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

| 徐球

刘伯鸣是黑龙江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在他的身上有哪些事迹同学们了解过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1)

超大锻件从出炉到冷却回炉的3个小时内,每一秒,他们都要和温度赛跑。为此,刘伯鸣改善工艺流程,指挥三个工位、十几名工人配合联动,打破了此项超大锻件国产化极限制造瓶颈。

瞄准核电、石化类超大超难锻件,刘伯鸣不断发起挑战。在锻造用于“华龙一号”机组整锻低压转子的世界最大钢锭时,刘伯鸣遇到了测量、翻转、压合等工艺难题。

30多年来,刘伯鸣和他的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攻克90多项锻造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国内行业空白,对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支撑。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2)

刘伯鸣带着十几个人吃住在单位,进行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加热炉内最高温度可达1250摄氏度。高温炙烤下,刘伯鸣常常大汗淋漓,有一天下班他发现当天体重减了好几斤。

揉着面团反复模拟锻件形状、深夜两三点打电话和技术人员讨论模拟结果、反复计算板坯厚度和直径……刘伯鸣“着了魔”,在火花和热浪的“陪伴”下修炼着“铁上绣花”的功夫。

终于,当重锤最后一次落下,硕大的锤头精确地控制着锻件的每一丝形变,核电锻件一次锻造成功!刘伯鸣和工友们首创了同步变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凯歌频传的日子。世界最大715吨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伴随着一项项成果产生,刘伯鸣团队也探索出了刘伯鸣不同步走步法、关键点控制法等核电锻件制造技术,保证锻件制造一次合格。

近年来,刘伯鸣团队已设计创新课题86项,研究成果为中国一重降本增效2亿元以上。中国一重制造的锻件远销国内外,锻件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3)

“看一百遍不如你亲手干一遍!”刘伯鸣说,要给青年技能人才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冲、去闯,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尽快地让他们成长起来!

“我们是打铁的人,也是铁打的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刘伯鸣告诉记者,“这种信念一直激励着自己和团队一往无前地往前走”。

刘伯鸣是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和世界先进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操作者。从业30多年来,他独创50余种锻造方法,开发31项锻造技术,先后攻克核电、石化等产品锻造工艺难关100余项,填补国内行业空白50多项,为促进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和进口替代,提升我国超大型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最成功的地方不是给你多高的荣誉,多培养为国家作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如今,刘伯鸣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带徒弟上。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4)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车间,高级技师刘伯鸣正在指挥团队锻造世界最大轧机上的重要部件——5.5米支承辊。

这种超大锻件从出炉到冷却回炉的3个小时内,每一秒,他们都要和温度赛跑。为此,刘伯鸣改善工艺流程,指挥三个工位、十几名工人配合联动,打破了此项超大锻件国产化极限制造瓶颈。瞄准核电、石化类超大超难锻件,刘伯鸣不断发起挑战。在锻造用于“华龙一号”机组整锻低压转子的世界最大钢锭时,刘伯鸣遇到了测量、翻转、压合等工艺难题。

30多年来,刘伯鸣和他的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先后攻克90多项锻造工艺难关,填补40多项国内行业空白,对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支撑。32年前,年轻的刘伯鸣走进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如今,已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刘伯鸣,依然奋战在厂房里的国产1.5万吨水压机前。

32年以前,年轻的刘伯鸣走入中国一重投资有限公司的厂房;现如今,已经是中国一重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铸业钢业务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主任的刘伯鸣,仍然奋战在厂房中的国内1.5万吨级水压机前。32年,他只是做了一件事:与团队专心致志打造出国之重器。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5)

刘伯鸣扎根锻造岗位,用匠心匠艺锻造大国重器,攻克90余项核电、石化等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行业空白40项,出色完成三代核电锥形筒体、水室封头、世界最大715吨核电常规岛转子等20余项超大、超难核电锻件的锻造任务,为促进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并替代进口,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一名产业工人逐渐成长为技术能手、大国工匠,这一路走来,刘伯鸣感慨良多。尤其是在打造核电锻件时,因受种种因素制约,要使核电锻件国产化,对于当时的刘伯鸣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锻造出第三代核电装备核心部件的锥形筒体,刘伯鸣几乎“走火入魔”。上班时,满脑子想的是锻件变形过程和工艺参数。一碰到工艺技术人员,他就拉住讨论最新的方案构想和改进措施。回到家里,刘伯鸣找来面团反复模拟锥形筒体的变形,借此来体悟锻压操作中的关键点。为了将某些关键点做细、做实,确保变形过程更有说服力,刘伯鸣还买来橡皮泥模拟锻造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他终于找到了锥形筒体在专用芯棒拔长、专用马杠扩孔叠片增减时机等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并且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筒体拔长优化方案。

刘伯鸣面对获得的荣誉感到非常光荣,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这体现了党对装备制造业和产业工人的高度重视。”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6)

刘伯鸣是1971年生人,18岁就进厂当学徒了,那时候还比较小,很多东西就只能看,也不会去深问为什么这么干,为什么那么干。后来他总问师傅,操作用一台设备,为什么你和别人比划得不一样。

师傅就说,前进的过程中,要给操作者(司机)一个粗显的概念:要进这么大、还是这么大(用双手比划了大小两种尺寸长度),这是操作一种套路,操作的精度很不容易掌控,都是靠人的经验和技能,我让设备前进10厘米,他可能呼啦一下子进了半米,那你对生产的节奏就不易掌控。

应该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现在随着企业的进步,我们的产品设备更新换代,很多都是机械化操作了,我让他前进3毫米就是3毫米的前进量,压下量10公分能是10公分的压下量,过去的经验操作就淘汰了。

我师傅能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就是因为操作技能这个东西,也是因人而异的,它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有关系,你只有综合到思维意识中去,才能摸索出你的套路来。照葫芦画瓢很容易,但是内涵的东西,需要几十年摸索总结,别人的操作方法不一定适合你,那就是说,师傅的方法,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后来师傅总跟他说一句话:不要原班照样跟我干活儿,照你自己的思路干去,举一反三,才能越走越宽。这方面师傅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始终遵循师傅的教诲,把这个思想传达给我们下一代的匠人。

全国劳动模范能手刘伯鸣事迹(篇7)

刘伯鸣面对技术革新的工作回忆道,以前对基层员工来说,根本没有提上日程,工人们每天按部就班,按师傅传授的方法干,把活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好了。这种干法儿,随着企业的发展,装备水平的提升,局限性会逐渐显现。

比如在锻造领域,要锻造一只普通的支撑辊,一般用75吨钢水可以干出来,过去我们很多地方得用78吨,多用3吨的钢水量,那就是1万多块钱的生产成本,你要追求技术规范,就能省下这一万多块钱。那么你再进步一点儿呢,或许用73吨也可以,又能节省近1万块钱,这就是需要我们技术人员做的。省下这些钢水有困难,那你解决困难,就需要创新意识迸发出来。

2014年,我们因为生产需要,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最早的时候进行小改小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五小发明”,为节能增效提供新思路,比如说快取料、快装、快吊,就算是精简了坯料的运输过程,也能带来效益提升。有了这些小创新、小改革,没准儿就会有个大创新。

2019年的时候,我们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协会二等奖,这是一个最典型的课题,它创造了非常大的效益。加氢反应器过渡段与邻近筒体合锻,最早生产这个产品需要237吨钢锭,通过这几年的总结,我们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一起研究,产生了新的思路——“合锻”,以前要锻造这个产品,加工余量非常大,因为活件是斜锻的,直锻部分再加工成斜锻,加工余量很大,切削量很大,生产周期也长,通过合锻这个技术创新,这个活件就接近了产品尺寸,加工余量非常小,生产周期还缩短了,而且一件变两件。

208483