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1】
了不起的创业兵|任红伟:退役老兵变身“鸡司令”
“富硒鸡肉鲜嫩营养价值高,鸡蛋味道鲜美。”5月9日,在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安居尔家庭农场,“士兵兄弟”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红伟说。
39岁的任红伟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军期间,他多次获得个人荣誉。2014年12月,他婉言谢绝了部队领导让他申请留在部队的好意,也放弃了随妻子户口转业到大城市的机会,怀揣着梦想一头扎进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要做就做别人没有做过的。”部队农场积累的养殖经验让任红伟的想法与众不同,他创办的安居尔家庭农场的牌子挂出不久,就思索着如何让这块牌子响亮起来。为了物色既能适合本地气候环境,又有较大经济效益的种养殖业项目,任红伟多次赴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考察学习。
通过多地考察调研,他引进了10多个品种的无花果,最终成功优选出2个品种。他还从湖北、湖南引进不同品种的黑山羊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尝试将小架子羊改良成为大架子羊。任红伟表示,如果改良成功,等到两年一个周期稳产后,将能为周边市场提供种羊苗300多只,鲜肉10多吨,将极大地丰富周边市场需求,还会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黑山羊养殖。
在拓宽养殖项目的路上,任红伟并未就此止步。“饲养绿壳蛋鸡的经济效益比本地土鸡高,绿壳蛋最高峰卖到三块钱一个。”他说,他引进的新品种鸡,采取放养+喂食相结合的方式,吃的是纯天然的活食以及麦麸、玉米、豆粕等特制的均匀颗粒饲料,产出的绿壳蛋因为锌铁钙含量高,蛋黄大、口感细腻,深受市场欢迎。
农场的品类和种类逐步扩大后,需要长期和短期工人,任红伟积极招聘本村和周边村村民来农场务工,并在用工时向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倾斜。“农场就在家旁边,工作也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可真是太好了。”正在农场里忙活的张明说道。
同时,随着绿壳蛋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任红伟发动周边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的两个家庭农场共计200人参与到特色养殖中。对于困难户,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他们,而且还无偿提供种鸡种蛋。仅去年一年,这名老兵贴补农户的资金就达2万余元。
“他手把手指导我,让我快速学会了绿壳鸡养殖技术,现在每年收入增加了两三万元,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丁香镇丁香村农民刘长河说,在任红伟的帮助下,15户村民干起了养殖。
为了将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任红伟在前期投资400多万元的基础上,计划追30万元资金用于拓展种养殖规模。目前农场共吸纳3名退伍军人就业,务工人员8名,其中妇女6名,月工资2000到3000元,临散用工年累计达到500人次。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
因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任红伟相继获得了“安徽省优秀退役军人”“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会永葆军人本色,把在部队时养成的忠诚品质、过硬作风带到实际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助农增收新篇章。”任红伟满怀豪情地说。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2】
田灵芝,女,汉族,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武汉市江岸区戎创营地服务中心主任。田灵芝曾是空军预警学院原政治部干部处正团职干部,在部队服役28年,主动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怀着对战友的深厚感情,为退役军人办点实事的初衷,2017年拿出自己全部的退役金和积蓄50万元,创办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该中心是湖北省首家为退役军人搭建的党建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公益帮扶、政策咨询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成立2年来,本着暖兵心、解兵难、谋兵利的理念,坚持做到“精准服务、赤诚服务、担当服务、模范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赞许。
__ 为退役军人精准服务
田灵芝创办的戎创营地服务中心建立之初便成立了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依托,帮助指导辖区17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室开展党建活动。戎创营地突兀中心组织开展主题党日和创建和谐社区活动;组建了戎创老兵“四队一室”(戎创老兵宣讲队、戎创老兵演出队、戎创老兵运动队、戎创老兵志愿者帮扶队、戎创老兵书画工作室);先后为企业、学校、社区以及退役军人,结合重大节日组织联谊、比赛活动,进行法律帮扶、思想帮扶、心理疏导,免费进行书画培训等。
田灵芝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精准服务作为宗旨来践行。为了准确掌握退役军人信息,开设了戎创营地公众号,上线人数超过了千人。建立了退役军人人才数据库,根据退役军人的就业意向、特长、学历等向企业积极推荐就业岗位。与在汉的70多家企业建立联系,为退役军人线上解答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与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招聘会,近200名退役军人现场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圆兵之梦 为退役军人赤诚服务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是武汉市2019年第7家“创业之家”授牌单位,每月定期开展“戎创沙龙”活动,交流就业创业体会,邀请创业导师为退役军人规划退役后人生之路,聘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等,启发战友转变观念,适应环境。
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情暖兵心,坚持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不让老英雄孤独,每逢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参战老兵、__老英雄;2017年春节前夕,组织武汉地区驻军单位自主择业干部代表约30余人举行迎新春茶话会,倡议全市自主择业干部牢记军旗下的誓言,多给自己找出路,不给政府添麻烦;2018年“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慰问__及入藏女英雄活动,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荆楚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2019年春节前举办武汉市江岸区退役军人“新时代、新征程、迎军运、做奉献”联谊会,受到各级领导和退役军人的高度评价;不让创业者犯愁,先后与利川山泉水、味稻家机器人餐厅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戎创营地平台资源,为创业者联系了多家客户;与武汉市妇联组织一起整合资源,建立了“妇女微家”平台,发挥“小微家,大舞台”作用,为女军人、军属、社区女居民搞好就业创业、文化生活等服务。
田灵芝把“学习、创新、实干、坚持”作为一种精神去追求,努力将戎创营地服务中心打造成退役军人喜爱的家园、就业创业的舞台、汇聚正能量的摇篮。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3】
本着保家卫国的初心,他选择参军入伍,在军营里,他磨砺了韧劲,培养了闯劲;退伍后,他选择返乡创业,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作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就是大鳌商会副会长霍代养。
霍代养,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应征入伍,1989年2月退出现役,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舰队,现任大鳌商会副会长。
红色家风坚定入伍信念
“父亲曾经是一名村支书,从少就教育我们要‘永远跟党走’,所以我和哥哥都选择了参军入伍。”谈到为何选择军营,霍代养自豪地说道。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霍代养从小就厚植了爱党爱国的情怀,并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成为一名军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据悉,霍代养的哥哥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哥哥英勇无畏、冲锋在前的战场经历,更是坚定了霍代养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霍代养的儿子霍海涛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霍海涛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积极参加大鳌镇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和使命担当。
军旅生涯锻炼优秀品质
初入军营,告别了随性舒适的生活,来到了“直线+方块”的军营,面对艰苦的环境、辛苦的训练,霍代养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刻苦训练。“既然选择了军营,就要坚定地走下去!”霍代养说道。
霍代养在部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锻炼出了能在夜间复杂道路和地形熟练驾驶和修车等专业技能,后来从事教练员工作,负责培训新兵掌握各种道路条件下驾驶操作的技能、车辆管理和运输安全等工作。由于在部队工作表现突出,他多次获连队嘉奖并获“红旗驾驶员”称号,并在1986年湛江抗洪抢险工作中,连续19天不分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
脱下戎装返乡创业续新篇
退役回乡后,霍代养凭借在部队锻炼出来的驾驶技能,在新会汽车总站担任一名公交司机。由于90年代的大鳌镇还未通桥,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交班次较少,当地人出行不便,霍代养从中看到了商机,“坐不住”的他便从公交公司辞职,买了一台中巴车,做起了民营公交,后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汽车的普及,霍代养又转做汽车修配生意。
多年来,霍代养延续在部队时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凭借敏锐的商机嗅觉,先后做过民营公交、汽修厂、饮食、娱乐、酒店等生意,目前在大鳌经营着一家汽车修配厂和一家酒店。
初心不忘回报社会显担当
作为一名党员退役军人,霍代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秉承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经常参加商会和残联等社会组织的各类募捐活动和赞助镇内各项文体活动,疫情期间,更是主动把自家酒店腾出来作为隔离酒店,尽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为积极履行拥军优属的社会担当,进一步支持壮大社会拥军力量,霍代养的酒店还主动申请加入葵乡拥军联盟单位,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化拥军工作,在全社会倡导“崇军拥军”的良好风尚。
成功从来没有侥幸,有的只是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坚持。无论在军营里还是创业路上,霍代养都勇于拼搏,凭着军人“不怕失败、敢打硬仗”的韧劲和闯劲,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4】
王接平:永不“退役”的军人本色
在东乡退役军人圈里,有一个令人尊敬的成功者,他就是东乡区__委员、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接平。从部队退役回到地方35年,他放弃条件优越的“铁饭碗”,主动“下海”弄潮办实业,成功创办资产过亿元的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获省、市“民营科技企业诚信企业”和“国家高新科技企业”称号,产品远销欧美、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接平也因此于2020年元月,被授予“江西省模范退役军人”。
1980年入伍,1985年退伍。5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接平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政治过硬、立说立行、铁血担当、扶弱济困终生与其结缘。事业发展了,他不忘关心帮助战友,公司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先后安排30多名退役军人在公司就业。为响应“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号召,他主动找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商量出资设立“立功受奖”基金,启动“情暖战友工程”,对现役军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的,分别奖励10000元、6000元、1000元,奖金与立功喜报同时送到军属手中。2020年5月28日,为东乡籍2019年度荣立三等功以上的现役军人送上慰问金22000元。虽然脱下军装,但王接平却一直践行着“拥军”的承诺,创业19年来,始终难忘军人情怀,将爱国爱军的情感转化为拥军优属的实际行动。2020年春节前夕,王接平专程来到驻区部队,为部队送去一头猪肉,慰问部队官兵,以表达退役军人企业家对子弟兵的情深厚谊。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王接平致富思源、感恩国家,在全区率先向区红十字会捐款2万元,引发社会各界纷纷效仿。在得知重点优抚对象熊晓群养鸡场因疫情影响鸡蛋滞销后,他立即一次性购买5000枚鸡蛋,同时发动战友积极“带货”,帮助退役军人渡过难关。2020年7月18日,12名东乡籍老兵,在得知老部队星夜驰援九江防汛救灾一线后,积极与老部队取得联系,累计23人自发捐款,满载牛奶、饼干、八宝粥等价值1.1万元物资物品的货车,赶往九江慰问一线官兵。7月21日,慰问车再次满载物资开往九江,王接平驱车2个多小时,给抗洪英雄们送去雨衣、泡面、面包等价值2万多元物资。
王接平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血性仍在他的身体里澎湃如初,他用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践行着初心使命。在2021新的一年里,王接平将牢记自己“全省模范退役军人”的身份,把“小我”融入“大我”,向着“我将无我”的境界奋进,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江西华宇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东乡区5名首届“东乡区最美退役军人”兴办8家企业,打造全省第一家由退役军人组建的企业”退役军人创业园”。“退役军人创业园”将重点打造中小微企业,弥补大型企业的短板。“退役军人创业园”建成后可预计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优势、资源集聚优势、平台影响优势,为退役军人创业减免场地租金,并提供宣传推广、投融资指导吸引更多退役军人优质企业、资金和技术到创业园落户,努力探索具有东乡特点的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措施、方法和路径,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模式,力争把东乡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业园打造成全省优秀示范性园区。永做奋斗者,乐当追梦人,继续抒写“奋勇创业献大爱,树高千尺不忘根”的崭新篇章!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5】
田占飞,中共党员,衡水市饶阳县人,1999年12月参军入伍,2001年12月退役,现任饶阳县小官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荣获河北省“千名好支书”、衡水市“时代新人 衡水好人”、饶阳县“助力‘大众创业’好青年”等称号。他所在的小官亭村,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卫生村、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森林乡村、衡水市文明村等称号。
群雁高飞头雁领
“当干部就是要为群众着想。”田占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稳步提高脱贫户收入水平,他积极对接村周边工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照顾老人、孩子的村民提供灵活计件工作;为半劳动力脱贫户申请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为种、养大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将自家服装加工厂设立为帮扶车间带动4户脱贫户稳定增收。2021年,小官亭村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超过了1.5万元。将小官亭村申请认定为信用村,先后为15户农户申请300余万元信用贷款,解决了老百姓资金短缺、抵押难、贷款贵的难题。为了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举办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开设糕点制作、电焊、电工、育婴等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免费课程,先后培训4期165人,累计带动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砥砺奋进谋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一直是田占飞的坚定信条。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厘清集体资产,先后赴山东寿光、河北邯郸等地开展对标学习,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转思维、调结构,明晰了土地发包、盘活资源、四旁植树的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和规范竞标高价发包土地290余亩;对26亩坑塘平整、规划、复垦,盘活了闲置资源;在田间路旁种植速生杨、国槐等集体林木10000多棵,间伐间种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年村集体收益20多万元。探索实施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推行“124”工作法,即以党建为引领,完善社员利益联结和产业延伸两个链条,强化财务、耕地、资金、技术四个保障,推进合作社实现规模化、高效化、专业化、稳定化发展,村民以土地入股,先后入股280余亩,占股60%,村集体以农资、大型机械、农用设施等经营服务资金入股,占股40%,发展小麦优良品种繁育、玉米规模化种植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预计村集体可增收10万余元。
乡风文明润心田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田占飞按照“党旗红、院落美、邻里和、乡风淳、百姓笑”的工作思路,培育优良家风、厚植淳朴民风、弘扬文明新风。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四长五包”、“1+10”党员联系户、“十户五联”等工作机制,成立了“六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中心,做到了矛盾纠纷有人调、陈规陋习有人除、和谐稳定有人抓、环境卫生有人监、群众诉求有人管,确保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截至目前,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37件。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开展“除陋习、倡文明、树新风”活动,推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先进典型家庭共42户;广泛开展“好村民、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孝子”等身边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好人”影响身边人,先后评选先进典型8人,通过示范带动,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向上的村风民风。同时,开展志愿服务,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两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组成50人的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2-3次志愿服务活动,清扫村内街道卫生、修理绿化带、清理坑塘等等。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6】
常征,中共党员,唐山市乐亭县人,1991年12月参军入伍,1995年12月退役,现为秦皇岛尊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皇岛市拥有优越的海洋资源。常征意识到,发展普及皮划艇运动,努力打造中国海岸赛艇之城,对于彰显秦皇岛城市品牌,助力秦皇岛市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心系家乡发展的常征便萌生了筹建皮划艇协会的想法。2021年10月,常征带队参加“中国银行杯”天津市第三届水上运动会——第五届海河皮划艇桨板马拉松比赛,获得了2金1银1铜的好成绩。2022年,常征创办秦皇岛市赛艇协会和秦皇岛市龙舟协会,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岸赛艇、海洋龙舟社会团体。协会成立后,积极推广水上运动文化,吸引各年龄层参与皮划艇桨板运动,助力全民健身。截至目前,协会现有队员81人,拥有艇库1000平米、皮划艇110条。除了日常训练、组织赛事、培训和技术交流外,还协助本市相关部门定期清理海面垃圾、开展海洋环境生态监测、海上救援以及海上民兵训练。
除了成立皮划艇协会,常征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二十多年来,数十次向贫困山区和受灾地区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儿童生活费及学费,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21年7月,河南省新乡市北中部遭受大暴雨、特大暴雨,新乡市代管的卫辉市部分村庄遭洪水围困。7月23日,新乡市面向社会征集皮划艇等救援设备。“我和部分队员当过兵,国家有需要,作为一名老兵,必须顶上去,义不容辞!”得知此消息的常征迅速响应,9人3台车8艘皮划艇组成的救援队连夜启程奔赴河南。途中,常征第一时间联系到新乡市人武部,接受了对方指派的去卫辉市救援的任务。
24日上午8点多,他们到达救援地点后,现场几乎一片__。队员们没有休息,一人一艇两人一组分头行动,皮划艇的优势是能深入到小区住宅的楼道口进行救援,弥补了有些地方大型运输工具无法到达的不足,队员们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搜寻,大声呼喊“有人吗?”“还有人吗?”“需要救援吗?”因为当地断水断电道路中断,手机信号不通,队员们摸索着在水里前行。水下有淹没的汽车、花木等异物,水上漂着垃圾等物品,这些都影响皮划艇的划行。大家克服困难,按照休人不休艇的原则,轮换救援。两个昼夜内,救援队安全转移被困群众2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只有3个月。
聚微光成星海,守初心如磐石。“划皮划艇是我们的爱好,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若有需要,我们还会出征!”常征,__、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7】
爱的奇迹——三级伤残退伍军人李东亮的爱心故事
10多年前,考入军校的李东亮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患,人生“拐了一个大弯”。
厄运降临时,他没有消沉,开始用有限的时光“去做些有意义的事”,不但创造了延续生命的医学奇迹,还带动5000多人加入义工组织,用爱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命运之厄
2000年3月2日,是李东亮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他突然出现呕吐等症状,在战友陪同下到医院就诊后,被确诊为尿毒症。
李东亮出生在河南商丘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兄妹六人。1994年,他应征入伍,成为原沈阳军区部队一名新兵。
新兵下连,李东亮被选派到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学习驾驶,因成绩突出留下来当班长,两年后考入军校。
他的人生之路,洒满希望的阳光。没想到,命运却和他“开起了玩笑”。
人间大爱
医生建议李东亮做肾移植手术,可肾源难找,费用昂贵。
消息传出,大爱汇涌——
在母校,教职员工和战友们为他募捐到6.6万元爱心款。一名战友还在捐助单上写下一行小字:祝愿生命长久。
在家乡,父老乡亲为他送去春天般的温暖。一位在校学生多次写信鼓励他,并表示“若条件允许,愿意提供自己的肾源”。
在医院,白衣天使们给了他最贴心的守护。为帮助寻找合适的肾源,医生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医院减免了差额费用……
手术后,李东亮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大家的爱,此恩必当涌泉报。”
报恩之旅
“我还能活多久?”李东亮问。医生给出的答案是5年。
生命之短,带给李东亮的并不是恐惧,反而是一种紧迫感。他说:“生命进入倒计时,有限的时光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因身体原因,他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到河南后,他成立了“同在蓝天下”义工小组,并在当地论坛上开设专门版块。
一天,一篇讲述农民姬明身残志坚苦练书法的网文,引起了他的注意。就这样,李东亮和13位热心网友带着自费购买的生活必需品等出发了。
这是义工小组成立后的第一次爱心行动,也是李东亮报恩之旅的开始。
洗衣服、晒被子、聊书法、拉家常……那天,姬明家里溢满了久违的欢声笑语。临别时,姬明眼噙泪花,恋恋不舍。
爱的海洋
姬明那双依恋的眼睛,李东亮至今难忘。他说,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2006年7月26日,李东亮带动热心义工发起成立了河南省首家注册的义工组织——商丘市义工联。
“这是热心义工们温暖的家。”李东亮说,从此,他和同伴们可以底气十足地奔波在公益之路上。
针对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老年群体,推出“关爱夕阳”活动;为帮助环卫工人,启动“商丘好人爱心早餐点”……十余载风雨坚守,已汇成爱的海洋。
如今,义工联会员数超过5000人,吸纳爱心企业家近百人,先后资助贫困生1000多名,累计受助人群近10万人次,参与志愿服务人数累计20万人次,捐款捐物500多万元。
李东亮和他的义工联,已成为古城商丘的一张好人品牌和城市名片。2018年3月,他入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
“公益是一种理念。”李东亮说,做公益、献爱心不一定非要给人多少物质的东西,关键要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
爱的奇迹
从医生宣布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起,李东亮几乎是掰着手指头算日子。
5年、10年、15年,如今已过去18年了。尽管每天早晚仍要吃药、每半年仍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但李东亮还是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或许这就是爱的力量。”他说,人间大爱延续了自己的生命,爱的回馈又让自己感受到自我价值、树立了生活信心,成了自己生命延长线上的源源活水。
如今,已卸任义工联会长职务的李东亮,又成立了爱之源人体器官捐献服务队,并当选帮扶商丘好人协会会长。
大爱路上,李东亮仍在创造奇迹。
退役老兵创业优秀事迹材料1000字【篇8】
革命伤残军人王琦:用心追求“光明” 大爱诠释担当
他,从儿时立志参军报国,把青春热血洒在了战场、献给了国家;
他,因战负伤致残,双目失明,依然用双手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
他,叫王琦,长春市军队离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军休干部、省盲人协会主席。
3月的长春,温暖而充满希望。
初见王琦,54岁的他正在按摩工作室里为患者按摩,他的脸上始终带着自信儒雅的微笑……
成为一名军人,是王琦儿时的梦想,更是他毕生的骄傲。
“我从上小学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戴上军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后来有机会当兵,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实现了我的军人梦。”王琦欣慰地说。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王琦为了掩护战友,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受伤之初的王琦,难过、痛苦、迷茫。“曾经我觉得自己眼睛是最好看的,受伤后什么都看不见了,走路要双手朝前摸着走,脚底常常踩空,甚至从楼梯上摔落下来……”
在父母、首长、战友的鼓励下,王琦渐渐接受伤残的现实,坚定了走好未来之路的信心,“虽然眼睛看不见,却有健全的大脑,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学盲文、参加高考、成为大学生,王琦打开了通往“光明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治疗期间,王琦听说,学好盲文非常有用,不但可以读书、看报,还可以写文章。
从此,王琦就着了魔似地学起盲文,他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令他“既爱又厌”的盲文纸,锋利的盲锥经常扎得他鲜血直流,没几天又磨起了茧子,夜里疼得睡不着觉。
王琦用3个月掌握了别人三年才能完成的盲文学习内容,又以西北地区第一名、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毕业后成为长春干休所一名按摩医师。
长春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很多军休干部都曾找过王琦看病,每一次他都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当他看到成百上千的患者经过他的治疗解除了病痛,重新回归工作岗位时,虽然劳累而且辛苦,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是非常的满足。
“通过王大夫的治疗,我深有感触,王大夫曾经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残疾人,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盲人能不能治病呢?我当时这么想。但是疗效是最好的证明,我不光自己好了,还推荐很多老人来找到王大夫,我非常感谢他!”家住在远洋戛纳小镇的患者刘财说。
不仅患者们认可王琦,战友们也把他当做知心人。“他给我非常平易近人的感觉,每次我看到他,或者读他写的自传,每看一次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通过他身上的事迹让我知道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如何更好地生活……”原16集团军政治部老战士书画会秘书长徐兆良说。在他们眼里,社会也需要王琦这样的人来鼓励大家。
工作之余,王琦经常为社区有需求居民按摩针灸,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学习中医按摩,社区居民曾手绣军旗表达感谢。
至今,王琦的身体中仍有七块弹片没有取出、时常隐隐作痛。但从医30余年的王琦,始终坚守着从医时的誓言,仍然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每天奔波在为患者治病的路上。
王琦常说:“荣誉只是昔日的辉煌,我要用双手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永不停息地追赶希望的太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永远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能用伤残的身体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