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

| 徐球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新鲜出炉,张晋藩事迹有哪些值得关注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篇1

张晋藩,1930年生,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新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2024年1月,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张晋藩先生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荣获特等奖。此前,张晋藩先生已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著作等身”。如今,他仍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道路上载欣载奔。

访谈中,张晋藩先生反复强调,“研究法制史没有终结,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敢说一句狂话。”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篇2

在七十二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三个时期接触到中国古代法文化的研究。第一个时期,是从1952年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开始,因为每一个王朝在立法时都要提出立法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等,其间就包含着法文化的内容,但当时的了解比较肤浅,也缺乏系统性。第二个时期,是从1984年北京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我被邀请讲授中国法文化史。我的第一次讲课内容,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由此我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法律文化。第三个时期,是____以后,我发表了一系列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论文。毕生的研究经验使我认识到,法文化史是制度史的灵魂,没有法文化的制度史,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研究法文化史也就把握住了制度史的发展脉络。

獬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凡不直者以角触去之。獬豸是公正、去私的象征,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哪一方是有问题的,獬豸就会用额头的角去触他。

中国法文化以其悠久性、连续性、先进性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最丰满的智库。其中所蕴含的古圣先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国家的重要文化渊源。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法律文化首先具有悠久性,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次,和其他文明古国不同的是,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所以中国法律文化的连续性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再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的法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以礼、德为本,礼、德与法结合,形成“礼法合治、德法共治”的特点,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除此之外,还值得提出来的是先进性。中国古代的法文化相当发达,中国古代的法制、法律文明不是落后于西方,有些是超过西方的。马克思曾以“早熟的小孩”来比喻中华文明的先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法制文明也具有“早熟”的特点。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篇3

张晋藩,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7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首批法学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生百余人。

70多年里,张晋藩把时间、精力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法律史学,贡献给了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中国法律史学的奠基人、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

他用学术研究建立起中华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是历史,面对的是现实;中国法律史学的生命力之一,就在于为现实的法治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他在新中国法律史学上创造了多项“第一”:招收了第一届法律史学博士生、第一届博士留学生、第一届论文博士生,创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法律史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篇4

“前几年用6倍放大镜,现在用12倍放大镜了。”94岁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患眼疾后视力严重下降,但他坚持边听学生口述,边拿放大镜对着文稿逐字逐句修改。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张晋藩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他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

张晋藩193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度过的,那时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张晋藩回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

1950年,张晋藩就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当时,在不少老师和同学眼中,资质出众的他就读冷僻的法制史专业有些屈才。但在酷爱读书尤其爱读史书的张晋藩看来,这个选择是天大的幸事。“研究中国法制史,可以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就是我要扛起的责任。”张晋藩说。

张晋藩“人民教育家”典型事迹篇5

尽管著述等身、载誉天下,但张晋藩始终恪守“不偷懒、不自满”治学原则。

“对于一些发表过的文章,时不时重读一下,看看是否要修改。”他说,“什么时候也不敢说一句狂话,自己只是看到法制史殿堂的门楣,载欣载奔而已,距离‘达到’还远着呢,因此也不敢偷懒。”

由于长期的辛勤劳累,加上年龄不断增长,如今张晋藩的视力严重下降。但是,借助高倍放大镜,他仍然每天上午八点半开始工作,坚持阅读写作、指导研究生论文。

“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制史学,弘扬五千年的中华法文化。”张晋藩说,“我深切感受到,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支柱,一个国家就很难全面发展、真正强盛。”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张晋藩坚持一生的事业。

张晋藩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朱勇说,老先生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以其坚毅的性格和辛勤的汗水,铸就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

25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