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

| 徐球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新鲜出炉,屠守锷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篇1】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副总设计师; 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屠守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自从上世纪50年代投身航天事业后,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7 年 2 月,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走上了新岗位的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屠守锷作为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屠守锷逐渐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苏联撤走专家,他在困境下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他说。他和同事们潜心研究,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并参与制定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篇2】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内忧外患,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发展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的战略决策。老一代航天开创者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其中,屠守锷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洲际导弹总师、长二火箭总师。

少年屠守锷在上海游学时,父亲来沪接他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炸弹像雨点般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自此发奋读书。

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1年屠守锷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立即辞去工作,没有客轮,他便搭乘开往青岛的运兵船,回到了祖国。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屠守锷的新岗位,是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这个规划,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篇3】

1965年3月,在中央专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尽快把中国首枚远程导弹研发出来,并且直接任命屠守锷为中国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中国的远程导弹1971年试飞,1973年正式定型生产,整个过程中屠守锷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甚至在一百天的总装测试的过程中,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就在屠守锷认为这颗导弹可以出厂运往发射场的时候,不同的意见产生了。周恩来听完屠守锷的详细汇报,只问了一句话:“屠总,你认为这颗导弹是不是可以发射?”屠守锷毫不犹豫地回答:“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它的性能和状态是良好的。”周恩来明确说:“我们支持你。”到最后要发射的时候,屠守锷专程从试验场回到北京,当面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听了他45分钟的汇报以后,马上决定可以发射。

后来,屠守锷也曾经说,总理的这种关怀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两天以后,大西北的发射场传来了一个巨大的喜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在无数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导弹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成功地向9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域发射了东风-5型运载火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研制任务胜利完成,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198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5月12日到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当时,这个消息让世界产生了震动。

屠守锷这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发射试验,但是这一次对他来说压力巨大,因为这是面向全世界宣布的。屠守锷和当时研究院的院长张镰斧带着实验队进入了寒气逼人的戈壁大沙漠。大沙漠的气候、大沙漠的恶劣环境对他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屠守锷每天都在火箭实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来回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和考核,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篇4】

从回国之初到1957年,屠守锷一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应聂荣臻元帅之邀,他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导弹研究对于屠守锷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和当时的很多专家一样,一切从零开始,在摸索中开展导弹研究。正如他后来所说,“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国家需要我干这一行,我当然要全力以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苏联相关专家在1961年撤走。在这种情况下,屠守锷临危受命,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面对困难,他经常说:“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技术,让别人不敢轻易碰我们。”他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定了“八年四弹”(“四弹”指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规划,该规划成为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的蓝图。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他把所有的精力、智慧都高度集中在工作上。说话时,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字词;走路时,节奏快、步子大,绝不多浪费一步。1968年,屠守锷制定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试验,然而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直到1980年,屠守锷才开始准备洲际导弹的远程发射试验。他每天在火箭试验阵地和发射阵地之间往返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有的时候一天要工作20个小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体重降了10多斤。当导弹已经在发射架上竖立起来的时候,屠守锷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又一次爬上了发射架,仔细地进行了最后一遍检查。1980年5月18日,作为我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导弹穿过云端,越过赤道,精准命中了万里之外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战略导弹核武器达到了新水平,拥有了洲际打击能力。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根据发射不同卫星的需要,屠守锷领导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的适应性修改,成功研制了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等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洲际导弹之父”屠守锷人物事迹【篇5】

来到繁华强大的美国,屠守锷无心欣赏风景。在他心里,祖国四万万同胞正在受苦受难。学成归国,抗日图存。这是他的使命。在实验室里,他埋头苦干,废寝忘食。留学期间,屠守锷遇到了许多困难。他的英语口语很蹩脚,和导师交流颇为费劲。不过,在看到屠守锷扎实的专业基础后,教授们都很欣慰。

仅仅三年时间,屠守锷就拿到了硕士文凭。之后,他立刻投入航空界。屠守锷有着自己的心愿,那就是造出中国人的飞机。在庞大复杂的飞机系统中,他必须掌握一线的经验。1944年,屠守锷被美国罗寇蒂斯飞机公司聘用。当时,他担任材料结构工程师。屠守锷不怕辛苦,坚守一线,和工人们一起动手。

正值二战,美军的订单源源不断。在飞机厂里,屠守锷忙的焦头烂额。可是,他却内心无比欢喜。因为缺少人手,屠守锷身兼数职,他也摸透了许多制造技术。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投降。一时之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

在美国,屠守锷激动的手舞足蹈。大战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时。屠守锷立刻收拾行囊,乘船归国。历经40余日的奔波,他顺利抵达了上海。可是,国民党政府却急于发动内战。看着腐朽的反动派,屠守锷内心失望。1946年,他去往西南联大担任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屠守锷秘密接触到了我党成员。在共产主义的吸引下,他加入了党组织。此后,他积极发动知识分子,竭力抵制反动派。1949年,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他坚决不去台湾。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受邀北上,并受聘为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52年,他又出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

屠守锷是我国飞机领域的权威学者。在大学里,他认真教导,带出了一批学子。1957年,他收到了聂荣臻元帅邀请,并跨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彼时,钱学森同志已经归国,我们正准备发展导弹事业。面对责任,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

26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