军装是一种无上荣光。于是,他二哥刚从部队退伍,他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那年的征兵体检。1976年11月26日,陈国平第一次完成了从一个泥瓦匠到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蜕变。他光荣地成为了87231部队里面的一名新兵。经历过社会实践洗礼的他抱着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爆发出了极强的训练热情,入伍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全团学雷锋先进标兵“,并因表现突出,于1978年7月1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六年的军旅生涯,陈国平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个称职的老班长,这个不服输的小个子给部队领导和战友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2年底,带着对部队和战友深深的眷恋和不舍,陈国平同志光荣退伍,又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祝塘。婉拒了祝塘建筑站领导的盛情挽留,陈国平接过父亲的班,1983年2月,陈国平成为常熟市国营工程机械厂锻造车间的一名普通锻工,由此拉开了一名退伍老兵在企业努力奋斗并取得辉煌业绩的新篇章。
1983年2月,常熟国营工程机械厂锻工;
1985年8月,担任锻造车间组长;
1988年调任生产科内审员外协调度员;
1990年2月调任综合车间主任兼支部书记;
1991年10月调任板焊二车间主任兼支部书记;
1998年4月调任钢结构部任副经理;
2001年7月调通润机电集团品管部任内勤主管;
看着陈国平同志的任职简历,不难想象一个刚从部队转业的老兵,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最基层的普通锻工,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国企中层领导干部,其中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每每问到他是怎样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他总是笑笑,拿出他珍藏多年,当年当锻工时亲手锻打的一把小刀,作为铭记那段历程的一个见证。经不住我们这些后辈的追问,他才吐露出当年支撑他奋斗的一段心路历程——抱着誓要在人生地不熟的他乡闯出一片新天地的信念,带着多年来在部队养成的“制订目标-付诸实施-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的良好习惯和雷厉风行、杀伐决断的军人作风,再加上吃苦耐劳,严以律己的军人品质。别人8点钟才拖着慵懒的脚步上班,陈国平7点就开始了在车间的忙碌。为了赶上班,难得回一趟家的他凌晨3点半就起床,带着母亲给他煮好的“团圆”骑自行车赶回常熟,创造了20年上班从未迟到过的记录!他被领导誉为”板焊二车间的__“,这就是一个退伍老兵在第二故乡交出的完美答卷!
正当陈国平同志在常熟干得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之时,受妻弟的反复恳求和邀请,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照看日益年迈的父母。2003年5月,陈国平谢绝了常熟公司领导的再三挽留,辞职又一次回到家乡,出任江阴华立公司副总经理、支部负责人。甫一上任就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将一个民营私企管理得井井有条。
2013年7月起,陈国平同志转任江苏百舸集团行政总监、党支部负责人至今。在百舸集团任职期间,陈国平同志一如既往地把他在部队里养成的军人作风和良好素养在工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是他所负责的工作条线,必定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实、做好,力争做到与众不同。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年来工作中获得的各种先进证书及工会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比赛项目下的累累硕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对企业忠诚,尊重上司。对负责的环保、安全、工会、支部等一应工作都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充满激情,始终保持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中他自信乐观,有很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乐于帮助下属和工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时间观念,办公室里第一个到的一定是他,吃饭或下班一定是到点才下。特别是节假日,别人都在休假享受假期的时候,就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逢节假日公司的角角落落都要走一遍他才会放心。每到公司有突发事情时,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他。这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退伍老兵的牺牲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尽显军人本色。
家庭中他孝顺父母,关爱妻子,兄弟和睦,为下一代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获得了邻里间的一致好评;对自己在部队里多年的战友很重感情,退伍不退情,每当有远方的战友过来时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都像对待最好的兄弟那样热情款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兵的初心和无悔青春!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2)
在津市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房、无车、无存款。他住在廉租房里,不是没钱买房,他除了生活必须用的以外,而是把钱全部用在支持帮助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上,他就是退伍老兵朱德文。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民做好事,一做就是17年。据不完全统计加班加点约2万余小时,帮助弱势群体千余人次,累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和伤残金中拿出共计十多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对象。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退役军人,为了搞好志愿服务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家,更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退伍老兵的大爱人生。近年来,他共获得了国家、省、市给予的各种荣誉称号二十多个。
朱德文同志1966年7月出生于原津市市棠华乡。1984年10月,他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入伍。1985年至1989年三次上前线参加对越旱季作战,且在战斗中英勇抗敌,光荣负伤,八级伤残,先后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现任津市市十二届__委员,津市市襄阳街街道办事处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1989年3月,退伍后他被分配到了津市油泵电机总工作,并担任保卫科厂,1998因企业改制下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受部队培养教育多年的退伍军人,朱德文同志弘扬坚韧不拔、能吃苦、不服输的军人精神很快振作起来,不等不靠,走上了一条自救之路。他摆过水果摊,开过小餐馆,终于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
2006年,朱德文同志根据再就业援助政策,他被分配到了津市市襄阳街社区工作。在工作中他自费印制了“社区真情联系卡”,在真情联系卡上,他对居民群众承诺:我是社区工作人员,如有困难请打我电话,复员退役军人从不食言,记得保管,等您呼唤。卡上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把真情卡发给社区的居民,当群众需要他帮助时,他随喊随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全力帮助,给很多群众解决了急需的困难。襄阳街社区重度烧伤儿童李自豪,因一场意外烧伤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原本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更是让活泼可爱的孩子心理上和身体身体上受到了无法抹平的伤痕、伤痛。走投无路的李自豪父亲找到朱德文进行求助,朱德文同志二话不说带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们四处募捐,为他募得了十多万元的爱心善款,他自己更是把身上刚发的一个月工资全部捐献给了他。
社区低保户向多发,身患重病,又孤身一人,无人照顾,生活困难,向社区反映后,朱德文同志主动请缨,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麻烦,跑前跑后,带着向多发看病买药,朱德文同志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向多发的邻居,请他们帮忙看护,如果有什么事情直接打电话给他,向多发有什么不舒服和病痛,只要一个电话,朱德文同志半夜三更都会开车来到他的身边嘘寒问暖。向多发患病期间,感慨的说:“我的身边现在没有一个亲人,朱主任就象我的亲生儿子一样照顾我,我深受感动,我真想认朱主任为我的义子。”当向多发被确诊为癌症后,他将自己的一些身后事宜都像交代儿子一样交代给了朱德文同志。在向多发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朱德文同志守护在他身边耐心开导他照顾他,向多发逝世后朱德文更像一个儿子一样给向多发办理了身后事。并按照老人的遗属在墓碑上刻下了“孝子朱德文”的字样。在襄阳街街道许多孤寡老人都把朱德文同志认做干儿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朱德文同志对工作的认真热情,对困难群众的关心体贴的助人为乐良好品德,在社区居民中广为传颂。
2013年,在襄阳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了襄阳街街道志愿者协会。这让朱德文同志从一个人零散的搭班子号召做好事,到现在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成为有机构、有编制、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平台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从当初的少数志愿者发展到了现在的426名志愿者,其中党员占25%以上,退役军人占40%以上,单位志愿者分队13个,在协会19名骨干成员中退役军人有8人。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每年从事志愿活动达1000人次以上。
朱德文同志在志愿者服务工作中“__ 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勇于创新。把全市服务过的三百余名服务对象从居家照料、生活支持、家电维修到节日慰问都建立了个人服务档案。而且在襄阳街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辖区内的7个社区和1个爱心幸福园自身特色,成立了应急救援、爱老敬老、法律援助等8支志愿者特色小分队,把志愿者服务工作群体扩展多元化,以党员骨干为“圆心”、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也把基层党建引领的“红色驿站”服务功能辐射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去,构建成全新的志愿服务网络。并对百余名居家托养对象制定了详细的居家服务项目,要求每完成一项服务工作都由受托人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不定期的对居家托养服务进行电话抽查和家中回访,询问了解托养服务情况。自2014年襄阳街街道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500余起,慰问弱势特护群体约8000余人次。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3)
庚子鼠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个春节变得不同寻常。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关键时刻,一个退伍老兵放弃春节假期,主动请战,无所畏惧地奔赴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老兵的本色担当,他就是20__年__市“最美退役军人”——__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役士兵公益性岗位汽车驾驶员杨__。杨__,男,山东__人,197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2年12月开始在__边防武警__边防检查站服役,1996年12月退役后进入__市电气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2017年8月通过退役士兵公益性岗位竞聘,进入__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三年来,杨__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服从安排,主动融入单位,平均每年行驶2万余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工作得到所在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高度称赞。特别是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始终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保障防控工作车辆运输安全,为我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动请缨有担当
20__年春节,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假期的杨__,就投入到紧张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为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的综合协调、流行病学调查、疫点消毒消杀、应急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等六支队伍需要24小时在岗,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危险,作为汽车驾驶员的杨__主动请缨:“疫情阻击战少不了运输保障,我年轻,又是退伍军人,我先上!”。从1月21日起,杨__和战友们并肩战斗,连续奋战,始终奔波在疫情防控的征途中。每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每一次样本采集,每一次疫点消杀,每一次物资运输,每一次复工复产复学督导……凡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都会有他忙碌的身影。
保障运输显责任
1月26日下午5时许,__县报告__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接到出发任务,杨__立即准备好车辆,协助流调人员搬运流调箱及相应物品,第一时间将流调人员安全送到流调现场。为了不耽误工作,杨__坚持在车上等待,手冻麻了,他就抱着热水杯暖暖手,脚冻透了,他就下车在周围跑几圈暖一暖,就这样一直到晚上11点多现场流调结束。把流调队员送到休息点后,他又严格按照规程对车辆进行消杀,认真检查车辆性能,在确保没有任何纰漏后,他才匆匆吃了几口方便面,休息时已经接近凌晨1点了。第二天早晨6点,他又把流调队员送到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家中现场实地查看居家隔离条件、疫点消毒等情况。像这样的情形,杨__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泰城某医院疫情防控首次病理血样采集,岱岳区某隔离点采样、消毒,隔离人员样本采集、运输……疫情在哪里,哪里就是战场,秉承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铁军”精神,杨__和战友们凭借着高超的驾驶技术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用车安全。
1月27日,杨__又承担了接送__站进站口疫情防控人员的任务。每天早上5:30,防控人员就要赶到进站口,而杨__每天都是提前半小时到达防控人员集合地点,检查车辆、准备物资,因担心防控人员早上没有饭吃,他还暖心地在车上准备了方便面、牛奶、火腿肠等食品。准时将防控人员送到__站后,他要马上回到单位参与其它疫情防控任务。晚上11点多送走最后一列火车,他还要把每一位防控人员安全送回家中。从1月27日至3月8日,连续42天,84趟来回,杨__没有迟到过一次,同事们风趣地夸他是“永远不会迟到的‘闹钟’。”
疫情阻击战中,杨__车上运输最多的是防控人员采集的样本,近距离接触可能带有新冠病毒的样本,没有一丝恐惧是不可能的。为了战胜这种恐惧,也为了确保每一次出车安全,他主动向专业人士请教,认真研究车辆消毒规程,每次接到完成流调、采样任务的同事,他都会提醒:“车上有酒精,快消消毒。”把同事送下车,他还要仔细对车辆进行酒精擦拭、84消毒,每次出车前更是提前到岗,再次检查。杨__常说:“越是非常时期,越不能出任何问题,保障车辆和同事的绝对安全,绝不能马虎”。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间里,杨__和战友们累计出车450余次,安全行驶40000多公里,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运输保障任务,彰显了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退役不退色的优良传统和一名党员__、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部队熔炉筑军魂
服役期间,杨__坚决服从党和部队的命令、调遣,认真遵守规章管理制度,严守底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部队边防出入境工作中,秉承边防涉外无小事,事事都是大事的原则,他自我要求严格,曾荣获嘉奖表彰。1996年3月29日,杨__在__港成功抓捕一名通过外轮叛逃的他国人员,为国家排除了一起内潜外逃的涉外事件,荣获个人三等功。在__市电气科研所工作期间,他始终牢记退役军人的身份,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在新冠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杨__舍小家,顾大家,充分发扬退役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用脚踏实地的付出,默默为冲锋在防疫一线的战友们提供最“硬核”的车辆保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位退伍老兵的铮铮誓言!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4)
初次接触___同志,在扬武镇上班的同志都能感觉到他身上一股干劲和朝气。他的QQ昵称和微信账号均是“羊八井”,八年西藏从军生涯,一辈子边疆情怀。退役不褪色,在转到基层政府工作期间,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军人的忠诚和奋斗品格。
八年边疆,军旅生涯抒情怀
2001年,初中毕业的___,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应征入伍,光荣到祖国边疆西藏服役。男儿家国情怀,青春献给沙场。因表现优秀,2006年7月光荣入党;同时,积极上进,在服役期间攻读本科文凭。
说起部队生涯,他说唯有奋斗才可不负青春。可是本有留在部队深造的机会,却心怀赤子之心,义无反顾返回家乡建设乡村。2009年,收拾行李,不舍脱下军装,只身飞赴故乡。
十年磨剑,创新创智新作为
回到老家___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录到扬武镇人民政府工作。2013年4月,到扬武上班之后服从组织调剂,到__办公室工作。陌生的环境,从未接触过的业务,没有让他产生退缩心理,通过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以及在热心老同志的带领下,逐渐从不懂走向熟练
带着感情入户,只为宣传计生政策。工作以来,他发放计生知识传单和计生知识手册3200多份,向群众介绍计生政策,宣传__这一基本国策。同时,入户采集生育信息,根据已婚育龄妇女计生档案,亲自上门了解生育情况,认真核实,确保计生信息真实可靠。此外,还入户讲授避孕知识。走家串户讲授避孕节育知识,并向群众发放避孕药品药具200多盒;通过开展关爱独生子女、关爱计生贫苦妇女等帮扶结对活动,提供计生关怀。
2017年4月开始负责扬武镇计生协会的工作。正值州计生协会现场会7月份要在扬武镇洋浪村召开,时间非常紧迫,当时洋浪村活动室还是空门几个,内置科室没有规范化。在县计生协会的协调下,带领施工队和外包单位通过1个月的突击,示范点扬武镇洋浪村“计生协会家庭服务中心”形成规模。确保了全州计生协会现场会的召开。当来自全州16个县的计生协会代表进入现场,纷纷感叹,均表示在此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感受,现场会取得较好的反响。
真蹲实驻,一线攻坚鏖战酣
2018年8月,全县脱贫攻坚拉开决战之势。鉴于平常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受单位领导之信任,经过组织慎重考虑,安排他到扬武镇最远的一个村开展脱贫攻坚网格员工作。
进入岗位后,和同事逐一走访农户,认认真真核算每一户的年收入,了解每一户的吃、穿、饮水、供电、通讯等基本情况,查看每一户的住房、医疗、教育保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让指挥所对下一步工作的部署和让施工进度推进做出了第一手资料保障。由于他的帮扶对象和网格区不在一个村,克服不利因素不辞辛劳两地奔跑。
2018年,数九寒冬,为确保我县第三方考核顺利通过,县里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乡镇之间的交叉检查。___受命带领5名攻坚队员到任务村开展脱贫攻坚普查,经过5天昼夜奋战,完成了将近300户的调查,并将检查结果整理之后第一时间反馈,让该村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做出了有力的保证。龙某是___的其中一个帮扶对象,常年在外打工,老家的房屋不蔽风雨。一天,得知在外打工回来的龙某返乡后,他驱车80余里来到龙某家中和他见面,谈话间,___结合实际为龙某分析情况,建议他申请移民房,为了孩子的将来搬出大山。由于龙某对政策不了解,___多次向他宣传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龙某的思想有了质的转变,决定申请移民搬迁。喜庆的日子接踵而至,拿到移民房钥匙之后,___帮着他搬家具、扛家电、添置窗帘等。看着敞亮的大房子,搬进新家的龙某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喜悦。
重结军缘,再创佳绩展风采
2019年4月,到扬武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后,___第一个当头任务就是为全镇493名退役军人悬挂光荣牌。为军烈属和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弘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浓厚氛围的重要举措。在服务站人手不够的情况下,___通过有序的调度安排,发动攻坚队和帮扶干部对全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家庭的“光荣牌”进行悬挂。要求各村退役军人服务站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专人上门悬挂。
多措并举,推动工作质量高。与各村对接,由各村安排专人进行上门悬挂,指导各村按照悬挂标准进行悬挂,并将悬挂台帐、悬挂照片按格式要求存档并上报。同时,对照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数据采集成果,对于居住在县城的人员逐个落实现居住地,由镇政府统一安排车辆,进行上门悬挂。为此,自购了电钻、梯子、锥子等工具。此外,对于长期居在外地的人员,采取电话沟通方式,落实本人光荣牌悬挂地点,什么时间回来,回来后请第一时间联系,再组织进行悬挂。在此同时,对全镇23个村居的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进行了挂牌成立。择优选取了3名退役军人村干担任该村的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并提议在脱贫攻坚工作融入退役军人工作元素,坚持每月对老兵的走访慰问,主动到老兵中去,了解思想动态。一年来,化解思想矛盾10余次,配合其他部门完成了涉及退役军人的工作4次,在退伍老兵的心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口碑。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5)
参军入伍一直是张海旭的一个梦想,大概每个铮铮铁骨的男儿都有这样一种当兵的情怀,当兵满足的是他心中的军旅梦,从小他就羡慕军人的英姿飒爽,也钦佩军人保家卫国不惧牺牲的胆气血性,更沉迷于军事电影里的枪林弹雨,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要考一所不错的大学,因此当兵这颗种子只能深埋心底。2017年,就读于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大二年级的张海旭,满怀着勇气和赤子般的爱国之心,在家人和同学半是鼓励半是疑惑的注视下,报名参军入伍,来到离家6000多公里的新疆乌鲁木齐,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来到新兵连,新兵班长教会的第一句话就是:上级的命令,能理解叫锻炼,不能理解叫磨炼。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到并不诗情画意、并不是温柔阳光和美好雨露的军营,却立马就收获到了军营的能量。部队里的战友情、老兵对新兵的爱护是温暖的、亲切的。每当回忆起当年咬着牙坚持过来的新兵时期,张海旭感慨收获良多。羸弱的少年变成了体魄坚实的战士,军旅生涯令他最难忘的就是从三千米跑道和四百米障碍场上学会的公式:努力+咬碎牙般地坚持=成功的体验。
初入军营,来到心驰神往的部队,穿上心心念念的迷彩服,内心的欢喜涌上心头,但夜幕降临,随之陌生感涌上心头,感觉一切都不那么适应,习惯了大学的自由,部队的规章制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未退缩,也毫不胆怯,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很快适应了这紧张有序的生活,每天的整理内务,军姿定型,体能训练让他感到无比的充实。经过痛苦的过渡期后,作为通信兵的张海旭迅速展现出一个优秀士兵的风格:不畏辛苦、刻苦钻研业务、爱岗敬业、严格执行纪律和保密规定。在通讯集训队结业考核中,他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和专业比武第一名的成绩。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表现,他屡屡受到上级的表扬,并被领导调整到文书岗位,成为连队领导的左膀右臂。由于野战单位演训任务繁重,他曾参与战区级演习4次。去过海拔4800米以上的格尔木,见到了八月的漫天大雪,体验了“五十步哮百步”;去过夏日炎炎的河南洛阳,皮肤晒得黝黑,体验了“暑气熏蒸”;去过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马纳斯,啃着冻成冰块的八宝粥也觉得真香;去过茫茫戈壁的库尔勒,见到了被风吹成“刀片”的山岗,夜晚与此起彼伏的狼嚎声相伴。正是艰苦的条件,成就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品格。基层连队人少事情多,他往往身兼数职,既要作为报话兵参加演习,还要协助领导完成文书工作,经常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左右,早上仍然正常起床参加训练。但是付出终有回报,2019年年初他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获得嘉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成为下一批新兵们的榜样。
2019年9月,张海旭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一起战斗两年的兄弟,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涯,回到母校继续完成学业。都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可谁都知道这团火很难再聚齐,有些人这一别,这辈子都不一定能再见。他无限留恋这片沃土,但他深知,要把部队栽种在心中的种子撒播到更广阔的天地中,让它们生根发芽指数传播。复学以后,得益于部队的教育和指导,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懒散,生活作息变得规律,目标变得更清晰,上课努力学习,课下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正是用这样的劲头来严格要求自己,使他在复学后的两学年中都获得了校级综合奖学金。他说:如果不当兵,大学生活可能会是浑浑噩噩的四年。因此他感谢部队教会了他自律,教会了他坚持,培养了他很好的执行力,让他拥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2020年春节,张海旭刚回到住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过年,本应该享受难得的团聚时光,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全国。看到了白衣战士为爱坚守、为爱付出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作为退伍老兵的他志愿加入到村委会的抗疫工作中。虽然每天穿梭在东北冬天的大雪中,但是因为和抗疫工作人员们一起战斗,他并不觉得这个冬天寒冷。他和村委会抗疫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行动一起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层层屏障。
回顾军旅生涯,张海旭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他说生命里有了一段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一颗进取的心,保持一名军人的作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兵。不管过了多少年,再回忆起来,都觉得当年的生活历历在目,部队是一个大熔炉,锤炼出一批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钢铁战士,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告别满是热血的军营,重返朝气蓬勃的校园,从一名军人转变成一名学生,虽然以后的身份还会不断的转换,但是我一定会铭记部队对我的教诲,永葆军人的本色。两年军旅生涯,我无怨无悔!因为青春风华正茂,参军无上光荣!因为有志青年从军建功,热血男儿矢志报国!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6)
了不起的创业兵|任红伟:退役老兵变身“鸡司令”
“富硒鸡肉鲜嫩营养价值高,鸡蛋味道鲜美。”5月9日,在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安居尔家庭农场,“士兵兄弟”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红伟说。
39岁的任红伟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军期间,他多次获得个人荣誉。2014年12月,他婉言谢绝了部队领导让他申请留在部队的好意,也放弃了随妻子户口转业到大城市的机会,怀揣着梦想一头扎进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要做就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部队农场积累的养殖经验让任红伟的想法与众不同,他创办的安居尔家庭农场的牌子挂出不久,就思索着如何让这块牌子响亮起来。为了物色既能适合本地气候环境,又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项目,任红伟多次赴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考察学习。
通过多地考察调研,他引进了10多个品种的无花果,最终成功优选出2个品种。他还从湖北、湖南引进不同品种的黑山羊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尝试将小架子羊改良成为大架子羊。任红伟表示,如果改良成功,等到两年一个周期稳产后,将能为周边市场提供种羊苗300多只,鲜肉10多吨,将极大地丰富周边市场需求,还会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黑山羊养殖。
在拓宽养殖项目的路上,任红伟并未就此止步。“饲养绿壳蛋鸡的经济效益比本地土鸡高,绿壳蛋最高峰卖到三块钱一个。”他说,他引进的新品种鸡,采取放养+喂食相结合的方式,吃的是纯天然的活食以及麦麸、玉米、豆粕等特制的均匀颗粒饲料,产出的绿壳蛋因为锌铁钙含量高,蛋黄大、口感细腻,深受市场欢迎。
农场的品类和种类逐步扩大后,需要长期和短期工人,任红伟积极招聘本村和周边村村民来农场务工,并在用工时向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倾斜。“农场就在家旁边,工作也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可真是太好了。”正在农场里忙活的张明说道。
同时,随着绿壳蛋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任红伟发动周边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的两个家庭农场共计200人参与到特色养殖中。对于困难户,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他们,而且还无偿提供种鸡种蛋。仅去年一年,这名老兵贴补农户的资金就达2万余元。
“他手把手指导我,让我快速学会了绿壳鸡养殖技术,现在每年收入增加了两三万元,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丁香镇丁香村农民刘长河说,在任红伟的帮助下,15户村民干起了养殖。
为了将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任红伟在前期投资400多万元的基础上,计划追30万元资金用于拓展种养殖规模。目前农场共吸纳3名退伍军人就业,务工人员8名,其中妇女6名,月工资2000到3000元,临散用工年累计达到500人次。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因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任红伟相继获得了“安徽省优秀退役军人”“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会永葆军人本色,把在部队时养成的忠诚品质、过硬作风带到实际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助农增收新篇章。”任红伟满怀豪情地说。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7)
田灵芝,女,汉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武汉市江岸区戎创营地服务中心主任。田灵芝曾是空军预警学院原政治部干部处正团职干部,在部队服役28年,主动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怀着对战友的深厚感情,为退役军人办点实事的初衷,2017年拿出自己全部的退役金和积蓄50万元,创办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该中心是湖北省首家为退役军人搭建的党建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公益帮扶、政策咨询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成立2年来,本着暖兵心、解兵难、谋兵利的理念,坚持做到“精准服务、赤诚服务、担当服务、模范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赞许。
__ 为退役军人精准服务
田灵芝创办的戎创营地服务中心建立之初便成立了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依托,帮助指导辖区17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室开展党建活动。戎创营地突兀中心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和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组建了戎创老兵“四队一室”(戎创老兵宣讲队、戎创老兵演出队、戎创老兵运动队、戎创老兵志愿者帮扶队、戎创老兵书画工作室);先后为企业、学校、社区以及退役军人,结合重大节日组织联谊、比赛活动,进行法律帮扶、思想帮扶、心理疏导,免费进行书画培训等。
田灵芝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精准服务作为宗旨来践行。为了准确掌握退役军人信息,开设了戎创营地公众号,上线人数超过了千人。建立了退役军人人才数据库,根据退役军人的就业意向、特长、学历等向企业积极推荐就业岗位。与在汉的70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退役军人线上解答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与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招聘会,近200名退役军人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圆兵之梦 为退役军人赤诚服务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是武汉市2019年第7家“创业之家”授牌单位,每月定期开展“戎创沙龙”活动,交流就业创业体会,邀请创业导师为退役军人规划退役后人生之路,聘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等,启发战友转变观念,适应环境。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情暖兵心,坚持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不让老英雄孤独,每逢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参战老兵、__老英雄;2017年春节前夕,组织武汉地区驻军单位自主择业干部代表约30余人举行迎新春茶话会,倡议全市自主择业干部牢记军旗下的誓言,多给自己找出路,不给政府添麻烦;2018年“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慰问__及入藏女英雄活动,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荆楚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2019年春节前举办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新时代、新征程、迎军运、做奉献”联谊会,受到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高度评价;不让创业者犯愁,先后与利川山泉水、味稻家机器人餐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戎创营地平台资源,为创业者联系了多家客户;与武汉市妇联组织一起整合资源,建立了“妇女微家”平台,发挥“小微家,大舞台”作用,为女军人、军属、社区女居民搞好就业创业、文化生活等服务。
田灵芝把“学习、创新、实干、坚持”作为一种精神去追求,努力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打造成退役军人喜爱的家园、就业创业的舞台、汇聚正能量的摇篮。
部队转业退役老兵事迹材料(精选篇8)
本着保家卫国的初心,他选择参军入伍,在军营里,他磨砺了韧劲,培养了闯劲;退伍后,他选择返乡创业,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作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就是大鳌商会副会长霍代养。
霍代养,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应征入伍,1989年2月退出现役,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舰队,现任大鳌商会副会长。
红色家风坚定入伍信念
“父亲曾经是一名村支书,从少就教育我们要‘永远跟党走’,所以我和哥哥都选择了参军入伍。”谈到为何选择军营,霍代养自豪地说道。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霍代养从小就厚植了爱党爱国的情怀,并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成为一名军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据悉,霍代养的哥哥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哥哥英勇无畏、冲锋在前的战场经历,更是坚定了霍代养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霍代养的儿子霍海涛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霍海涛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积极参加大鳌镇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和使命担当。
军旅生涯锻炼优秀品质
初入军营,告别了随性舒适的生活,来到了“直线+方块”的军营,面对艰苦的环境、辛苦的训练,霍代养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刻苦训练。“既然选择了军营,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霍代养说道。
霍代养在部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锻炼出了能在夜间复杂道路和地形熟练驾驶和修车等专业技能,后来从事教练员工作,负责培训新兵掌握各种道路条件下驾驶操作的技能、车辆管理和运输安全等工作。由于在部队工作表现突出,他多次获连队嘉奖并获“红旗驾驶员”称号,并在1986年湛江抗洪抢险工作中,连续19天不分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脱下戎装返乡创业续新篇
退役回乡后,霍代养凭借在部队锻炼出来的驾驶技能,在新会汽车总站担任一名公交司机。由于90年代的大鳌镇还未通桥,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交班次较少,当地人出行不便,霍代养从中看到了商机,“坐不住”的他便从公交公司辞职,买了一台中巴车,做起了民营公交,后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汽车的普及,霍代养又转做汽车修配生意。
多年来,霍代养延续在部队时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凭借敏锐的商机嗅觉,先后做过民营公交、汽修厂、饮食、娱乐、酒店等生意,目前在大鳌经营着一家汽车修配厂和一家酒店。
初心不忘回报社会显担当
作为一名党员退役军人,霍代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秉承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经常参加商会和残联等社会组织的各类募捐活动和赞助镇内各项文体活动,疫情期间,更是主动把自家酒店腾出来作为隔离酒店,尽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为积极履行拥军优属的社会担当,进一步支持壮大社会拥军力量,霍代养的酒店还主动申请加入葵乡拥军联盟单位,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化拥军工作,在全社会倡导“崇军拥军”的良好风尚。
成功从来没有侥幸,有的只是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坚持。无论在军营里还是创业路上,霍代养都勇于拼搏,凭着军人“不怕失败、敢打硬仗”的韧劲和闯劲,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