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是怎样的呢?程开甲对两弹一星的贡献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5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5篇(精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精选篇1)
“他在家里的故事不多,但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谈起父亲程开甲,程漱玉娓娓道来。2000年,程漱玉开始参与收集、整理父亲一生走过的“路”,父亲的形象也在心中越发清晰起来。“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一生钻研科学、一生为了国家,不断创新、拼搏、奉献。他的科学人生就是我们的好家风。”程漱玉说。 “他心中有杆秤,那就是国家的需要。国家需要什么,就毫不犹豫地做。他这样要求我们,自己也这样做。”这是程开甲在家人心中的形象。
1950年,已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被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高薪聘任研究员的程开甲,婉谢恩师的一再挽留,踏上归程。回到祖国,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的程开甲没有丝毫犹豫,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南京大学物理系。
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筹建金属物理教研组。任务落到了程开甲和施士元两位教授肩上。搞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研究的程开甲,马上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入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研究。“金属物理属理论研究,虽与固体物理相关,但偏向应用,跟固体物理相去甚远。”程漱玉对父亲这次“转型”的跨度之大深有体会。“我是外行,但这是工作需要,只得硬着头皮上。”程开甲从头学起,每周两次去南京工学院听青年讲师的金属学大课,整整一学期,风雨无阻。暑假时又带着青年教师到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学习,向专家请教,彻底弄清了金属材料的内涵。
1954年,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组成立。1959年,程开甲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1958年,南京大学根据需要,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组,程开甲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将已走上正轨的教研组交给他人,去创建核物理专业。他还带领年轻教师,不分昼夜研制出南京大学第一台核物理实验仪器。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精选篇2)
忠诚与奉献:程开甲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国防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科技与强国:在追逐科技强国梦想的道路上,程开甲同志以卓越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创新与突破:面对核武器领域的重重挑战,程开甲同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功勋。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62年11月入伍,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程开甲同志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功勋。
程开甲同志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国防事业,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坚守初心,不忘使命。
他对核武器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使他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中的佼佼者,多次进入核试验现场,创造了中国核武器试验的多项第一。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精选篇3)
1958年,南京大学根据需要,决定成立核物理教研组,程开甲再次服从组织安排,将已走上正轨的教研组交给他人,去创建核物理专业。他还带领年轻教师,不分昼夜研制出南京大学第一台核物理实验仪器。
转变仍在继续,“程教授,校长要你去他的办公室。”1960年盛夏的一天,办公室外传来同事的声音。程开甲马上赶到,校长开门见山:“北京有项重要工作借调你。你回家做些准备,明天就去报到。”
只有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去多久。程开甲没有多问,回到家,让夫人简单准备几件衣服,赶往北京。
赶到目的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他才知道,是来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这一刻起,程开甲不再参加学术会议,不再发表学术论文,隐姓理名、全身心投入研究。在九所,程开甲分管材料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为了帮助课题组掌握必需的理论,他为研究人员开设了相关课程,手把手指导,提高攻关能力。
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总体力学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负责原子弹结构设计的副所长郭永怀一见他就说:“老程,你的高压状态方程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这是他第三次没有丝毫犹豫、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研究领域。1962年上半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闯过无数技术难关,露出了希望曙光。为加速原子弹的研制试验进程,在研制攻关的同时,需组织人马提前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做准备,程开甲又一次挑起了大梁,开始了他最重大、最彻底、最艰难的第四次“转变”。朔风、野地、黄沙,空投、平洞、竖井,一干就是20多年。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精选篇4)
20世纪80年代,程开甲开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领导下,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指导建设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推动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中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程开甲组织了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的研究,对发展人造金刚石的铁基催化剂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玻恩合写了一篇论文递交给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出席,于是由程开甲宣读论文。不料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程开甲时而用英语,时而用德语,与这位193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展开舌战。担任裁判的大会主席泡利最后也只得风趣地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玻恩不来?这个裁判我当不了,还是让玻恩来裁定吧。”
玻恩听到此事很高兴,跟程开甲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才能超越常规。这次谈话,让程开甲终身受益。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程开甲受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一起,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又与其他同志一起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事迹材料(精选篇5)
为国铸盾,程开甲两度转型,从1963年第一次踏入罗布泊后,就如同戈壁上耸立的盐峭般坚守在此,工作生活了20多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0多次核试验,每次实地看了才觉踏实
程开甲曾在文章中写道:提起在罗布泊艰苦创业的岁月,许多同志都会回忆起搓板路、住帐篷、喝苦水、战风沙。“但对于我们科技人员来说,真正折磨人、考验人的却是工作上的难点和技术的难关。我们艰苦奋斗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刻苦学习、顽强攻关、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是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程开甲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中,身体力行着这样的品格。每一次核试验,他都会到一线去指导技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他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有一次,因为洞内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危险,技术人员极力劝阻他进去。程开甲却说:“你们听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吗?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
最后,程开甲穿着简陋的防护服进入坑道,一边观察询问,一边嘱咐科技人员把现场资料收集齐全。
程开甲说,自己到地下观察核试验的许多现象,与只听汇报的感受大不相同。每次进洞,都会增加对地下核爆炸现象和破坏效应的感性认识,对下次试验方案有新的设计。
不深入虎穴不罢休的程开甲在真枪实弹中验证着每一次创新的成功。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
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采用他的方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